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还乡》中刘邦形象解析

2021-02-18 23:47祁宏涛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刘邦

摘要: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的名篇,在这篇名作中,作者以“奇异化”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戏剧性”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却与史书记载不符,刘邦的正面形象只字未提而负面形象却被无限放大。这是元代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突出反映,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对汉高祖刘邦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和对现实抨击。

关键词:《高祖还乡》;睢景臣;刘邦;形象塑造

一、睢景臣及其生平

睢景臣,生卒年月不详,从现有文献来看,约有两种说法:(约1264-1330) 或(约1275—1320)。一名舜臣,字景贤,也作嘉贤。扬州人。元代钟嗣成在其《录鬼簿》中,把他的名字列在“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之列,并为他作传。他一生著有杂剧《千里投人》,《莺莺牡丹记》,《屈原投江》三种,词一卷,均佚。留传下来的有散曲套数三和小令残曲一支。 后人辑有《睢景臣词》。脍炙人口的《哨遍·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

睢景臣在元代以来的史部文献中无论正史野史均無记载,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中说:“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公自维扬来杭州,余与之识。”又说其“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然而,“心性聪明,酷爱音律并吊之以曲”。 睢景臣与钟嗣成年龄大致相当,可能稍长一些。

睢景臣一生未涉仕途,大部分时间过着书会才人的生活,他几乎把全部情感都倾注到戏曲创作之中。他的《高祖还乡》套数,曾名动一时。前人对睢景臣及其《高祖还乡》评价很高,钟嗣成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惟公《哨遍》制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睢景臣列于“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之中,称其词“如凤管秋声。”

我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郑振铎、游国恩、朱东润、袁行霈等对《高祖还乡》均给予很高的评价。郑振铎评道:“《高祖还乡》,确是奇作。他能够把流氓皇帝刘邦的无赖相,用傍敲侧击的方法曲曲传出。他使刘邦荣归故乡的故事,从一个村庄人眼里和心底说出。村庄人心直嘴快,直把这个故使威风的大皇帝,弄得啼笑皆非。这虽是游戏之作,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游国恩:“它的新奇处在于掀开了统治者尊严的外衣,显示他无赖的本质,从而加以无情的嘲弄和鞭挞” 。袁行霈:“全曲谐趣而又锋利,幽默而又深刻,它像一根闪着冷光的魔棍,批却中窍,洞幽烛微,把看似不可一世的封建统治者逗弄得哭笑不得” 。作品给我们的感受还不仅仅只是这些,如果换个思路来重新解读,会有新的体悟。

二、 刘邦形象分析

汉十一七月,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东并荆王刘贾之地,北渡淮河,楚王交逃走薛地。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平叛,立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十二年十月,刘邦在会甀击溃叛军主力,黥布兵败逃走,命令别的将领追击黥布。高祖还归,经过故乡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办酒席,宴请亲戚故旧,纵情畅饮。在沛中挑选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畅快时,刘邦击筑赋诗并高歌一曲:“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短小精悍的三句诗歌,他那叱咤风云,威加海内,衣锦还乡的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让那些儿童学习他的大风歌并跟着他和唱。酒酣起舞,热泪纵横,泣下数行,感慨万千,渴望能有猛士守边卫国。与沛县的父兄诸母及故友天天饮酒纵乐,尽情欢宴,叙谈往事,说笑取乐多达十几天。高祖刘邦离的那天,沛县城里万人空巷,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才和父老乡亲们告别。这就是历史上高祖还乡的大致始末。

从史实看,高祖还乡,确有其事。从刘邦其人看,史书上对其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用等固多渲染,但对其无赖行径也不乏描述。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多带有戏说历史的特点。一是虚构史实以突显其讽刺性。如着意夸饰刘邦性格中无赖的一面,甚至说刘邦“换用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将其贬为强盗与小偷,虽于史无征,却强化了讽刺效果。二是改变史实以突显其戏谑性。如末句称刘邦改名“汉高祖高祖”系刘邦死后之庙号,生前并无其称,这种让刘邦“提前”改名的做法,既是出于切题的创作需要,更是为了藉此以资笑端,表明作品乃“戏作”成篇。三是淆乱史实以突显其现实针对性。如“社长排门告示”是出自元代农村出告示的习俗;日月风虎龙旗的仪仗,“车前八个天曹判”的“导游官”队伍等等,皆是元典章制度。让汉代天子遵从元典制还乡,表层的时代错位背后,寄寓的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帝王的讽刺与批判。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质朴务实,注重实用,率性豁达,不拘小节,讨厌繁文缛节和虚伪做作。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知人善用,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生戎马倥偬,率领部下南征北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西汉王朝。“使华夏文化的认同又前进了一大步。”

