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乡风建设研究

2021-02-18 20:45普文慧马小苹石燕罗健霍陆焕何志勇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民族团结

普文慧 马小苹 石燕 罗健 霍陆焕 何志勇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的乡风建设,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重要位置。青海民和开阳村是一个重新组合的村庄,异地扶贫搬迁让相隔两地的回汉村民在一种突然形成的互嵌式居住模式下生活,起初矛盾重重,但是该村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和发展新时代农村优秀文化,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日常里互帮互助,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乡风,回族和汉族的村民在开阳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关键词;乡风建设;移民搬迁;民族团结;乡村文化

一、村子概况

开阳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堡镇境内,与邻村一河之隔。该村

因为地处山区,存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再加上村民分散居住,修建乡村公路成本高,乡村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前几年响应国家政策完成生态移民搬迁,原本散落居住在野花山半坡各处的村民搬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新村之内,现在该村主要以回族和汉族居民为主。

移民并居之初两个民族的村民在住房分配、邻里关系、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存在摩擦。据我们走访调查了解到:最初政府分配住房用地时每家每户只有一块四面砌墙的地基和大门,加上一个尚未成型的厕所,村民可以在地基内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是相邻两户就隔着一面墙,这就使得中间这道墙的使用问题成为邻里矛盾的焦点。因为村民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喜欢的瓜果蔬菜,所以在分配住房时外围的房子格外抢手,而中间的房子无人问津,住房分配矛盾也凸显出来。原本散居在山间的住户习惯了独户的清静和自由,突然多了“拥挤”的邻居,在人情往来方面有的村民也表示一时难以习惯。因为是汉族和回族杂居的新村落,很多回族居民对最初汉族家里养猪的声音和味道总是会传遍村落这件事表示心里膈应,汉族居民则表示因为移民搬迁让他们生活得小心翼翼,就担心触犯了回族的禁忌,导致邻里间的矛盾。

二、开阳村基层组织引领作用发挥实效

抓阄分住房,公平又合理。移民之初,住房分配一直是一个难题,经过商议村里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持住房分配抓阄仪式:前来抓阄的村民按照到达先后顺序排队,基层党组织负责秩序的维护,圆满完成了抓阄活动。据村民马大姐回忆当时的抓阄情况她说:“我对抓阄分配住房这个决定是满意的,一切都听安排嘛。”

明确两户间公共墙的使用规范,调解邻里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邻里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因为地基设计的原因邻居往往一墙之隔,这面墙的归属问题就成为邻里之间矛盾的起点。针对这个情况村委召开村民大会征集意见,制定了关于公共墙的使用规范:村民协商一致不能在公共墙上乱搭乱建,公共墙属于两家人的财产,可以协商解决,但是不能随意損坏或拆除。

河长制执行成效显著。开阳村与隔壁村之间隔着一条长河,开阳村支部书记作为该河段的村级河长负责米拉沟开阳村段的管理工作,负责河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工作和日常巡查,对河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行为进行处理,迄今为止,该河段的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级标准,河道水域管控有力,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成功做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长制在开阳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当地村支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由此可见村民已经把爱护环境,建设美好家乡落实于行动,并得到显著成效。

制定水旱灾害防御紧急预案,做到分工明确,具体详细。开阳村地处山区,存在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据此开阳村制定了一份详实的灾害预防紧急预案。预案规定了遇灾时的预警启动和相应措施,包括村支部成员的职责、分工,如设立总指挥、副总指挥;预警信息组;群众转移组;应急抢险组、物质保障组等切实保障了遇到突发灾害时村民可以高效安全转移。这种防范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值得称赞。

三、建设民族地区文明乡风的意见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文明乡风建设的引导与培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因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独具特色逐渐成为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地方,随之产生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致富的手段之一,对此政府可以组织评选“最美村庄”活动,为乡村发展树立榜样。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乡村文化的精华。政府要积极引导树立良好的家风,可以通过评选“五好家庭”“最美儿媳妇”等,为社会树立良好家风的榜样,引领乡村文明风气。

第二发挥村民自主能动性,因地制宜建立村规民约,引导规范村民行为。生态移民村镇的村规民约是民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中积极向善内涵的影响。因此村规民约的制定应该发挥村民的自主能动性,依靠召开村民大会自发组织确立,而不是上级政府统一印刷张贴在村公告栏的一张海报。人们自发确立和实践的村规民约更能获得村民的认同感,更有利于把村落传统的信仰与道德规范外化为具体的习俗、民约、乡规,最终达到对村民行为的约束,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村民逐渐形成邻里间互帮互助,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的乡风建设,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重要位置。现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民族地区因为移民搬迁而重组的村落,村民间因为习俗或信仰的不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这时通过乡风建设,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其进行意识文化上的民族团结教育和宣传,才能够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手足相亲。

参考文献

[1]明亮.乡风文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1(16):27-28.

[2]蒲城县政协. 提升乡风文明 助推乡村振兴[N]. 各界导报,2021-08-18(003).

基金: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项目(项目编号XBMU21041)

作者简介:一作姓名:普文慧出生年月:1999年3月性别:女民族:彝族籍贯:云南省职务:学生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民族团结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