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安全

2021-02-18 03:16杨红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防以人为本

摘要: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遗存,更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人的作用贯穿于文化遗产发生、发展的始终。保护文化遗产安全,遗产工作者需坚持“以人为本”,克服人的被动性、惰性,在人防、物防和技防安全防范范畴中,更加重视人防作用,并加入心防,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管理。同时,发动社会力量,推进全民参与。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安全   以人为本  人防  心防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世界文化遗产考察时指出:“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对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说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应以人为本,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文化遗产安全保护在“以人为本”上存在的问题

1.1文化遗产安全保护中过分依赖“技防”,忽视“人防”

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部分管理者对科学技术过分依赖,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即便监控捕捉到了安防或消防事故,没有人的就近巡视和及时制止,文物安全事故依然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安保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职工没有运用高科技的能力,导致安全技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1.2文化遗产安全保护管理中对“心防”的发掘还不够

尽管政府不断强调文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将每年的11月份作为“安全生产月”,大力宣传,但因为人自身的惰性,安保工作条件的艰苦,以及工作内容的枯燥,人难免产生松懈,因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文物安全事故時有发生。

1.3文化遗产安全保护中未能真正发挥“全民”作用

文化遗产被刻画、踩踏,攀爬文物、古树照相,抠毁古建筑边角等,这些损坏文物的现象体现了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亟待加强。另外,前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还是靠政府文物部门和保护单位,民众的参与度并不高,全民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未能全面实现。

2. 保护文化遗产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2.1以“人防”为主,技防为辅

要回归“人防”为主、技术为辅的防范核心。安全防范的重点,不在于技术水平是否足够高,关键在于“人防”的力度是否到位,如对安全风险是否重视,是否制定了完善的安全制度,对大小隐患是否检查到位,是否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首先,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进一步加强领导,以上率下,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同时加强对设施设备,古建、文物等重点区域的排查、检查力度,及时治理安全隐患;根据文化遗产所处的地区气候、文物特点、景区开放等情况,制定防火、防盗、防汛、反恐防暴、防突发事件等各类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和实战演练。

其次,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将技防融入到人防中。运用安防、消防系统,进一步实现事件自动检测和预判功能,充分吸收高新技术手段和大数据、“互联网+”思维,建立开放融合、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将各独立安全防范系统捕抓的蛛丝马迹连成一张清晰明了的监控网。

再次,不断创新文物安全管理手段。创建文化遗产管理系统,涵盖基础信息、安全工程、经费投入、安全巡护等各类日常管理信息,推动保护基础数据信息电子化、规范化管理,推动传统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化。

2.2抓人防更重要的在于抓“心防”

必须对文物有敬畏之心。“敬”,即敬爱,出于对先人最淳朴的敬爱,珍惜他们留下的文物,以便睹物思人、希圣希贤。“畏”,即畏惧,畏惧失去与祖先、与历史的联络,畏惧祖先留下的印记在自己手中消失,因而对文化遗产视若珍宝、倍加珍惜。“警惕”作风是对个人事故风险管控的一种心理提前干预。在进入工作状态时,首先细心了解其中的风险,在脑海中第一时间产生心理警惕,从而干预行动,不自觉地形成一道风险屏障,进而会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

如果说文物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和魂,那么责任心就是文物安全的根和魂。从本质上讲,责任心就是一种想要干好工作的状态。培养责任心首先是要明确责任,认真学习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操作章程,明确岗位安全责任。其次,培养干部职工对工作的兴趣和使命感,使其能够勇于迎接每一个挑战,主动去思考做好工作的办法。再次,还需要制定追责问责制度,倒逼责任的落实。

2.3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

从政策层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参考2019年山西出台的《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捐资、集资、出资等方式,参与对文物的日常养护、安全防护、环境整治等保护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同时,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认养方式对不可移动文物予以保护利用,并引入第三方来监督认养利用行为。

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指导文化遗产保护志愿团队,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宣传推广如“遗介青年”的遗产科普团队,将大众的关注引向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推进社会群治。建立畅通的群众参与渠道。遗产保护职能部门要对外公布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平台、举报电话,方便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监督。

3  结论

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不在保护技术是否无懈可击,而是在于如何更全面、更极致地发挥“人”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既为了当代人,也为了后人, “人”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安全责任意识、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劳拉简·史密斯,张煜 遗产本质上都是非物质的:遗产批判研究和博物馆研究[J].文化遗产, 2018,03(9):62-71

[2] 牛菁.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重要价值及研究工作[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9(1):10-11.

[3] 关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J].瞭望,2020,(27):12-14.

作者简介:杨红(1985)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朔州市,单位:承德市文物局,职称:文博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安全、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人防以人为本
试论地铁人防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住宅小区地下室人防建筑设计研究
人防工程结构设计的关键点探析
人防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桂林市4万多名初一年级新生参加人防知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