Korsgaard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2021-02-18 09:56姬宁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康德

姬宁

摘要:康德伦理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区分理性存在者与无理性存在者,并进而根据这种区分认为动物就没有道德性,因而人對动物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义务。康德的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康德主义内部和外部各方学者的批评。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就康德主义者Korsgaard的同一性理论讨论她在康德主义立场下对康德的上述观点的修正。

关键词:Korsgaard,康德,同一性

Abstract: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Kant's ethics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ational and the irrational and the consequent claim that there is no morality about animals and that humans have no real sense of moral obligation to animals. This view of Kant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cholar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Kantianism.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Korsgaard’s Kantian revision of Kant's above view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identity.

Key words: Korsgaard, Kant, Identity

康德伦理学作为道德规范论,最根本的预设就是理性存在者与无理性存在者的划分。在这个划分的基础上,康德将道德放在了理性存在者的范围内,而无理性存在者就无所谓道德而言。但是,谁是“理性存在者”呢?实际上,“理性存在者”概念是一种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我们无从在现实中找到严格的对应对象。但康德仍然在一般意义上将人类放在了理性存在者的范围内,而将动物和其他非人类的生物都放在了无理性的存在者的范围内。进而,康德认为人对动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义务。

说人对动物没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根本在于强调在道德禀赋上人与动物之间有一个真正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而反过来,如果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鸿沟,那么就会进一步认为人对动物有道德义务。自然主义者(尤其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就认为不存在这样的鸿沟。而Korsgaard正是在康德主义的立场上向自然主义靠拢,力图给道德上人与动物之间的道德鸿沟架起桥梁。

一、反思、理由与同一性

Korsgaard认为,人的心灵是自我意识的,在本质上是反思的,因为人能够关注自己的知觉、欲望和心理活动等,能够和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之间有一种因反思而具有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我们就对我们是否接受这种欲望和冲动做出选择,而要选择就要给出“理由”。按照一定理由去行动,这就有了规范性这一回事。 。Korsgaard认为人类的意识的反思性质,要求自己按照一种支配自己选择某种动机的原则或法则去行动。 Korsgaard在谈人的“意识”、“反思”、“理由”这些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种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或者说,人类意识的反思结构本质上就是同一性的。按照Korsgaard的说法,反思的距离“迫使我们有一个我们自身同一性的观念”。 也就是说,我们的天然的反思本质使得我们不可能去采纳违背我们自身行动原则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理由,而总会去让自己的行动理由符合自己的行动原则。因此,人的心灵或意识的的本质必然是同一性的,其同一性的特征是,有自我观念,有反思意识,有缘于这个同一性又为了这个同一性而有的行动理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Korsgaard的关于人的心灵的同一性概念,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概念。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更进一步给出了人的意识和行动的结构。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是不能被破坏的,因此,Korsgaard说,理由来自“反思性的认可”,义务来自“反思性拒斥”。也就是说,理由就是经由同一性的认可,义务就是抵制同一性的丧失。 可以想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维系自己的同一性,或者说将新的东西结合进我们的同一性。否则,我们就是人格分裂的,记忆混乱的。因此,Korsgaard认为,义务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实在的东西。

二、实践同一性与道德义务

Korsgaard区分了义务与道德义务,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义务都是道德义务。在人的生活交往中,有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各类同一性,Korsgaard称之为实践同一性。一个人可以同时父母、朋友、孩子,或者是某某团体的成员。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让一个人有了不同的实践同一性形式,也同时有了维系这些同一性的义务。但作为各类实践同一性的基础的道德义务如何可能呢?Korsgaard提出了理由的共享性这一观点。Korsgaard断言,理由“不是私人的,而是在本质上就是公共的”,是必然“内在地可以共享的”。 Korsgaard这一论断实际上诉诸了人的社会性和语言交流性。她认为“语言意识空间”是“我们共同占据的一个空间”,而“意义和理由存在于其中”。 Korsgaard关于人的道德性的论证过于简单,但其观点很明确,那就是理由既存在于自我的同一性当中,又存在于社会性的实践同一性当中,因为理由的必然可交流性和共享性,导致我们相互间具有道德义务。

三、动物的同一性

Korsgaard认为动物没有反思意识,动物的注意力“被封锁在外部世界”,它们虽然能有意识的活动,但对其自身的活动本身并没有认识。 Korsgaard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认为动物是活的实体,这个实体具有与自我维系、自我营养相关的活动功能。 一个实体就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因而有其自身的“善”。在这个意义上,动物、植物甚至一辆车都因为有其功能和组织而有其自身的善。因此,一个动物就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有其自身的善并且追求其自身的善,也即“为了自身的缘故”。 因而,一个动物的生活的任务就是保存其自身的同一性,这也是自然赋予动物作为有机体的目的。

动物有对快乐和疼痛的感觉。Korsgaard认为,无论是受伤的疼痛感还是饥饿带来的疼痛感,都是对动物自身的同一性的威脅。而且,伴有疼痛感的,是动物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拒斥和抗争。也就是说,疼痛感本身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一样,当动物感到疼痛的时候,动物自身也就同时具有了与这种感觉的拒斥和抗争。Korsgaard进一步将疼痛概念和理由概念联系起来,她认为,“疼痛是对理由的知觉”。 如前所述,“理由”概念和“同一性”概念是紧密相关的。理由不仅是行动的理由,还是为了行动主体能保证自己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上,Korsgaard广义化了“理由”概念,也就是说,理由的形态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思想、语言层面上的交流形式,而就在于行动主体与自身所知所感的一种抽象的自反性关联。Korsgaard的这种观点并不新奇,通俗地说,她所强调的就是生物体的天然的自我保存性,而自保本身就是自反性的,也就是说,所做作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存在的。因而,Korsgaard认为,人与动物都有同一性:人和动物都具有“生理同一性”,同时人还有“实践同一性”。Korsgaard着重想强调的是,不仅实践同一性具有规范性,而且生理同一性也有规范性。虽然动物没有有意识地对威胁自己同一性的东西做“反思性拒斥”,但毕竟通过疼痛而对威胁自己生理同一性的东西做了“非反思性的拒斥”。因而,疼痛就是对理由的知觉,具有规范性。

