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研究

2021-02-18 23:16刘茜徐琛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蜀绣挖掘工匠精神

刘茜 徐琛

摘要:我国在历史上素来崇尚工匠精神,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联系,其传承者及作品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工匠精神。新时代下,蜀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而支撑着它随着时代发展延续的正是蕴涵在其中的工匠精神。本研究希望通过探究蜀绣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特征,并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下蜀绣的传承发展建议,推动蜀绣产业的振兴。

关键词:蜀绣 工匠精神 挖掘 传承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国在历史上素来崇尚工匠精神,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工匠精神有着重要的联系。巴蜀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方水土孕育了工匠们优秀的品质和灵巧的作品。蜀绣,自产生以来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1]。然而,新时代下,蜀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绣品行业中机器绣花、电脑提花的技术大行其道,手工绣品行业一度陷入低迷,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优秀的蜀国工匠们砥砺前行,锐意创新,将一代代蜀绣匠人的工匠精神隐藏于作品之中,为蜀绣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希望通过挖掘当代蜀绣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特征,并基于此给出新时代下蜀绣内蕴工匠精神的传承建议,推动蜀绣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当前学界对蜀绣作品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蜀绣的传承、设计与创新、艺术创作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基础。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蜀绣传承的作品分析研究。以蜀绣非遗传承人及其蜀绣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郝淑萍、邬学强等国家级蜀绣大师作品的针法技艺、创作历程和背后的艺术思想[2]。二是蜀绣技艺与作品的创新研究。提出将蜀绣传统刺绣技艺与信息化的工业设计相结合,应用于女装设计、家居设计、纪念品设计与服装设计等[3]。三是蜀绣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将成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蜀绣企业相结合,提出在作品创新、人才培养、市场专业建设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 [4]。但目前还没有学者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对蜀绣开展系统的学术研究,该方面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从工匠精神出发来研究蜀绣的作品及传承人,也呈现了蜀绣行业区别于其他绣品前行、发展、精进的过程。对蜀绣中内蕴的工匠精神进行挖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传承建议,一是有助于丰富蜀绣研究的理论内容,充实巴蜀文化内涵。二是有助于加强社会大众对于蜀绣行业和其背后工匠精神的了解,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三是在弘扬大国工匠的时代要求下,推动传统蜀绣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蜀绣作品内蕴的工匠精神

3.1作品坚持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最根本内涵,它是匠人对作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改进,直到满意为止[5]。蜀绣技艺严谨精密,对细节要求近乎苛刻,光是针法就有122种之多,通过复杂的针法来表达绣品的质感。需要蜀绣匠人秉承初心、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方能产出高水准的蜀绣作品。例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座屏和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双面三异绣《双面荷花鲤鱼》座屏等蜀绣代表作,绣工要历经数月,运用十几种针法,十几套、一百多个颜色,反复修改和完善。每一个精品背后都是蜀绣匠人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诉求理念,其背后蕴含的是对产品细节不断超越、极致完美的追求,而其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蜀绣能够代代相传、日久弥新的不竭动力。

3.2工作贯彻持之以恒

刺绣届有一句古话:“十年入门,二十年出真品”。蜀绣相对于其他刺绣技术的工艺较为复杂、针法繁多,光学会运用20种基本针法就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这就要求工匠们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耐得住寂寞,抵御得了外界的诱惑。蜀绣匠人唯有以“持之以恒”地静心创作和打磨刺绣功底,才能熟练创作出传世佳品。蜀绣大师杨德全从艺三十多年,精品不超过百件,件件都是精工细作且不可复制的孤品和绝品;邬学强从“徒弟”到“匠人”,再从“匠人”提升到“大师”,耗时四十余年,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蜀绣類的国家级技能大师;蜀绣传承人陈晓亚,全面系统的学习蜀绣技艺超过三十五年,多次赴欧美展示蜀绣技艺。他们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一件事要做到极致。

3.3过程追求专注耐心

专注就是内心坚定而且具备打磨细节的耐心、执着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一个合格的蜀绣工匠所必备的精神特质[6]。学习蜀绣需要一针一线、精心静心地绣出精品。孟隆引的单面绣作品唐卡《白度母》耗时2年,运用了十余种传统针法,上百个色彩的配搭;蜀绣绣谱《皇汉蜀绣丝韵谱——觅针》,是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花费六年心血,一针一线记载了54种纹样的详细针法和绣制过程;《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双层图》尺寸仅有尺寸有30乘40(厘米),是邬学强团队2年时间打造,创造性的采用双面异形、异色、异针法,立体再现了经典人物的神韵。这些传世的作品的背后,是匠人摒弃浮躁、宁静致远、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

3.4设计蕴含创新融合

新时代下“工匠精神”还包括着打破传统、勇于创造、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蜀绣不仅仅是工艺品,也是生活品,并彰显出巴蜀大地的文化特色。蜀绣作品背后蕴含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了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跨界的创新和生活中的创新。邬学强的作品《唐卡—文殊菩萨》,将蜀绣和唐卡密切结合,其《南方丝路图》更是复活了中华最古老的织造技术——经锦工艺,以超高的技艺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融合传承。蜀绣大师们还创造性地在摄影作品、油画作品、水墨画作品的刺绣创作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素描绣《达芬奇自画像》、油画绣《荷塘》、《桃花》以新颖的形式,将传世经典画作在蜀绣中传神再现。另外,当代的蜀绣作品正在逐步贴近生活,题材从传统的花、鸟、鱼等拓宽到了家居、服装等领域,融入了熊猫、银杏、川剧脸谱等四川特色符号,打造成为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艺术品。

