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材分析

2021-02-18 22:52蒋友雨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

摘要:《道德與法治》学科具备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发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教师或者是学习者必须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教材。自2016年9月1日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本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面对新教材,新时政,教师思考如何更好把握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之前,首先应对该教材的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把教材内容、教材理念、教材方式熟读于心。简单对教材做个分析,也是学习者为未来的教师生涯打好基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七年级学生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学期的初中生活,已经开始适应初中生活,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也主要使学生认同国家、社会以及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就是要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有这样的作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和“我们”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位于第三单元,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青春的我们,第二单元学会了调控情绪和品味情感。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七年级的学生对集体并不感到陌生,在集体生活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归属感,这是本单元的思想基础,因此,有必要走进集体,学习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本框为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单元本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本框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养成热爱集体的习惯。培养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具有集体责任感的意识和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并自觉为班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置情境,思考问题、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团结的力量才能发挥合力,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3.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集体的概念以及作用,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能力。理解集体力量的来源及作用。

三、教材的适用性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自使用以来,受到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普遍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如何有效、科学地把握和使用教材,是教师益须 攻克的难题 。本单元本框“集体生活邀请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一)对教材的了解与评价

教师们对教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处在教学一线,使用教材必须和各自的教学风格、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1.课本的版面设计生动形象,装帧好、质量不错,且课本的编排比较合理。在“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框中的版面设计和知识的编排,都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字简言意赅,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材内容新、实、趣,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新貌,反映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体现和注意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趣味性、实用性都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的感兴趣是最好的。

3. 教材配有丰富的插图。我认为插图适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插图增进了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能理解德育知识点。在“集体的温暖”这一目中,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中,说出集体获得最让自己自豪的荣誉,贴合了实际,让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物。

4. 教材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德育课程教材符合现代学生的需要;教材也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在”集体的力量“,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中,找到自己亲身经历“团结的集体”,分析特征并写下在班上做出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5.课本的文字表达比较规范。渗透思想做的极好,在“集体的力量”这一目中,文字中说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言文,教育学生,教给学生重要的集体意识,符合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新思想。

(二)教材是否适用

1.课本的可读性

课本不仅是教本,更应是学生的学本。要使学生正确掌握学本,就需要学生正确理解。课本中“探究与分享”与相关链接的可读性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在第一目中的相关链接中,提到成员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因素赋值这些话语,个人看来,七年级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概念。此教材在文字的使用上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进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增强课本的可读性。

2.教材是否适用

对教材在是否适用的看法有差异,教材是否适合学生因人而异,有些学生认知水平较强、理解能力较强,就会出现更能理解学本,但是如果遇到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不是如此。所以新教材有许多插图和片段,是非常实用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

四、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目的在于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安排教学步骤。此框的教材内容结构如下:“集体生活邀请我”有两目的内容。

1.第一目是“集体的温暖”,此框内容首先论述出“集体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插入相关链接“集体的联结度与什么因素密切相关”,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插入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思考,回答问题,学生锻炼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2.在第二段文字表达中,中心问答就是“我们想在集体中得到什么”,因此也准备了相关的链接,“认可和接纳,尊重和理解,安全感和归属感”,具体延伸了什么是归属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后添加探究与分享,让学生进行分享,请你说出集体获得的最让你自豪的荣誉,并与同学分享。表达适合现阶段的的学生,表现欲较强,思考能力也较强的阶段。

3.最后,加上作為集体的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对待集体荣誉感,以及延伸了什么是集体荣誉感,层层相扣,紧密联系。

4.在第二目中,“集体的力量”上,首先集体的力量的公式,让学生明白集体不是简单的相加。之后集体的力量来源于什么,是什么,来源于什么,符合知识的逻辑性,后加上一个探究与分享,找到亲身经历的“团结的集体”,这符合学生联系实际的要求。

5.个人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借助公式,明白个人的力量在集体中汇集,就会变得强大。添加阅读感悟,用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话语,懂得个人力量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之后用研究与情境的三个情境,巩固上一个只是集体的力量是怎样的并且为下一个知识点“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做好了铺垫。

6.最后,用一段话论述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知识点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框架进行编排,符合学生需要,添加一个扩展空间,布置任务。

五、教材设计思路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集体的温暖;     教学难点:集体的力量

(二)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1.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与拓展。

2.通过与学生交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列举自己所知道的集体,提前感知。

(四)教学设计步骤

1.新课导入

运用梁启超的至理名言导入新课:“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做出翻译,然后过度一个个“我”组成了“我们”,“我们”就是“集体”,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单元标题《在集体中成长》。

2.新课讲授

(1)首先,老师:展示PPT,运用自己的经验,分享自己有哪些印象深刻的集体,用关键词进行描述。学生讨论并分组回答。

(2)展示PPT内容,让学生判断是否是集体。并举例有哪些是集体,思考集体的条件是什么?

(3)老师:我们已经具体了解了社会上的集体,那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解释集体呢?集体的联结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我们已经知道了集体的含义以及影响因素,那么我们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希望在集体中得到什么呢?

(5)视频分享:辉煌中国片段。看完这个片段,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

(6)那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

(7)探究与分享:请你说一说集体获得的最让你自豪的荣誉,并与同学分享。

(8)那么我们如何对待集体荣誉感呢?

(9)古语说:“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是同样的三个人,一个赛诸葛一个没水喝?集体的力量来源什么?

(10)我们在上课前说道,一个个“我:组成了”我们“,那么个人的力量是怎样的?集体的力量又是怎样的?

3.拓展空间:从现在开始,请拍摄集体生活的精彩瞬间,初中毕业时与同学分享你的成果,为初中生活留下美好而珍贵的印迹。

六、教材反思

1.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过于繁杂,在本框中,就有四个探究与分享,内容过多,在真实上课中很多都没有用到。

2.在第二目中的“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由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这里的知识点衔接不是太好,因此应该放在集体是什么这个知识点的后面,作为条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集体的概念以及在社会中的集体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3.第一目中的第一个相关链接,所陈述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设计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维,颜蒙蒙. 统编教材与国家认同——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研究[J],教育学报,2020,16(03).

[2]段发明.课本革命与革命课本—文革时期中小学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教材适用性分析报告,htttps://max.book118.com/htlm/2016/1216/72868408.sh.

[4]朱小蔓,《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5页.

作者简介:蒋友雨(1997—),女,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