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021-02-18 23:47付雁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林冲枣树细节

付雁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是最贴近生活,最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文学样式。从而小说教学,也是最能使学生从优秀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当下的小说教学,太过于注重从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和主题的角度分析小说。这种教学思路有明显的功利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主题先行地进行教学。

例如讲《装在套子里的人》,老师很容易得出,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可笑的形象塑造,反映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这一主题。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很轻易得出反映的是“官逼民反”的主题。这种大而化之的方法,只是告诉了学生这篇小说讲了什么,却无法使学生在语言的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核心素养上有过多的提升。

其实,这一难题,我们可以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有效解决。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把握文本、阐释文本。这样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作品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那么,从哪些方面细读呢?

一、咬文嚼字,细读字词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小说教学中,也要要求学生有这样的态度。作者写作时所选用的一字一词,就是想用最准确的词表现最精确的意思,或者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而我们就是要通过咬文嚼字,认真揣摩,细读深思 ,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思想。

课文中,是这么描写陆谦、富安到李小二店中的:“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首先,从用词来看,作者不用“进来”而用“闪将进来”、“闪入”,这是为何呢?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可以感受到,“进来”一词只侧重于陈述结果,有人进来这个事实。而“闪”,有“猛然、突然、很快”的意味,侧重于表现进来的状态和过程。“闪”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搞阴谋诡计之人鬼鬼祟祟的情态。其次,从叙述句式上来看,作者也没写“两个人闪进来”或者“一前一后闪入两人”,似乎后一种叙述更加简洁。这让我们想到鲁迅先生《秋夜》中类似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为什么不直接说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呢?张大春在《小说稗类》中对此分析的很好,他说:“作者有意识的通过描述程序展现观察程序,为了使作者对世界的观察活动准确无误的复印在读者的心象之中,描述的目的便不只在告诉读者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鲁迅奇怪而冗赘的句子不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说得更准确点,就是极度痛苦中的作者,在立定或坐定的状态下看到的。这个视角,是作者主动地看,它沉重而缓慢。而李小二所见的“闪”,是被动地看到,是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现。

课文中,写林冲去买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林冲买完酒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金圣叹批《水浒传》时在这两处下的批语是“写雪妙绝”。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一文中說:“《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妙绝”在何处?“神韵”好在何处?“紧”字写雪,有“猛烈、快速”之意,给人心理上一种急促、迫切的感觉。再者还暗示者林冲所面临的形式危机,矛盾冲突到了最紧张的时刻。而“大雪纷飞”却只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毫无“紧”字传达的韵味和效果。

二、披文入情,细读细节

好比小说细胞的细节,可以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披文入情,细读细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更形象地认识人物形象,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课文叙述李小二见到两人闪进来,见到的情形是:“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不认识这两人,按常理,走卒跟着军官倒是常见,可是最后走卒军官一齐坐下,却是反常。这就更增加了李小二的疑心,则才导致其让妻子偷听。从读者的视角,自然之道军官是陆谦,而走卒是富安。富安一个走卒能够和军官同座,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是因为他是高太尉的心腹。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的大手笔和良苦用心。

有一处细节,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林冲在草厅塌了之后投宿山神庙,“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这一部分细节描写值得细细读。作者一连用了九个动词,放下枪,放开被,取下毡笠,抖掉雪,脱白布衫,扯被子,提冷酒,慢慢吃,这一系列动作是有条不紊,不急不躁的,这是一个无家可归,暂在破庙栖身之人的沉着与镇定。也表现出林冲性格的与人无患,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但又是他大祸临头之时。这样一个人被逼上决绝的反抗之路,更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此外,还有林教头买酒之前,“将炭火盖了”,“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即使草厅压塌,要去山神庙投宿,还要探身去摸火盆,恐怕火炭延烧起来。这些细节,表现出林冲的精细,草料场的被烧,不是因林冲的疏忽失职。

这些种种细节,让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真实合理。

三、瞻前顾后,细读伏笔照应

小说中合理的伏笔照应安排,可以使小说逻辑严密,结构浑然天成。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

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在谈戏剧创作时,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即: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也处处体现着着这一观点。林冲听到陆谦前来谋害自己,“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这把刀就是契诃夫所说的“枪”。此处暗藏一刀,到后面草料场买酒来往,只是处处写花枪和酒葫芦,没有一字提及刀。直至怒杀陆谦时才忽然掣出刀来。也就是“枪”在这里才响。可见作者的鬼神之笔。为什么林冲时时不忘花枪,杀陆谦时弃枪用刀呢?林陆关系最密,而陆谦又是害林冲的主要凶手,他俩的矛盾最尖锐。用枪复仇,距离较远,而用刀则距离近,引出一段对话,让林冲宣泄出“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的怒气。用刀复仇,来得痛快,来得酣畅。

此外,文中还有多处伏笔照应,如林冲到山神庙投宿,掇大石头靠门,并不只是为这风雪,而是为了后文陆谦、差拨、富安一段。还有买酒路上见到的古庙。还有沧州成牢营、草料场、古庙、市井等的方位设置等等都不一而足。作者用锦心妙手,为读者织就了一篇锦绣文章。

让我们用细读的方法去拥抱小说,感受、欣赏小说的迷人魅力吧!

猜你喜欢
林冲枣树细节
智海急流
在异乡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枣树下的故事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
林冲的生存哲学
死了一棵枣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