3.5传承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关键在于传承,在于使最精湛的技术得到传承弘扬,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代蜀绣各级传承人,除了在各自的传习所里承担着蜀绣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实现蜀绣的世代传承,提携后辈,甘为人梯,践行了无私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邬学强、郝淑萍等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师徒”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学徒提供学习蜀绣的平台,并每年拿出资金支持新入行的年轻人。孟德芝与政府和职业院校合作,在成都市多地蜀绣技工培训基地,培养了绣娘上千人;张传容与郝淑萍义务为残疾人开展蜀绣培训实际指导,并培育出大批优秀绣娘、绣男。蜀绣正是在传承人们对各个群体的“心传身授”、受教者的“体知躬行”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和发展,被不断的赋予了新的生命。

四、关于传承蜀绣内蕴工匠精神的建议

4.1 与文化传播相结合,扩大蜀绣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播与传承。目前对于蜀绣的工匠精神宣传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师徒口口相传和业内的传播,难以获得外界的关注与认同。因此,应该重视蜀绣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运用当代媒体的力量拓展蜀绣内蕴工匠精神的传播途径。首先,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如电视纪录片、杂志报刊、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大众对优秀的蜀绣传承人及作品的风采和精神有充分的了解,激起民众的好奇心和传承意识。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积极作用。创新传播手段,借助当前民众喜闻乐见的AI、AR、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不断扩大影响蜀绣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即时、精准的将体现中华正能量的蜀绣匠人及背后的工匠精神传播出去。最后,创新体验式传播路径,将蜀绣精神内涵转化于大众的直观体验中。在蜀绣的线下传播中,除了作品展览,还可以借助当前热门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建立蜀绣游学体验基地,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受众与传承人和蜀绣作品亲密接触,亲自感知其艺术魅力和文化资源,以及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激发大众对于蜀绣传承的热情和兴趣。

4.2 与职业教育结合,培育蜀绣新传人

“工匠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灵魂,而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的摇篮[7]。因此,培养和挖掘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蜀绣新传人是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教育的大环境下,通过校企合作,让蜀绣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业院校传承推广,是培育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一方面,强化蜀绣文化的通识教育,通过蜀绣匠人进校园、建大师工作室、文化活动等合作途径,拉进学生与蜀绣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在蜀绣的接触中感受到认真、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蜀绣学历教育,与纺织类职业院校合作共建蜀绣学院,设立蜀绣工艺专业,将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校企共同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探索蜀绣相关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蜀绣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

4.3 与“互联网+”结合,探索蜀绣发展新方向

在信息化时代,为蜀绣的发展注入了“产业互联网”思维,探索如何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成为了其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应该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蜀绣的生产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中。首先,运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资源。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利用数字摄影、录音、3D等新技术建立蜀绣数据资料库,保存蜀绣的历史文献、工匠故事及优秀作品。其次,将数字工艺与传统刺绣手工结合,通过革新工艺技术和流程,开展技法创新、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在保留原创性的基础上,兼顾生产效率,推进蜀绣数字产业化。最后,支持蜀绣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将蜀绣文化故事及背后的工匠精神与蜀绣作品进行有机结合,打造蜀绣品牌IP,建立“非遗+电商+卖全球”新型营销模式,推动蜀绣传统产业与新经济、新业态的跨界融合。

4.4加强政策扶持与保护,改善传承文化环境

弘扬蜀绣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人。蜀绣传承人是蜀绣传承的原动力,是蜀绣内蕴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的最为关键核心力量。成都市对于蜀绣技术研发、蜀绣企业和蜀绣产业发展等都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对于蜀绣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政策较少。因此健全对传承人的保护政策、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是应该是当前的工作核心。首先,政府应肯定蜀绣传承人的作用,提升传承人的地位,加大对蜀绣传承人的补助力度,从经济角度提供传承人的自信心。其次,政府应建立监督与奖惩机制,综合动态的评估传承人的传习活动的效果和精神价值,进而提升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和保证传习活动的有序有效的开展。最后,地方政府应成立评价小组,对蜀绣传承人的传习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于传习活动开展良好,传承工作切实有效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獎励。

五、结语

蜀绣的发展历经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传世的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汗水,历代蜀绣工匠在作品中追求精益求精、传承中贯彻持之以恒、设计中体现创新融合、过程中坚持耐心专注,将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了更好的弘扬和传承蜀绣中的工匠精神,我们不仅要将蜀绣的传承发展与新兴的文化传播方式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与“互联网+”结合,还需要政府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建立合理的传承制度,同时蜀绣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的意识,让这个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中真正兴旺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阿平.工笔花鸟图案在湘绣作品中的运用[J].大观,2019(9):147-148

[2] 黄常春. 论非遗传承人郝淑萍蜀绣作品体现的传统造物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40-41

[3] 杨晓瑜,范小敏,李琼秀,于金仁.蜀绣在家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转化[J].设计,2020(16):114-116

[4] 陈阿平.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蜀绣产学研合作路径探索[J]. 纺织科技进展,2015(6): 7-9

[5] 王新哲,孙星. 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22-25

[6] 孙伟超.工匠精神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9(18):194

[7] 张秀霞,李哲.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J].活力,2017(05):36-37

【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 2020 年资助课题“蜀绣内蕴的工匠精神 挖掘与传承研究”(2020ZC15);2020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艺术类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20SJA2293)。

猜你喜欢
蜀绣挖掘工匠精神
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蜀绣传承人郝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