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问题研究

2021-02-18 23:24黄红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中国特色

摘要: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当前高校存在的艰难问题。高校思政课弘扬法治精神必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身的独特性问题,即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这个关键性问题。同时还必须明确“党与法”的关系、“德与法”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法治精神;法治道路;中国特色

一、高校思政课讲清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培育具有新时代法治理念的时代新人。弘扬法治精神的关键问题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明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同于中国传统法制以及西方法治,所以必须在思政课堂上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摒除学生的疑虑与抵触心里。

1、使学生更加清晰法治精神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法治发展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法治精神这一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新提法,是法治建设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正如石家庄市社科院有人指出:“法治精神”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1]从中国法治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来看,我国法治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也因此决定了中国法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展现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和公平正义,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综上,讲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法治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缓释其心里上的抵触情绪。

2、使学生真正明白东西法治道路的差异

法治道路在不同国家、地域、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由于各国、各区域甚至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则必然形成相异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法治道路与西方法治道路根本区别在于: 社会性质、理论依据、国家制度、领导核心、坚持原则、权力主体不同,决定了我国的法治体系必然带有自身特色。正如孟德斯鸠曾说:“各国的政治法和公民法只不过是人类理性在各个具体场合的实际应用而已;这些法律应该是量身定做,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国家;倘若一个国家的法律适用于另一个国家,那是罕见的巧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与中国法治实践不断结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最新法治理论,它有着区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权力型法制的民主内涵,也有着区别与西方法治的社会主義价值追求,所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

3、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认同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法治道路是一条管总的东西,法治道路的确立,代表着党和国家建设法治的决心和信心,也表明这是一条能够体现中国法治特色的道路,是一条能够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当下中国正进行一场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运用法律治理当下的社会和国家,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展现出中国精神中蕴含的刚毅品格和铮铮铁骨。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不是毫无自信的呐喊,而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典型表现,把中国法治道路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用中国的话语自豪的讲述着中国的法治辉煌,体现中国化的法治特色。

只有把这些理论讲清楚了,相信青年大学生会明白坚守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弘扬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也由此会更加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其更加认同中国进行法治建设的理论及其实践道路。

二、高校思政课讲清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之体现

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3]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一贯两坚持”的核心要义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的首要基础。

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道:“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因此,习近平关于独特性的提出对于强调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说清楚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具体所指。

“三个独特”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道:“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应当从这几个层面维度出发,因为中国的历史命运是曲折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优秀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上层建筑才有优秀的文化根基;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本土的、独特的,也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1、独特的历史命运: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及其经历必然在其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留有深刻的痕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阅历能够成就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不好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则可以逆向塑造一个人;总之要能正确对待过去,择其善者而改之,以史为鉴则可以成就未来。当然一个国家亦是如此,任何一段历史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或是经验可以直接借鉴,或是教训要能引以为戒,或是优秀的思想深刻在民族文化的每一个制度或每一个行为上。因此,回顾历史可以明智更可以知兴衰,中国传统的历史命运必然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要能正视过去,吸取优秀的部分去其糟粕,以此来更好的发展壮大未来的中国社会主义。

2、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德法融合是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所以法治的阳刚遒劲与德治的阴柔之美相得益彰,是中华法治的根本特色。另外,中国法治一个包容的、与时俱进的、本土化的法治发展模式,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来源,还具有本土化的独特价值引领体系以及中国话语展现的中国法治。从法治的文化基础来源的丰富性、价值引领以及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都表明中国法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基本国情:

道路决定方向、决定命运。不管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任何时候道路的发展都必然離不开本国的基本过国情和实际情况,所以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不走,必然依据现实的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段的新时代中国的国情特色主要表现就是:坚持独特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法制建设的题中之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进法治的强大驱动力;这些独特的国情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弘扬法治精神还需加强的几个关键问题

1、“党”与“法”的统一性

一直以来的人们都认为西方政治关于“党”与“法”的关系处理的特别到位,完美体现了“党与法”的统一。但是作为多党制的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多个政党的存在必定依靠并代表不同的阶层或利益集团,而西方法治则在价值上强调的是代表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的是具有中立性、公正性以及平等性的价值,这个具有多元利益取向的政党制度必然存在对立和矛盾关系,所以也就不可能处在和谐相处的状态中,“党与法”的高度统一也不过是玩弄人民的“文字游戏”罢了。

相反,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所以共产党的存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其核心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其核心利益执行非常的直接和专一,就是“以人为本”。在这样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党的存在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他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共同选择,社会主义的中国法治在价值上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了更好地限制“公权力”而保障“私权利”,所以其根本利益也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的法治在价值追求上是具有着统一的目标的,所以中国的“党与法”才是高度统一的。

2、法治建设的驱动力量—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要求改革创新驱动社会发展没有完成时,一直是进行时,始终在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路上,即意味着改革创新必然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也必然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同样,中国的法治道路也是一条蜿蜒曲折、渐进变革之路,法治在不断引领着社会的变革,也同时在不断变革的社会进程中成就自己,得到促进和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反过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法治的存在依托于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基础,这是法律产生和运作的逻辑,所以改革创新的驱动力必须源自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和政治领域的改革,经济变革催生法治建设的基石,政治变革催生法治权威。改革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革新,是社会得到进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必然有对规范的需求,也因此促成了法治的生成动力;在经济领域的变革,关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的处理需要法律的规范作用;改革中也必然需要提升国人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的权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核心价值能够统领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凝结着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一国文化的最核心、最内在的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强化“价值共识”,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下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体现中国法治建设的独特性及其中国特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在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需要,所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全面融入到法治国家、法治经济、法治政府、法治文化、法治社会以及法治生态等各个过程和领域。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必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面守法共同推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立法环节、执法环节、司法环节以及守法环节。

4、法德融合:法安天下,德润民心

习近平明确指出“法治天下,德润民心”,任何时候国家的治理都不可能离开德治与法治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以德治国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的治国模式,强调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礼仪制度的发展。之所以中国古代是如此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甚至是把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因为道德注重内心的约束,更能使人民产生稳定秩序的信仰。从字的构造角度而言,“德”字是双人有一颗正直的心(因为繁体字的“德”的“心”字头上是个正直的“直”),同时又有“十”这代表一种信仰,全心全意的信仰才叫“德”,所以道德强调的是对人的心理的约束。所以,孔子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奠基者都注重内心的教化,也希望通过道德教化达到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现代的法治建设中虽然没有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但在法治建设中道德始终是寓于其中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将道德作为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守法价值标准,所以法治应当体现道德精髓。

结语:

法治教育的关键是培育学生的法治自觉和道路自信,使学生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需要,具有自觉地法治意识和自如的法治思维以及自洽的法治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特征,所以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培育新时代法治型人才,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守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讲清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方向及重要地位,真正让学生区分好中国共产党与宪法法律、道德与法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法治的驱动力等重大关键性问题,从而增强法治自信和法治理论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刘微鹏.正确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https://www.360kuai.com/pc/98516e748c0bb7b8c?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019-12-13.

[2]王增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另样视角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7(4).

[3]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

[4]张文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制建设(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12讲讲稿).2019-7-27.

[5]黄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影响[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3).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项资助项目(YJ-SZ2005)“高校思政课传播法治理念和培育法治精神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红(1987--),女,法学博士,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现代化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中国特色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