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传播取向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21-02-18 20:52贡雨阳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摘要:美的艺术产生于精神,又实现于物质;而大众传播时代的背景之下,本文将从艺术创造活动中关怀他者的意向、艺术作品中为他者而存在的审美召唤、艺术鉴赏中与他者对话的艺术越界,这三点艺术的传播取向来分析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从不同角度出发,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史来一一对应、分析其对自身产品的不断审视、革新与再生。

关键词:艺术的传播取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艺术的传播取向总述

按照艺术观念的考察,人类的现代艺术传播意识起源于艺术设计概念。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就逐渐地意识到“美的艺术”能由精神生产领域传播到工业制作的物质生产领域。而进入到广播、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传播媒体兴起的大众传播时代后,人类艺术更与艺术传播媒介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人们也在仿像艺术的观念中,自然而然地将现代艺术传播意识推向艺术史的大舞台中央,继而确立起了艺术传播的概念,而传播是人类艺术与生俱来的内在取向。人的艺术与生俱来的特质即是一种关怀他者的情节。艺术因关怀他者的传播取向垂临大地;因传播创造性的审美意义和情感经验生长发展,并呈现于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

二、艺术的传播取向从艺术创造活动中关怀他者的意向

(一)艺术创作是一种面向他者的审美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的审美创意途径探寻生活当中的“缺失”,并且以此创造艺术作品,向世人发出艺术鉴赏的邀请。从最开始的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到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清代皇帝服饰、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胤美人图。APP极具趣味,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这便是故宫博物院对于文创的初步探索,说营销也好,炒作也罢,但却不可谓不成功。当一贯严肃的“古文物”打破常规,带来的便是传统艺术美学的新形式在传播时代的爆炸式阅读增长。

(二)艺术创作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探寻他者

艺术创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技巧,通过形式化的感性表征创作具体、形象的艺术作品,进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得以构建自己的艺术小世界。探求生活中的缺失,并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发现敞开。从2014年《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到2016年《穿越故宫来看你》。故宫文创对故宫文化的深入研究是晦涩的,甚至说是艰难的,需要真正潜心研究,直到寻觅到一个突破口——如何将我们自己的文化真正的带入大众视野?甚至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故宫文创的艺术创作者们将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理想凝聚在故宫文创的一件件设计作品当中,持续进行着对群众审美的探寻。

(三)艺术创作在艺术作品中与他者对话

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艺术的魅力与启示,以艺术的名义向在场的或者不在场的他者对话,并向其发出艺术鉴赏的邀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播出便大放异彩,成为国内纪录片第一。随后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更让这座有着将近600年历史、看上去庄重高冷的故宫,逐渐变得接地气……艺术创作者精准捕捉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人和故事,通过特定的艺术符号向他者发出艺术鉴赏的邀请,无声的进行着一种面向他者的艺术传播行动。

三、艺术作品中为他者而存在的审美召唤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活动的客体,既是艺术创作者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审美的人工产物,又是艺术接受者的审美鉴赏对象。每每艺术作品的诞生,无一不向世人呈现着召唤他者的审美指向。巴尔特在《作者之死》中写道“读者的诞生必定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结合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的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概念表征一个唤醒反应的结构网络,以迫使读者掌握文本。”综合二者的观点,艺术作品召唤他者的结构便更加明晰了,艺术符号的记号指向他者,指向其所指意味;而艺术符号的记号总处于作品的具体语境中,指向接受者的文本间解读活动。馆藏文物与群众有着趋近天然的隔阂——遥远冰冷的艺术品存在于固有的、特定的状态下,距离感油然而生。故宫文创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如何消除文物与消费者的距离感,如何让艺术品们跨越千年,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仍然保有余温……故宫文创在召唤和邀请消费者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也是向大众视野展开一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壮美画卷,召唤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而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其实在消费者和互联网引导下的关注和阅读中实现——“你不必买,我的目的已经达到。”甚至可以认为,其宣传目的大于其盈利目的。延伸来说,消费者对于故宫文创所阐述的故事和展现出的精神形成一种被召唤的文化认同以及消费冲动,足以说明艺术作品对他者的审美召唤。

四、艺术鉴赏中与他者对话的艺术越界

艺术鉴赏中存在审美的再创造活动,它不仅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呈现和实现,同时也使艺术接受者走向艺术越界的途径。西方艺术理论史中,接受美学首次从理论上确立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尧斯在《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中,创导了文学接受理论,将研究重点由文学家、作品转向文学接受的读者鉴赏活动。伊瑟尔在《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中基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提出了文学越界:从人类起源、发展;从现实、虚构、想象等要素的组合关系中理解文学活动。作家在现实中虚构创作作品,读者凭想象解读文学作品。将故宫文创的艺术创作者代入其中,艺术创作者根据故宫已有的文物创作艺术作品,读者凭第一印象想象和联想解读作品。而消费者在见到故宫文创的产品之后,则建立了一种审美对话的关系。艺术作品在审美表象的感性表征和审美意指关系上存在差异,图像符号直观呈现某种审美表象;但在艺术作品交流中,鉴赏活动总是在与他者对话中实现,艺术符号的感性表征和审美意指关系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审美意指方式。艺术符号规定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意指活动方式,在艺术作品的交流关系上,任何艺术作品的鉴赏活动都表示为艺术接受者在审美对话的艺术越界。而在消费者与故宫文创建立了审美对话的关系之后,消费者将发掘其背后的感性情感——不同的宣傳方式也就会发生不同的艺术越界。

五、结语

故宫文创围绕艺术的传播取向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不仅是从艺术作品的传授关系当中探讨艺术传播,将其局限于已有的产品的传递和接受领域,还更加注重作品的再生产。在新的文化样式和模式涌现的同时,媒介表达力求突出传统文化:一方面着重于从消费者的角度,创造更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又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建立艺术越界。而故宫文创,以其独一无二的话语叙事,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历史和故事。

参考文献:

[1]陈鸣.《艺术传播原理》[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罗兰·巴尔特.The Death of the Auth or,选自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2]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行为[M]. /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片板社,2003.

[4]汉斯·罗伯特·尧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M].王卫新,译./陆梅林,程代熙主编.读者反应批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5]张亚昕,鲍姝语.中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镜像—“网红故宫”跨媒介叙事与文本再生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02).

作者简介:贡雨阳,女,河北省廊坊市

大连艺术学院2019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章萌,大连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