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术期刊编辑对外文资料的编辑处理

2021-02-18 22:52沈和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摘要:学术期刊的来稿中常会借鉴外文资料中的数据。外文资料的使用,特别是日文资料的使用需要编辑在审校过程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和引文立场两个方面加以重视。日文的特殊性在于其汉字的运用和中文有相同也有不同,二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相互渗透和影响,处于动态的互动过程中。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审校过程中实时把握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知识,以及国际政治的相关常识性内容,力求在审校过程中对字词理解、引文立场等方面做到有效把关。

关键词:学术期刊;外文资料;日文资料;编校难点;编辑处理

学术期刊在借鉴外文资料的同时,难免会遇到因外来词语的大批进入而改变汉语语言习惯的问题。为了保持汉语语言习惯的稳定性,便于非该语种习得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兼顾国家新闻出版署对于《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在具体外文资料的编辑处理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原则并有所侧重。

一、使用日文资料的常见问题

中日两国虽均使用汉字,但在具体字形、字义和格式要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部分作者作为非语言习得者,在采用日文数据时常常会忽略二者的差异而照搬原文,成为编辑工作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使用日文汉字代替中文汉字

日文中使用的汉字字形和中文相近,部分汉字沿用了中文的繁体字写法,例如「庫」、「師」、「時」等。这一类写法的错误比较常见,也比较好判断,在编校过程中容易进行转换处理。同时日文中还存在着很多被创造出来的独有汉字,和中文汉字在写法细节仅存在细微差异,极易造成编校错误。例如“团”和「団」、“压”和「圧」、“拔”和「抜」等,某一笔的差异就会造成汉字含义的改变,稍不注意就会犯错。

(二)对中日文含义不同的词语直接使用日文说法。

日文中的很多词语虽然由汉字组成,但其含义和中文却常有不同。本文中将通过以下4类进行归纳分析:

第一类日文词汇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撰写论文时常常直接作为中文进行运用,例如某个领域的“白书”(白皮书)等。这一类词汇对于绝大部分有学术论文阅读需求的人来讲已经可以理解其含义,并不会造成阅读困难或理解差异。

第二类日文词汇是中文中未曾出现过的汉字组合,往往需要将其翻译成对应的汉语词汇,这一部分相对好识别,难点在于判断翻译是否正确合理。例如表示“疏忽大意”的「油断」等。

第三類日文词语虽然在中文里也存在,但其含义和中文有较大差异,这一部分需要编辑在校对环节进行分辨和修改。例如表示“约定”的「約束」,表示“报纸”的「新聞」,表示“照顾病人”的「看病」等。这一类别的词汇在描述性文字中出现较少,往往容易出现在各种政策规定名称、社会团体名称等特定领域,应作为审读重点加以重视。

第四类则为在亚文化圈中使用的词汇,作者出于自身对该领域的深刻了解,往往容易忽视非语言习得者对特定词汇的熟悉度。例如「座長」(表示某个组织的召集者)、「出張所」(表示某个组织的派出机构)、「手作」(表示手工制作)等,对于该类词汇是否需要直接使用、或者是否需要加注释,在学术期刊届尚无定论,往往也称为编校工作中的难点。

(三)参考文献格式直接使用日文格式

日文资料由于同样使用汉字,因此在参考资料的文献格式方面对中文和日文资料经常出现混用情况。日文由于属于非字母文字,在参考文献格式中较难参照英文著录格式。而对于中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也并未完全照搬,因此对于中文期刊引用日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造成了困难。

