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开口傩”音乐艺术研究

2021-02-18 03:16邵杨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邵杨

摘要:万载“开口傩”发展历史长久,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经历数代文化艺术者的传承与发展,使其一致流传至今,在我国现有的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被深入探究和发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在此过程各种,人们对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非遗物质理念下,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发展和弘扬。万载“开口傩”作为我国江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构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有力的地位,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万载“开口傩”成为传统文化的助推力,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万载“开口傩”进行简要概述,并对万载“开口傩”音乐结构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日后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开口傩;民族音乐;音乐构成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已经在现今社会中发展和传承文化的共同理念。万载“开口傩”是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具有表演形式和音乐结构一体化的特点,在实际运用和研究过程中应根据万载“开口傩”的发展背景开展工作,进而提升万载“开口傩”的研究价值,其中的音乐构成能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特色化文化基础和资料基础,进而提升我国在世界中音乐文化的地位。

一、万载“开口傩”简述

“傩”是中国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生活需要向苍天沟通的重要形式,一般用来去除鬼邪、驱除病疫、祈求福祉、祈求平安的重要仪式[1]。在仪式开启时需要人们运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提升仪式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运用的舞蹈被称为傩舞,在唱歌跳舞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多种类进行伴奏。万载“开口傩”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江西地区,涉及得比较广,例如我国现今的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多个省市都有傩文化的遗存,但是江西省遗存的“开口傩”文化比较突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色,成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的第一批文化遗产。

万载“开口傩”相比较“闭口傩”而言,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随意性,“闭口傩”或是其他“傩戏”具有一定的规范化或程式化,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一定要与其所差无几[2]。但是在万载“开口傩”文化的表演过程中,面具的嘴巴是可以活动的,在舞蹈过程中演员可以根据表演形式进行吟唱,具有边唱边跳的特性,这是一般傩文化中没有的形式。“开口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留自身民族舞蹈特赦,还借鉴和融合中国古老的吸取表演经验和唱词结构等方式,将傩舞逐渐向着傩戏的方向进行发展。开口演唱成为开口傩中的特色,其能够根据都有的有音乐构成进行相应的表演,也因此在历史发掘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万载“开口傩”音乐构成

(一)万载“开口傩”唱腔

万载“开口傩”在唱腔结构上不仅具唱词,还具有说词,此种表现方式需要通过讲解故事的形式,将整个艺术内容进行展现,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是运用清唱的方式,其旋律优美,歌词押韵,吟唱声音婉转动人,使得表演形式得到了升华[3]。但是,在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的唱腔独特,在吟唱时具有较高的自由性,属于即兴演唱,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具有的旋律线条具有一定的下行性。“开口傩”的唱腔具有阴郁的狭窄性和旋律的即兴性两方面的特性,在表演过程中前者主要表现为音乐演唱者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语言声调进行掌握,使其在表演过程中具有抑扬顿挫的形式,因此,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唱腔的音域在实际表演中比较狭窄。后者主要是指,“开口傩”在表演过程中,伴奏的形式比较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有序性,由于段落比较多,因此在实际表演时,通常会有停歇的时段。而为提升表演者的实际表演效果,使其能夠满足观众的观赏性,会运用演唱的方式提升观赏的趣味性。一般情况下,需要表演者自主进行表演,根据现场观众的反映以及伴奏的节奏进行即兴表演,因此其具有即兴性的特点[4]。此外此类表演还具有旋律线条的下行性,在音乐表演中旋律是灵魂,在音乐表演中能够控制音乐的节奏、强弱等,使得音乐具有不一样的表现效果旋律在开展过程中随着声音的变化逐渐形成曲线变化,而“开口傩”的旋律多为大气磅礴,从而其具有的旋律具有一定的下行性。

