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021-02-18 20:16徐紫燕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陈子昂悲情诗情

徐紫燕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验法、知人论世法、比较阅读法等,理解诗歌的意蕴。2.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苦闷等思想感情的独特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蕴及独特之处。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古人”“来者”的深层含义。2.理解诗歌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的意境。3.理解陈子昂“孤独”等“悲情”的独特之处。

教学方法:1.诵读体验法:诗歌讲求“口诵心惟”,通过诵读真切体味文势、感受诗情。2.知人论世法:通过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诗作等,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相关写作背景,从而更好把握诗意和诗情。3.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陈子昂《燕昭王》《郭隗》同时期诗作,以及杜甫、屈原作品中相关诗句,加强诗歌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意图:介绍著名文人对陈子昂的评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诗人其人,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著名文人对陈子昂的高度评价:1.方回《瀛奎律髓》:“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2.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3.杜甫:(1)公元762年11月,杜甫漂泊入川期间,曾专门乘船到射洪寻访陈子昂留下的踪迹。(2)杜甫写下《陈拾遗故宅》《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等诗作,其中“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成为千古名句。

【环节一】初读诗歌,明节奏

1.读节奏,初步感受诗情

2.解诗题,明体裁

教师提示:“歌”是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属于乐府诗一类。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这种体裁的诗歌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峨眉山月歌》《琵琶行》《短歌行》等。

教师提示:作诗地点——幽州台。补充资料:(又称蓟北楼或“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1)燕昭王成为明主贤君的代表。(2)幽州台(“黄金台”)成为明主贤君礼贤下士的象征。

教师提示:《登幽州台歌》属于登临怀古诗。登高远眺、怀古伤今是古代诗词作品的重要题材,特别是当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之时,登高怀古就成了一种宣泄感情的方式。所以诗题中的“歌”不是“吹弹鼓舞”“高歌猛进”的“歌”,而是“长歌当哭”“击筑悲歌”的“歌”。[题目本身为全诗奠定了悲愁、孤苦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大致了解“歌”这种体裁极其明显特征;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有感情诵读;通过解题和诵读初步感受诗情。】

【环节二】再读诗歌,明诗意

(一)主问题设置: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孤独之感?(“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为何要“怆然而涕下”呢?

(二)辅助性问题(预设):【设计意图:基于文本已有信息,理解诗意。】

1.教师提问:这里的“古人”和“来者”分别指何人?(由学生探讨并发言)(提示:这里的“前”和“后”应是时间概念而非空间概念。)教师提示:“古人”和“来者”的身份至少有如下三种解释:(1)“古人”指普通的已作古之人,即前辈;“来者”指普通的未出生之人,即后辈。(平民/普通人)(2)“古人”指前代贤人;“来者”指后辈贤人。(士大夫)(3)“古人”指前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君王;“来者”指后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君王。(君王)

2.教师提问:在以上三种解释中,哪种解释最恰当?(1)教师提示:古代文人的“精英情结”:诗人一般在写诗时不会把普通平民作为自己的参照,参照至少得跟自己是同等身份或地位。第二、三种解释比第一种更为恰当。(2)教师提示:考虑写作地点。(幽州台/“黄金台”)(3)教师明确:此诗中的“古人”和“来者”内涵大体一致,主要是指那些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君王。

3.教师提问:可以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吗?“不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明确:这里的“古人”客观地存在于千年前,“来者”也客观地存在于若干年之后,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朝前看还是朝后看,眼中的“古人”和“来者”都与“我”相距极其遥远,是想见而不得。“不见”在此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感。同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令作者自然而然萌发出叹古悲今的情怀,为下文的直接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4.教师提问:“悠悠”和“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画面?)教师明确:“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既表现出空间上的广阔,也表现出时间上的深邃;“独”表现出“我”独自凭吊,没有一个知音的孤独者形象。“悠悠”和“独”在此形成对比,即把个人放置在永恒无涯的时空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此两句诗使得天地人三位一体,营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苦闷感。

【环节三】三读诗歌,悟诗情

【设计意图:在助读资料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和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度领悟诗情,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孤独”。】

(一)主问题设置:《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蕴含了几层孤独感?

(二)资料助读:

1.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补充资料一:写作背景。公元696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为人轻率,缺少谋略,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现奇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降职为军曹。该诗便作于被降职之时。

2.生不逢时、时不待我的忧生感。补充资料二:《郭隗》

3.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悲感。补充资料三:《燕昭王》

【环节四】比较阅读,品“悲情”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在比较具有同样“悲情”的经典诗歌之中,体会本诗的独特艺术。】

(一)比较阅读: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师提问:《登高》这首诗歌同样表达出作者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怀的“悲情”,“无边”“萧萧”“不尽”“滾滚”这些词对于“悲情”的表达有何妙处?教师明确:这些意象的属性词让此联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深邃,悲秋而不孱弱,有浑厚之感,使得个人的情感在时空中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渲染,这一点与《登幽州台歌》情感的抒发较为相似。

(二)比较阅读: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节选自屈原《楚辞·远游》。

教师提问:《登幽州台歌》不管是在诗句语言还是思想感情,都与屈原《楚辞·远游》中的四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觉得哪一首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诗句化用”:将古人、他人的一两句诗句稍加改造,使之更符合自己诗的意境后,用在自己的诗词中。

教师总结:在浩瀚的诗歌中,关于作者抒发失意感、忧生感、孤独感的诗词不计其数,比如李商隐怀才不遇而发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失意之叹,李煜触景生情而道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忧生之感,再如温庭筠所描绘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孤独思念之感。与一般的诗歌相比,《登幽州台歌》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从形式上看,具有语言参差错落的音韵美;从内容上看,侧重体现在将个人的细腻情感与无限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诗歌“悲情”深沉而有张力。

猜你喜欢
陈子昂悲情诗情
钗头凤·痛悼爱妻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陈子昂毁琴成名
怀才不遇陈子昂
陈子昂摔琴传诗
陈水扁“悲情奔丧”
本 期 导 读
悲情富士通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