四、人对动物负有道德义务

在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Korsgaard认为人对动物负有道德义务。她的论证关键还是在于理由的可共享性。Korsgaard认为,动物同一性所带来的理由不是私人理由,或者说,人与动物共享着某种同一性,因而动物的理由也就是人的理由,因而我们对动物具有义务。因此,我们不能不管因疼痛而呻吟的动物。

不过,一般而言,义务总是相互的。如果认为我们对动物负有义务,那么反过来动物对我们也应当负有义务。Korsgaard认为,动物虽然在事实上它们有同一性,但不具有反思性意识,因而不能意识到它们的同一性。因而,动物不可能具有对人的义务的意识。但Korsgaard认为我们可以使动物对我们负有义务。Korsgaard以我们带着狗散步为例,她认为我们的宠物狗虽然爱到处乱跑,甚至有时候执拗地要干这干那,但这不妨碍它最终还是听我们的话,而这也就说明了我们使得小狗对我们负有义务。

五、对Korsgaard的同一性理论的评论

Korsgaard对我们对动物负有道德义务的论证是自然主义立场的。正如其所言,她“对义务的阐述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也即把规范性建立在某种生理和心理的事实的基础上。 这些事实就是关于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同一性形式。通过有关同一性的理论,Korsgaard就道德性连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被康德所划出的鸿沟。但是,Korsgaard的同一性理论自身仍然具有很明显的内在的问题。

首先,Korsgaard“同一性”概念概念过于广义。从Korsgaard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同一性”概念首要表述的是生物的自反性结构。这种自反性结构在人身上表现为自我观念、反思意识、行动理由,在动物身上表现为知觉和反应以及不自知地为了自我同一性的行动。也就是说,不管人与动物有什么样的区别,人与动物都共享一种个体生物性的自我同一性维系。但是,Korsgaard又提到了“实践同一性”概念。实践同一性概念已经不是生物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了,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概念,表现为社会角色认同。虽然实践同一性也是一种角色的同一性,但毕竟这种角色是我们建构出来的,而不是一个自然真实的生物个体所天然具有的同一性。笔者这里强调的不是建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个体性和集体性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道德问题的困惑,就在于无法确切理解个体性和集体性之间的张力关系。虽然看似Korsgaard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路径,但并没有脱离其康德主义立场,即对个体性的、私人性的东西的本体论地位的取缔,也就是说,根本不认可这样的东西的存在。Korsgaard的同一性理论的实质就是一种精致版共享理论,这种共享理论在本体论上先行预设了一种一般性的、共同具有的东西(同一性),而认为个体性的、私人性的东西只是偶然的、表面性的存在形式。但很难认为Korsgaard的同一性理论有实质意义,因为其仍然无法理解个体性之为个体性和私人性之为私人性这一回事。

其次,Korsgaard的自然主义立场也不是十分彻底。她认为我们对动物负有义务,但对植物就不负有义务。 而实际上,从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看,有机体的同一性不仅仅存在于人和动物身上,也应该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中。Korsgaard单单以植物没有意识就反对我们没有对植物的义务,这种只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意见,而不是论证。

最后,虽然Korsgaard主张我们对动物负有道德义务,但她的结论实质上和康德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康德认为,人只有关于动物的义务,而没有对动物的义务。人关于动物的义务,实际上只是为了人对自己的义务。因为人如果对动物的痛苦变得麻木或者甚至虐待动物,人就削弱了自己的有利于于道德性的自然禀赋,比如对他人的同情。 康德的论证很,难令人难满意,因为其论证的全部逻辑在于理性存在者与无理性存在者的本体论上的区分。一般在自然情境下,下我们不管对人还是对动物,都会天然地对其痛苦感到同情,这和理性存在者与无理性存在者的本体论区分无关。康德单单认为人对人的同情才是义务,而人对动物的同情在根本意义上不是义务,这个结论只是上述本体论区分的牵强运用而已。Korsgaard虽然没有像康德那样生硬地区分人与动物,甚至根据同一性理论连通了人与动物的道德鸿沟,但是毕竟她认为动物不能主动地对人负有义务,而只能是人使动物对人具有义务。就狭义道德而论,因为只有人类才有严格的语言性和社会性以及因而具有的实践规范意识,因而动物在这种意义上当然不能对人负有义务。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动物虽然无法对人负有狭义的社会性义务,但动物仍然有对人和其他动物的主动性的信任甚至帮助。Korsgaard和康德的区别在于,后者否认动物的道德地位,前者承认动物的道德相关;Korsgaard和康德的一致的地方在于,两者都否认道德作为道德主体,或者说能主动地对人或其他动物有根本性的道德关涉。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Korsgaard的动物伦理学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因为她的论证表明只有人类才有主体性,或者说动物没有主体性。

猜你喜欢
康德
我不做鱼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康德调钟
漫画
老宅男康德
康德的时间观
康德养生有术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