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教舞蹈初探

2021-02-18 23:16周桑迪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乐舞道教舞蹈

摘要:道教舞蹈是一种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舞蹈艺术形式。其表演者大多为道士或是宗教信仰的人。本文以安徽齐云山为主,探索其道教舞蹈的本体。

关键词:舞蹈,道教,乐舞

齐云山,古称白岳,又名中和山。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三十余里的齐云山镇,总面积一百一十平方千米。明代诗人唐寅在其《题齐云山石室壁》中对齐云山描写道:“齐云山与壁云齐,四顾青山座座低。隔继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是我国的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四季分明,地属丹霞地貌,奇峰峥嵘,怪石嶙峋,赤如丹砂,灿若红霞。齐云山不仅自然风光胜冠江南,可与近在咫尺的黄山争雄并峙。而且神灵效祉,人文荟萃。自宋代以来被称为道教名山、皇家镇岳。相传齐云山所在古新安郡,上应牛斗之墟、虚危之宿。上古炎黄之世,道教所奉玄帝(真武神)降世,止居大岳太和山(今湖北武当山)紫霄峰下,常巡游天下,仗剑伏魔。

一、齐云山道教发展

唐代以前,新安旧为山越族居地,僻在万山之中,六朝时开发不久,未及列入道家洞天福地。降至唐宋间,兹山始闻僧道足音。据明嘉靖刊《齐云山志》卷五载:“龚栖霞,名字乡里无所考见。《休宁旧志》云,唐乾元中(758-760)抱道绝粒,栖今按此《休宁旧志》当出于明代,其说唐人龚栖霞之事已杳然矣。齐云山开辟为道教名山、皇家镇岳,始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初创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自此,道教场所便在此固定下来。经过时间的沉淀,也伴随着各方道士慕名而来,逐渐齐云山道场便壮大起来,成为了现今有名的道场之一。

二、齐云山道教舞蹈

道教舞蹈是一种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形成舞蹈艺术形式。其表演者大多为道士或是宗教信仰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专业艺术家,有的只是参与其中。但道教舞蹈的宗教性决定了其宗教目的。他们认为,通过舞蹈可以与神灵对话、祈求神灵降临人间,并为人们驱灾消恶、解除困厄。“步天罡”可以说是道教舞蹈中的经典舞蹈了。这种舞蹈是表演者以布匹置于地上,排列成北斗的形状,布匹上画出北斗七星及其连线,表演者闭气念咒,然后在布匹上舞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循环踩踏布匹上的七星,表示舞蹈者步入天界,巡游于九天之上,往返于七星之间。道教人士相信常行此舞蹈可以驱除不详,避过是非,甚至可以达到肉体不死、得道成仙之境界。所谓“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死,四年地仙,千害万邪,众莫敢干。” 道士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舞蹈释放自身对道教的宗教情感。在舞蹈过程中,道士作为舞者通过强烈的肢体去感受神灵。在舞蹈中用丰富的身体语言去探寻在与神灵沟通时的尊崇、敬畏或是感激。那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情绪,在跳舞的时间中被放大甚至永生难忘。

像齐云山这样的道教兴盛之地,必不可少有道场等宗教舞蹈活动。其主要道教舞蹈以齐云山玄天太素宫道场为主,其他道场零星分布于此地,且与宗教活动密切相连。

齐云山道教舞蹈是道士们在做道场过程中所做的系列肢体动作,与斋醮科仪紧密联系,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斋醮科仪种类丰富、仪式复杂,兼具了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那么,它在形式上,就与世俗舞蹈模拟世间万物和表现生活不一样,其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步法、手诀等方式,模拟天地大道、宇宙结构、造化之象。“禹步”是道教斋醮仪式中最常用的步法动作。是按照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行步转折,就像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因此又称“步罡踏斗”。 《道法会元》说道:“其‘禹步’者,法乎造化之象,日月运行之度也。”从中可见“禹步”是蕴含着天地之变化。道教舞蹈的动作是在祭祀舞蹈、原始巫舞和世俗舞蹈的基础之上,再结合道家的核心理论进行创作、改造后发展起来的。它是用艺术化的创作手法表达道家子弟对自由仙境的向往,如“醉八仙”、“典仙舞”、“醉仙月舞”、“西外九仙山森林”的舞蹈动作,是修道者突破世俗礼制束缚,让个体生命趋向自然的强烈愿景。 就像独舞“酒仙舞”中舞者也是门童,穿着云装表演。其主要出现于安徽地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多为农历正月十五到二月期間表演。

除此之外,在道教舞蹈中我们也可常见各种持道具的舞蹈。齐云山道场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舞蹈中,舞者需要塑造的仙家形象也会有道具。包括木剑、拂尘、照妖镜、酒葫芦、八卦图等等。舞蹈中道家神仙所掌握的舞具绝大多数也是道教法器,被道门认为拥有神奇、超自然法力。道教舞蹈是众多宗教类型的舞蹈艺术之一,它的内容多数也是围绕道教核心的“神学”主题拓展开来的。因此,在众人眼中它的神秘主义色彩尤其显著。道教舞蹈中频繁出现的各种舞具多数也属于道教法器,它们所凝结的历史、传说内容相当丰富、繁杂,属于有意味的物性符号。 这些纷繁复杂的道具在道教舞蹈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也强化了道教舞蹈总想的的历史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道教舞蹈是整个道教思想的表现,齐云山道场的道教舞蹈也不例外。有的它展现了对人和仙之间关系的思考。道教认为这个世界上神灵、神仙是存在的,且人与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道教舞蹈传达着道教的惩恶扬善的观念。也就是说,部分道教舞蹈是道教“惩恶扬善”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有的在中国民俗节日中,由云游道士所表演的讽刺性舞蹈,客观上传达了包括道门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民众对于腐朽、肮脏的社会政治生态的强烈不满; 还有的道教舞蹈体现了道士们对于自由逍遥、无拘无束生命状态的探索精神,这是道士们追求自由生命状态的象征。齐云山道场的道教舞蹈包含了以上种种,但具体的舞蹈风格还需更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程群,谭宏.道教舞蹈的独特品格[J].艺术百家.2008(6):225

[2]臧璐.天人合一——道教舞蹈的思想意蕴[J].中国宗教.

[3]周维萍.浅谈万寿宫道教舞蹈技能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2019:75

[4]程群.道教舞蹈中舞具之历史、传说内蕴考察[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6(6):25

[5]程群.道教舞蹈之宗教哲学内涵考察[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3):68

作者简介:周桑迪(1995-),女,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影像、舞蹈编导、现代舞等。

猜你喜欢
乐舞道教舞蹈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舞蹈课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道家道教研究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