日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难点在于其内部本身的不一致性。日文参考文献的权威参考格式大多参照的是各个大学规定的毕业论文格式,以及各学会会刊的著录格式。但根据笔者对上述文献的调查,各个大学和期刊的文献细节都有所不同。例如,东京大学对学生撰写论文时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为,引用对象为书籍时,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名、刊发年份;引用对象为期刊时,作者名「论文名」『期刊名』卷号、发行者、刊发年(月)、页码;引用对象为报纸内容时,『报纸名称』(发行地)、刊发年月日晨报/晚报、页码[ ]。与此相对的是,京都大学对于撰写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就与东京大学有所不同。引用对象为书籍时,作者名.书名.版.出版社,出版年,总页数(,系列书籍标注名称,系列号);引用对象为期刊时,作者名.论文名.期刊名.出版年,卷数,号数,起始页-结束页[ ]。庆应大学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则又有不同。引用对象为书籍时,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出版年、(引用页码);引用对象为论文时,作者名、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卷·号、发型年份、(引用页码)[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日文期刊内部对于参考文献的撰写格式并不统一,加之日文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导致其既无法参考英文等字母文字的格式,也很难自成体系独立设定某一种参考文献的撰写格式,这对于作者在引用日文文献时的格式统一造成了困难,也对编校工作中期刊整体的统一带来了难度。

二、针对日文资料常见问题的处理原则

面对上述日文资料使用的常见问题,在审稿和编校过程中使用统一的处理原则变得十分必要,在具体工作中,特别是在和作者的沟通中,不可能要求所有作者和编辑都熟练掌握日语,那么编校原则的统一有利于期刊质量的稳定和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观感。针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讨论。

(一)在编校过程中认真区分中文和日文汉字

针对使用日文汉字代替中文汉字的情况,往往在阐述日本问题和引用日文资料的论文中比较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主要是校对环节需要加以认真区分和对待。例如不可以在正文中直接使用日文替代中文,对于形似中文繁体字的日文汉字要进行及时转换,同时对于和中文汉字极为相似的日文造字要及时进行分辨和修改。特别是在人名、地名、法律文件名称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中文报刊中常常出现日本“新泻县”这一写法,对应的是日语中的「新潟県」,但这一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日文这一地名对应的其实应该是中文的“新潟县”。对于这一类问题,编辑应具备细心和耐心,对存疑的汉字做到逐字检查、逐字修改。

(二)对中日文含义不同的词语

首先,对于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日文词汇,例如“御宅族”“元气”等,虽然来源于日语,但在中文媒体及商品中已广泛使用的词语,在判断不会对文章阅读造成干扰的前提下可以直接使用。這就要求编辑对相关专业的专业词汇更新有实时的把握,对外来词语和网络词语的更新迭代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对这一部分词汇的判断往往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强。

其次,对于中文中未曾出现过的汉字组合比较好识别,在编辑处理时只需将其翻译成对应的中文即可,难点在于如果判断词汇翻译的准确度,以及日文词语中对应多个中文含义时的选择,这一点可以通过前后文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完全对应的中文词汇,可以以页下注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

再次,对于中文里也存在,但其含义和中文有较大差异的日文词汇的处理是编校工作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文中出现的该词汇采用的是中文含义还是日文含义需加以判断,这就要求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对该专业领域进行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明确文中想要阐述的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对该词汇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即判断出了该词汇使用的是日文语义,那么在编校过程中应怎样处理的问题。针对第二种情况一般有几种处理方法:1.在法律或政策条文的名称中出现,或在机构名称中出现的日文汉字,可使用日文对应的中文汉字进行直译,如果编辑判断会对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那么可以而在文中对相应的内容加以解释、或以页下注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2.而对于在论述语句中出现的日文词汇,建议进行意译,即直接使用中文对其词义进行描述,避免产生歧义。

最后,针对亚文化圈中常用的日文词汇在编校工作中一般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例如前文中提到的「座長」一词,日文含义是某一团体组织当中的召集者,在论述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日文论文中经常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编辑常常见到类似词语,可能习以为常并在中文期刊论文的审校过程中忽视该词语的特殊性,直接在文中修改为“座长”进行使用。这种情况建议直接在文中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例如“日本为该组织的召集方”。第二种是中文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简要解释方法,过多的解释会干扰正文本身的逻辑结构,这种情况一般可以使用页下注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以上两种情况均不建议在文中直接用日文词汇替代中文词汇。

