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官话假性问研究

2021-02-18 03:16高超一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摘要:假性问一直是疑问句研究中比较空白的部分,但其在语言交际中做了很大的贡献。此文选择语言特征变化较大的清末时期,以日本北京官话教科书《燕京妇语》《官话急就篇》为研究文本,将91条假性问进行了详尽地描写分析。假性特指问不仅形式丰富,而且数量非常可观;假性是非问形式分布单一,《燕京妇语》句例较少,《官话急就篇》句例较多;假性选择问受表达功能的限制,数量最少。

关键词:假性是非问  假性特指问  假性选择问

清朝末期外来文化入侵,语言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文白夹杂成为这一时期口语的一大特色。[1]此文选取了日本明治时期的两本入门级汉语教科书《燕京妇语》《官话急就篇》作为依据,采用了朱德熙的“三分法”,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和选择问三类,再借鉴傅惠钧在《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中的分类标准与研究方法,对《燕京妇语》《官话急就篇》中的假性问进行穷尽性统计,最终提取出91条假性问句进行分析描写,以期窥探清末时期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发展状况。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妇语》《急就篇》。

一、假性特指问

特指问拥有极其丰富的疑问代词,疑问代词一般就代表了提问者的疑问点,答话人回答时对疑问点进行回答。从表达功能和信疑度两方面来对疑问句进行分类,可以把疑问句分为真、假性问,真性问是有疑而问,目的是求取信息;而假性问更多的是无疑而问,主要是传达信息。[2]经过筛选归纳将《妇语》《急就篇》中的假性特指问总结为诘问、叹问、礼问、责问、祈问、设问等六类。

(一)诘问

乙 睡的不早。您二哥吃烟,那児就睡了?

甲 那教給學生那児行呢?

(二)叹问

乙 他還小呢?他今年都十四了,他得多纔能明白呢!

乙 谁說不是呢?

(三)礼问

中 太太這一路平安呢?

乙 啊,你們回來了?

(四)责问

外 真是的,怎麽您又給送東西來呀?

甲丁 這個鴨子不新鮮罷?

(五)祈问

丁 你們哥児倆不到家裡坐坐児了?

丙 二嫂子,不多點児麽?

(六)设问

乙 怎麽着?偺們那一邊坐着罷,太太要彈那個琴。

乙 姨太太買甚麽?買罷。

二、假性是非问

是非问以类似于陈述句的语法结构来进行提问,句中可以没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或者其他表示疑问的结构。答语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一般用点头或者“是、对”来表示肯定,用摇头或者“不、没有”来表示否定。[3]类似于假性特指问,假性是非问一般情况下也具有较丰富的形式,但是从数量来看,诘问为最,其他形式诸如设问、责问、祈问、礼问等数量较少。《妇语》中假性是非問仅有7例,以构式否定句为主,而《急就篇》中的假性是非问共有29例,约占假性问的一半以上,但主要以礼问为主。文中句例如下:

甲 他赶情都十四了?

我兄弟妹妹好啊?

丁 挑這一盪水就彀了?

可不是麼?我心裡也是難受。

儞的本錢很多呀,儞還怕窮麼?

我窮到這個地步上,還說甚麼本錢呢?

从结构方面来看,假性是非问句中还存在一种相对于词语否定而言的构式否定,这种结构经常使用句末语气词“么(庅、麽)”。构式否定句的结构一般有“不是···吗/么?”“不···吗”“没···吗”。文中句例如下:

乙 上次偺們姑姑那児滿月,唱的不是福壽麽?

乙 您没瞧见偺們後頭院児那一棵杏樹都開了麽?

家常飯您還不赏臉麽?

您想我若留不下您,我母親不說我麽?

三、假性选择问

一般选择问可包括语气词、关联词和选择枝三项构成要素。选择问一般采用复句结构,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听话人选择其一进行回答。常用语气词“呢、啊”,不能用“吗”。在此采用的是朱德熙的“三分法”,这里的选择问也包括传统“四分法”下的反复问。[4]选择问的假性问数量很少,主要是由此种句式的表达功能决定的,选择问主要是提供选项让听话人进行选择,疑问程度较高,不同于特指问存在大量低疑问程度的情况,所以可供研究的语料不太可观。文中句例如下:

不是儞是誰?

這菜您吃得來吃不來?

你問大家,我喝了沒有?

這麼着,我就回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结语

经统计分析,假性特指问不仅形式丰富,而且数量非常可观;假性是非问形式分布单一,《燕京妇语》句例较少,《官话急就篇》句例较多;假性选择问受表达功能的限制,数量最少。三种假性问都在语言交际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假性一般也可以称为无疑而问,在交流中运用大量的无疑而问句体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的礼貌和合作原则,更是从侧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 江蓝生.《燕京妇语》所反映的清末北京话特色(上)[J],《中国语文》,1994(4).

[2] 傅惠钧.明清汉语疑问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76-184.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六版(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2-103.

[4]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作者简介:高超一(199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学历:2020级在读研究生(学号2020020323),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