(二)万载“开口傩”节拍、节奏

万载地区的“开口傩”从古至今一直流传,在实际表演中大放异彩与其自身具有的节拍和节奏具有关联性,但是万载“开口傩”的音乐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运用多种不同的节奏组合而成,因此其具有的音乐伴奏形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伴奏的形式向观众表达音乐内容,在多种节奏的演奏上能有效地展现“开口傩”中的重复性,并且随着伴奏形式的不同节奏性的重复性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5]。万载“开口傩”伴奏的基本节拍大多会选用2/4、3/4、4/4的拍子,二期在音乐结构上进行分析,在表演时万载“开口傩”所演唱的乐段大多是由两句组成,音乐风格不仅具有磅礴之势,还具有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二者混为一体,具有一种天成之感。

(三)万载“开口傩”伴奏乐器

万载地区的“开口傩”在实际表演中音乐节拍性强的主要一点就是,其运用的乐器响声独特,在配合之中营造良好的气氛,提升观众的体验效果。“开口傩”风格大胆、独特、粗犷,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6]。锣鼓在“开口傩”的表演中是重要的演奏形式,其具有声势浩大的特点,在表演中使用能突出“开口傩”的特点,在万载地区,锣鼓的伴奏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开口傩”顺利表演的助推力。在“开口傩”表演中主要的伴奏乐器由腰锣、班鼓、大鼓等组合而成。在万载“开口傩”的表演过程中会运用序奏、尾奏、伴奏、问奏等对其进行节奏的控制,并与演员的表演进行有效配合,进而提升表演的协调性,进而提升表演的实际效果。通过节奏的带动观众会不由自主地被氛围所感染,置身于表演中,提升观众的恶体验效果。

1.腰锣

在万载地区“开口傩”的表演伴奏中,腰锣是主要的伴奏器具。腰锣其实就是铜锣,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在江西地区被叫做腰锣。即使腰锣声势浩大,振聋发聩,但是在“开口傩”的表演中却能用到两面锣,由此可知,“开口傩”的表演范围和气势。腰锣在实际表演中,演奏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敲击,进而达到不用的表演效果,或轻缓,或豪放,都能根据表演的进度进行控制,使得表演不仅具有舞蹈的美观性,还具有音乐欣赏价值。

2.班鼓

班鼓与腰锣不同,是专属于万载地区进行“开口傩”表演的伴奏器具,一般有木制和竹制两种。班鼓的音色清脆灵动,在伴奏中通常与表演者的舞蹈同步进行,或灵动或缓慢,在此种乐器的敲击下“开口傩”的表演具有一种柔性、灵动之美。

3.大鼓

大鼓足“开口傩”伴奏中起重要作用,鼓在我国古代就来是流行,无论是稳固军心的战鼓,还是曲艺表演运用的大鼓,都具有控制节奏的作用,在鼓点的敲振下,军心稳固,官兵具有一致性;曲艺表演者能够根据鼓点的节奏,变换表演[7]。而在“开口傩”中,万在人民将大鼓用在伴奏上,对表演者进行引导和伴奏,通过鼓手进行不同的敲击,鼓发出不同的律动,演员跟随着鼓点进行表演,进而提升与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性和律动性,在实际表演中,观众能够在不同节奏中感受“开口傩”的不同层次,感受“开口傩”的实际魅力。

(四)万载“开口傩”音乐唱词结构

万载“开口傩”艺术在表演时,通常会与用到哩语进行演唱,此种语言为当地一种独有的方言,此种演唱方式使其独具特色。万载“开口傩”演唱时所需要表现的旋律比较简单,延长人可以通过吟诵是清唱作为故事的表现形式进行相应的表达。基于此,万载“开口傩”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也可以围绕此两点进行分析[8]。首先是非对称结构。现有的万载“开口傩”在聆听与欣赏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唱词虽然是上下两句,但是在其清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开口傩”在表演中,部分音乐唱词不曾发生变化,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也不会进行删减和变动,从其具有的长度进行分析,主要为三言句式。七言句式、八言句式。从短式角度分析,唱词中也是存在六局一段、八句一段不等的现象。由此可知,万载“开口傩”的唱词结构具有多样化的性质,在实际表现中具有非对称性的特点。其次,非对称性与对称性相结合的特点。此类特点主要是将运用非对称语句和对成语组合而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过伴奏的长短以及实际表演情况进行随时变更。此种音乐的代表性曲目为《哎土地》,该曲目在“开口傩”中属于表演活动中的必备曲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在实际表演中能够清晰明显地将唱词中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进行有效结合,突出表演特色。

