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听画、听心,体会文言艺术之美

2021-02-18 20:52崔长洲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伯牙知音

崔长洲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此素养,需要老师作为过来人引领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再创造。语言是艺术的钥匙,但艺术之门又是多重的。同样一段音乐,有人只能说出一个字“美”,但有人却可以道出“巍巍乎若太山”“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有如月亮升起在海面上洒下银辉”……。艺术之美,体会到多少,就会表达出多少,对于其中的美体会得越深,说得也就越細腻。语言因艺术而更美,艺术因文字而得以言。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此单元教学得好,就可打通学生的感官壁垒,让学生的语言文字不再干涩,从而脱俗。什么叫脱俗,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的“挂”就是脱俗,那是得自然之美后生发出的语言。

一、初听音乐入境,品文言音律之美

课堂伊始,播放《高山流水》,老师配上语言创设情境。“当年伯牙焚一香炉,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起了《高山流水》”。这句话在学生的脑海里塑造出一个动态的有声画面,使其入境,达到开门见山的效果。很多学生上课前几分钟难以进入状态,听音乐入境,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在一个古朴典雅的氛围中感受文言的魅力。

文言经典得以流传,不仅仅因为其内容极佳,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本身的音律美。文言虚词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小学不必多加阐释,只要让学生关注到即可,怎么关注?只有在反复地读中关注到。只有这样,才能把文言的韵味真正地读出来。在《伯牙鼓琴》这一课中,“哉”和“乎”这两个语气词是本课读书的精髓所在,我指导学生延长声音来读,但光延长声音技术含量就低了,于是我把“声断气连”的方法引入其中,瞬间就有了文言韵味。在指导重点字的读音时,我渗透“以意定音”的方法,“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字,需要理解意思后才能读准。

《伯牙鼓琴》文本结构也很美,非常工整,可以调整成一行行诗的形式来读,节奏之美让文言更有味道。

二、再次赏乐,见太山、流水

文言的节奏,不必和学生提前敲定,那样就难以使内容和学生之间产生亲密感,太过直接反而肤浅,曲径才能通幽。先引领学生自主理解文意,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常规方式进行理解。教师要检查文言的理解,重点实词必须理解到位。理解完之后,让学生再听《高山流水》想象画面,我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会高山是什么样的,流水又是什么样的。学生不难听出音调偏高处是“高山”,音律绵密柔和处是“流水”。这就让音乐和图像之间产生了联系,图像又可以转换成文字,就这样艺术鉴赏的通道被打开。“太山”的高大巍峨,“流水”的气势磅礴,便自然而然的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心中的“太山”和“流水”的形象表达出来,将音乐鉴赏落到实处。

如果有学生表达不出心中的体会,老师不必着急,这很正常,可以联系旧知激发学生的表达。联系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不难表达出太山的巍峨高大,庄严肃穆;联系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学生不难表达出流水的气势磅礴,源远流长。指导朗读时,可采用男生读“太山”,女生读“流水”的方式,不是为了对比,而是为了让学生互相轩邈。经此一读,文本活了,课堂也活了。这样的“赏乐”过程,也为下面学生初步理解知音文化打下了基础。

三、悲喜解“知音”

为了解“知音”,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处理方法,也是很多教案中都存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猜伯牙还可能志在哪里?经此仿写,学生确实内化了文本语言,老师还会顺势说“钟子期也是这样听懂了伯牙的琴声”。不过此处有一个问题,学生如何懂伯牙,如果用了这样的仿写,不就是暗示学生所有人都可以懂伯牙吗?那还有必要破琴绝弦吗?这就违背了“知音文化”,句式记住了,但文化丢了,后来老师再带领学生理解这种文化,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高山流水”是一个文化符号,也只有它能代表“知音”,其它的都不行。教学设计须谨慎,经典文化莫违背。

(一)解“知音”要适度

“知音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所能理解的“知音”仅限于朋友这一层面,想要解“知音”,需要把握度,理解“知音”的内涵即可,不可就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解释太多,因为外人不可能知道,解释得越多,这“知音”也就越不珍贵,这是一个正态曲线。

关于“知音”,我们老师不宜解释太多,只需问“这‘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指的仅仅是琴声吗”?学生不难想到琴声与心声想通,“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指的是伯牙的心声,更有他的志向和胸怀。这里不必再往下解构,因为伯牙的的志向胸怀具体是什么这已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那是他们两人的秘密。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知音”这个词才算走进学生心里,才不会被肤浅地理解为朋友。如果非要说一下是什么志向和胸怀,我们老师就说是“巍巍太山”一般的志向和“汤汤流水”一样的胸怀即可。

(二)补充情感变化,解失“知音”之痛

短小精悍的文言故事,从“悲”到“喜”之间省去了很多过程。作者不写,让“悲”和“喜”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巨大的情感落差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顺理成章地有了下文的“破琴绝弦”。但这对于学生来说难以领会,他们只知悲喜,不知心痛几何。于是就需要老师在其间补充情感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心理变化。

“伯牙和钟子期相见恨晚,两人约好来年八月十五再相会,可是等待许久的伯牙得来的只有知音的死讯”。老师可将这段历史简要地传达给学生,之后再问“伯牙经过这一年漫长的等待,等的就是能够将心声传递给那个懂的人听,他如约来到汉阳江口,他的内心怎样”?学生不难体会到伯牙的无比期待无比欣喜,可以与伯牙失去知音之悲痛形成巨大落差。之后,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也变得容易理解,这里可让学生读出伯牙的悲痛,具体表现在“破”和“绝”上,这是学生表达情感的着力点。最后老师第三次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带着古韵,带着他们对知音文化的理解,入情入境地读课文。

教学中老师每一次播放《高山流水》,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由浅入深地听音乐,从欣赏其优美,再到明晰其画面,最后感受《高山流水》中的志向和胸怀,体会艺术之美的同时,学生对“知音文化”感悟也愈加深刻。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伯牙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高山流水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