(三)参考文献格式应统一

虽然日本各学术机构公布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各不相同,但在中文期刊内部应做到有效统一。其参照标准应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颁布并实施的《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GB/T7714-2015)为标准,即以中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对日文资料的参考文献进行规范和统一。

三、学术期刊论文中涉及日文资料处理的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词汇含义的中日异同外,在涉及引用日文资料的论文中,还应重点把握其引用文献资料的政治取向。审校工作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难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岛屿、地名等命名

地图的审校一直是学术期刊的重点,对于学术期刊论文中使用的地图常规需要专门机构进行审校和认定,但在一些语言文字叙述过程中对于地理问题的把握往往容易被忽视。例如在阐述日本海上专属经济区、领海面积的时候,一般不宜直接引用日文资料中的说法,如果必须引用,也建议加上“日本宣称其拥有的海上专属经济区面积”等从第三方角度进行阐述的说法。

而对于中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地名等不可直接采用日文资料中的说法,应严格按照中文权威媒体进行统一。这就要求编辑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了解日文中哪些地名是和我国官方媒体叫法不统一的,需要进行订正的。在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和吸收过程中应有所区分。此外,对于中日之间无争议,但日本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争议的地名,如中文官方权威媒体没有明确界定,确需使用日文资料中的名称时,也应以括号加注或页下注的形式标注各方不同的说法,表明作为学术期刊的客观立场。

(二)对历史事件的定性或定义

对于历史的评价一直是中日文资料中差异较大的一项。在涉及到中日两国相关的历史事件中,两国由于立场的不同,常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论述视角和评价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阐述历史事件的论文中如果确有必要引用日文资料,需要对原文作者的立场有所了解,并在引用原文时避免使用日文资料中的某些特定称呼。例如“伪满洲国”一词是中文官方的权威用法,如果必须使用日文资料的称呼,就需要加上引号,并在适当的时候需以页下注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而对于历史上某个条约的签订、某个组织召开的会议、政府提出的某个战略等内容,中日两国对其评价也会出现差异较大的情况,不仅仅是名称,对其评价论述也应有所取舍。

(三)对特定人物的评价

对历史和当代人物的评价往往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对某一人物在经济上所发挥的作用给与正面评价的同时,也可能对同一人物有政治上的负面评价。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审校人物评价类的学术论文时,或者在文中出现了某个人物对历史事件推动作用的评价时,应在论文的范围以外更全面地搜集信息,了解这一人物对中日双方的正面或负面作用,以便明确给出审稿意见。所谓全面,就是不能仅仅了解该人物在作为研究对象的特定领域的作用,而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这一整体的视角,通过对该人物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全面评价给出修改意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日文资料的使用过程中应注重对政治倾向的把握,特别是在岛屿命名、对于历史事件的定性和定义、对特定人物的评价等等问题上均应参照中文权威媒体的说法,而不能照搬日文原文。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对基本的国际政治常识应有所把握,在不断加强自身学术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政治大局意识,这是在编辑工作中处理涉及到外文资料的关键。也是避免在审校工作中发生该类问题的基础。

综上,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外文资料、特别是日文资料的应用时,应从语言文字把握、政治取向把握等多个角度对资料进行审读和校对。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在注重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的基础上,应关注该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内容,并对国际政治的常识有所涉猎。

参考文献

[1]東京大学.レポート/卒論を書くにあたって[EB/OL].[2021-10-1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838C837C815B8367A591B2985F82F08F9182AD82C982A082BD82C182C45F77656294C55F2E646F63> (u-tokyo.ac.jp).

[2]京都大学.レポートを書くために[EB/OL].[2021-10-16].https://www.t.kyoto-u.ac.jp/lib/ja/finding/support/report.

[3]慶応大学メディアセンター.参考文献の書き方[EB/OL].[2021-10-20].https://www.lib.keio.ac.jp/hiyoshi/files/services/seminar/10_sist022020.pdf.

作者简介:沈和,1985年7月生,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编辑学。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亟需破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困境
学术期刊出版供需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