(五)万载“开口傩”的曲式结构

万载“开口傩”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具有较多的特点,在实际表演时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一定音乐赏析价值,其具有的音乐结构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万载“开口傩”音乐结构角度对其表演形式进行有效分析。

首先,音乐伴奏在万载“开口傩”表演中关键性作用,是表演的主要音乐形态,其中运用到了锣鼓这种节奏鲜明,形式特殊的乐器,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伴奏的形式简单明了,曲式结构具有单一化的特点,主要是由上下两句进行音乐的表述,因此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需要灵活地进行乐器的击打,并根据表演需要将伴奏进行循环往复的演奏,再加上舞蹈的表演使其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感和韵律感的音乐形式[9]。由此可见,万载“开口傩”在音乐上具有结构的单一性,以及表演的有序性。

其次,万载“开口傩”,属于江西地区独有的傩舞表演形式,在整个地区中此类舞蹈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在舞蹈表演中音乐具有关键性作用,能够提升表演效果,突出表演重点,并要与表演者进行相互配合,进而将音乐于舞蹈融为一体[10]。万载“开口傩”与“闭口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万载“开口傩”是江西地区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相比于其他的傩舞,万载“开口傩”能够进行吟唱,在重复性音乐中将民谣乐句进行有效表现,并且其结构和音高都可以在表演中不断变化。由此可见,万载“开口傩”具有独特性和自由性。

最后,从万载“开口傩”演变过程中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先进性。在传承过程中,“开口傩”受到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因此,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完整的为人们表现出傩表演。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万载“开口傩”属于民间艺术形式,来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和工作中,其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在当时“开口傩”是一种宫廷才能观看的艺术形式,其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不仅有唱词,还具有部分说词,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转换成现今的艺术形式,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不仅如此,在传承过程中其中的唱词和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在研究时应对其中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万载“开口傩”,是一种民间艺术,在当时被用以祭祀和祈祷,在活动开展时,需要进行场地的配置,并配以“开口傩”的音乐技艺,此种方式更能展现整体“开口傩”的艺术魅力。万载“开口傩”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经过多年来的演变,现在主要具有同观赏性价值和研究性价值,具有音乐文化的统一性和独特性,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聂萌慧.“非遗”视野下的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傳承与保护[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90-91+134.

[2]聂萌慧.万载“开口傩”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J].北方音乐,2018,38(18):61-62.

[3]聂萌慧.论万载“开口傩”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J].宜春学院学报,2014,36(05):57-59.

[4]陈玲,秦琳子,杨焕焕.芦溪傩舞的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05):162-165.

[5]杨福梅,普丽春.穿青人“跳菩萨”傩戏的教育传承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5):68-72.

[6]张俊祥.变革与坚守:新媒体时代池州傩戏的生存发展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5):95-97.

[7]吴波,姜莉芳.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侗汉文化交融举隅[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05):33-40.

[8]邱望,邬娜,梁莉菁,姚廷伟.增强现实技术在傩文化保护中的应用[J].蚌埠学院学报,2021,10(05):123-128.

[9]陈琪,赵佳莹,张国斌.池州傩戏《舞伞》中的服饰图案艺术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9):97-98.

[10]刘冰清,赵颖.辰州傩戏中的孟姜女形象探微[J].怀化学院学报,2021,40(04):23-27.

项目课题:省级课题,课题名称:赣傩音乐研究,编号:YG2018105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
论中国民族音乐在初中课堂的地位
音乐教育下的民族音乐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