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的保护利用

2021-02-18 22:52谢丽燕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旧址抗日战争根据地

谢丽燕

摘要: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是广州市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旧址,是广州市天河区重要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文章对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现状、文物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对其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现状;修缮;利用;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创造出来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不可划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铭记中华儿女奋斗历史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见证了天河地区革命斗争光荣历史,是重要的革命旧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而今旧址因年久失修,亟须保护修缮,重新布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焕发新活力,以满足爱国主义教育需求。

1 基本情况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南大街5号,是广州市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旧址,是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

1.1 地理位置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位于长湴村内。古时的长湴村周围是沼泽地,“湴”是广州方言,意思是泥湴、沼泽地,而“长”即泥湴深和多,因而得名。民国时期,据国立中山大学学生考察所记,长湴村“前临大鱼塘,后面枕着小山岗,村庄成一长条,面积和岑村差不多,村里的宗祠也有几间,陶贤小学校即设立在梁氏宗祠内。隔邻的东日梁公祠大约是乡人聚集办事的所在” 。靠近国立中山大学,长湴村得风气之先,开设乡村服务实验区有地利之便。如今,长湴村属天河区长兴街道管辖,位于广汕公路东侧,西与元岗相接,北与龙眼洞隔岗相望。

1.2 建筑形制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原为梁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在民国时期及1993年、2003年多次修葺,2021年再次重修。旧址坐北朝南,主体为三间三进祠堂式建筑,有前后天井,西侧后加耳房。建筑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碌筒瓦,青砖墙,花岗石墙角,抬梁式梁架结构。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头门与中堂之间有天井,天井两侧为两廊;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后天井有墙相隔;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后加耳房为三进一开间,三进屋面已坍塌,现不存。头门横额石刻“梁氏宗祠”,上款“同治岁次辛未孟冬吉旦”(即1871年),下款“江门龙玉湖书”。

1.3 建筑现状

旧址建筑整体保存情况一般,部分石柱、木柱等部位的原材料已遭替换,内墙后刷白灰,加瓷砖饰面,存在多次修缮痕迹。因年久失修,屋瓦破损位移、瓦当缺失、附生杂草,致使屋面渗漏,墙基处青苔滋生严重。当地村民自发在建筑内部梁架以脚手架进行整体支护,来维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因民国时期曾为陶贤小学,形制格局受到一定的改动,对其文物价值有较大影响。文物周边环境较差,旧址东侧为东日梁公祠,西、北侧均为密集的居民楼,间距狭窄,南侧为村内道路及临街商铺,旧址门前常停有较多车辆,西南侧有一水塘,水塘对面为桂庭梁公祠。

2 文物价值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为清代祠堂建筑,又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承载了历史、人文、艺术、建筑、民俗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入选2021年首次公布的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2.1 历史价值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原为梁氏宗祠。中大爱国师生在此播下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热情与马列主义在此扎根,深刻影响了长湴青年。1938年6月,中共党组织以夜校学员为基础,成立抗日先锋队长湴村第一分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抗日活动。1949年,在中共广州市委领导下,在此成立了禺东人民解放委员会长湴分会和沙河支援前线委员会,组建了长湴武工队,为解放广州作出贡献。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是广州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见证和记忆承载,众多革命先辈在此留下动人的革命足迹。

2.2 艺术价值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主体建筑为典型的清代广府祠堂三间三进格局,花草人物的灰塑博古脊及封檐板,图案精美,体现出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由于此前维修重建时大量使用现代材料并改变原来的形制结构,使其艺术价值大打折扣。艺术构件保存状况一般,头门前檐墀头破损缺失,且挂有电线,雕花封檐板破损及灰塑剥落较严重,降低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对这类型建制的古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能继承、发扬同类建筑的特色,为其他同类型建筑修缮工程提供一定的经验,也是研究广州地区古建筑有价值的标本。

2.3 社会价值

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民政厅发文,同意补划长湴村为抗日战争根据地。长湴村是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开展抗日宣传、进行抗日斗争的革命基地,广东第一支农民抗日先锋队就成立于此,广东省原副省长杨德元、中大原校长黄焕秋等同志都曾在此留下革命足迹。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示范景点,更好保留其历史印记和文物价值,纪念抗日战争历史,教育后人和激发人们爱国热情。梁氏宗祠还是长湴龙狮队活动场所,承办村中民众民俗活动。此外,还具备文旅、政治、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价值。

3 保護利用

2009年,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公布为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从长湴村历史汲取营养,提炼出其独特的人文题材,结合现代生活文化需求,对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创造出和谐统一的特色景观环境。

3.1 修缮保护

2021年,由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天河区长兴街道办事处及长湴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对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进行整体修缮。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建筑布局与历史面貌。针对现有问题,按照原有形制进行修葺,以求达到修旧如旧、保护文物的效果。

对旧址的木构件残损及屋面渗漏等问题进行处理,保证文物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墙体、地面、屋面等残损处进行修复,对所有木构件进行防虫、防蚁、防腐和防火治理,加强对文物建筑形象和历史信息的保护与展示。迁移头门墀头灰塑电线,修补各进山墙灰塑,以延长艺术构件保存年限。按照建筑地形及集水情况,自然放坡、修整地面、改造排水系统等,将建筑范围内地表水快速排离。对周边环境进行合理整治,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

3.2 陈列展览

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原有历史图片展,始设于2004年,只是通过图画和简单的文字解读来展示抗日故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重新布展应更为广泛地征集相关展品,加强研究,充实展陈。以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红色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以及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光荣历史的革命文物为基础,制作出具有中国特色、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符合时代、群众喜爱的红色文化展览,让观众走进革命旧址,重温革命岁月。展览重点放在展品陈列、内容铺排及社会教育效果的延伸上,让党员干群及青少年学生都能从展览活动中感受红色教育氛围,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 宣教活动

以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为红色文化教育景点,改善旧址周边环境,形成红色文化氛围,宣扬反侵略民主革命精神。以红色电影展播、红色讲解员比赛、红领巾授予仪式、党员宣誓、红色研学旅行等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带动长湴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使旧址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在旧址定期開办“爷爷奶奶一堂课”讲学,由村中长者介绍当年长湴村抗日反侵略、进行地下革命的故事,学生们感受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里村民们的英勇不屈和斗争智慧,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传递信仰力量,赓续红色基因。

3.4 教育基地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打造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为核心,结合长兴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长湴生态水塘、长湴村公园等地点,将散落村中各处革命历史故事通过红色文旅线路串联起来。在长湴村村道沿线设置宣传栏、雕塑、墙面画报等,宣传长湴村抗日革命事迹,传颂革命先辈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红色故事,旨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长湴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攻坚克难,让红色基因成为汇聚力量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天河区长湴村民委员会编. 长湴村志[M].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贺红卫主编;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广州红色史迹寻踪[M].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5.03.

【3】天河区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天河区卷[M]. 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03.

【4】郑彦棻编: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报告书[M],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社,1936年10月。

猜你喜欢
旧址抗日战争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油画
9月历史大事记
延安发布实施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
关于做好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保护修缮的思考
窗台上的妈妈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