刘邦是一个胸怀天下,具有雄才大略平民皇帝,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可以说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和文化认同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纵观其一生,他的功过是非显然是功大于过。在《哨遍·高祖还乡》中,睢景臣改造了高祖还乡的史实,杜撰,虚构了一些故事情节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刘邦的邻居,对他知根知底的村民的口吻,把刘邦称帝后衣锦还乡的盛大场面,写成了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揭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旨在突出他流氓无赖的面目,使其负面形象无限放大。表现出他对君权至上的怀疑和对王权的蔑视。

三、 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蒙古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采用了以蒙古贵族为主,同色目上层分子和汉族地主联合统治的办法。把全国各族人民按种族和征服先后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包括我国西北地区的各民族和从中亚与东欧来到中国的人);第三等为汉人(包括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渤海人等);第四等为南人(即以前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其他各族)。元在今吉林省境内的居民,除蒙古人被划为一等人以外,其他如女真人、契丹人、汉人等都列为三等。这一等级的划分,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了蒙古贵族的最高统治地位,色目上层的优越地位,以及“汉人”和“南人”的奴隶地位;而且又在政治上分化汉族,在地域上分裂汉族居住区,造成“汉人”、“南人”和色目人的对立,因而元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始终非常激烈。

蒙古贵族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采用了最惨酷的高压政策,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为了保持蒙古族的优势地位,统治者禁止蒙人汉化,不许蒙汉通婚,禁绝往来。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统治者还

元朝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当时按社会分工和职业把人分十等,即: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所谓“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连娼妓都不如,仅比乞丐高一点,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地位最低的时期。对知识分子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元代废除科举七十余年。科举考试自隋代以来,就是知识分子改变自身命运、参与国家治理的最重要的途径。废除了科舉考试,元代的知识分子不仅读书做官的道路走不通,而且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万般无奈之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以写剧本为生。长期的下层生活使得知识分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们的作品也更多地关注民生, 关注现实生活。

五、小结

睢景臣在《高祖还乡》中以“奇异化”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汉代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戏剧性”形象,然而这一形象却与史书记载不符,刘邦的正面形象只字未提而负面形象却被无限放大。史书中的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国皇帝,他豁达大度,知人善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然他也略有市井无赖一面,诸如使诈,赖账,看不起读书人等,但他的正面形象远远大于负面,睢景臣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对刘邦的功过是非自然是十分清楚的,他那样写其实意在借古讽今,表现出对最高统治者的的蔑视和对现实抨击。

睢景臣的一生,从青少年到老年,正好处于科举制度废除的时期,作为读书人,通过参加考试来获取仕途,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路子被堵死,只能将满腔热血倾注到文学创作,尤其是戏曲创作上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对现实的抨击。而《高祖还乡》通过对汉高祖刘邦的“戏剧性”形象塑造,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参考文献

[1] 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元散曲,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2] 陈锴竑,姜龙,卢桂平主编. 扬州历史文化大辞典 [M]. 扬州:广陵书社, 2017.

[3] 李克编著. 国人必知的2300个文学常识 中国卷[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

[4] 郑振铎著.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下[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5]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许华春主编. 高职语文[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09.

[8] 司马白羽编著.《史记》品读[M]. 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2.

[9] 刘兴汉,周豹荣等,农区牧富刍论-吉林省畜牧经济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祁宏涛(1968―),男,甘肃武都人,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

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 元散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03,第471页

陈锴竑,姜龙,卢桂平主编. 扬州历史文化大辞典 下[M]. 扬州:广陵书社, 2017.12.第855页。

李克编著. 国人必知的2300个文学常识 中国卷[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08.第235页。

郑振铎著.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下[M].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01.第380页。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三)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第304页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366页。

许华春主编. 高职语文[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09.第149-150页

司马白羽编著.《史记》品读[M]. 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2.01.第174页。

刘兴汉,周豹荣等,农区牧富刍论-吉林省畜牧经济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08,第71页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刘邦
多多益
朽木颂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