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兰词中月意象的选择性及深层蕴含

2021-02-18 03:16林旎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林旎

摘要:《纳兰词》为清代纳兰性德所创,三百年多年过去,但纳兰词仍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为何有如此深刻的艺术魅力呢?从宏观来看,是纳兰词中隽秀空灵、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从微观来看,是纳兰词中极其丰富并具有独创性的文学意象。本文试从微观角度,对纳兰词中文学意象——月意象的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到纳兰词中月意象的选择性及其月意象的深层蕴含,进而对词人纳兰性德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关键词:《纳兰词》 纳兰性德 意象选择 月意象 意象蕴含

纳兰性德(1654-1687),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满族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在其短暂的三十一年的岁月里留下了三百余首清词,流世词集有《饮水集》(《纳兰词》)等。到现在,虽已三百年多年过去,但纳兰词仍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并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研究者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纳兰词为何有如此深刻的艺术魅力呢?从宏观来看,是纳兰词中隽秀空灵、哀感顽艳的艺术风格;从微观来看,是纳兰词中极其丰富并具有独创性的文学意象。本文试从微观角度,对纳兰词中文学意象——月意象的研究、分析,试图探索到纳兰词中月意象的选择性及其月意象的深层蕴含,进而对词人纳兰性德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纳兰词所形成的极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纳兰性德精心构造出的种种文学意象以及文学意象群。文学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是情、意、象的心理交融构成。情是情感体验;意是审美意识,象是感性形式——表象,即词人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根据词人自身情感体验的需求,将表象进行艺术概括,使得情景交融,物我相通,从而创造出了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具体的审美图像。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典型意象之一,也有其约定性的涵义:月圆时代表亲人伴侣的团圆相聚,月缺时表现恋人夫妻的相思离愁,月明时象征世事人情的永恒美好。月的阴晴圆缺因诗人对其加注情感内涵而变得更加的应景衬情,可亲可感。

纳兰词中月意象的运用独树一帜,对传统月意象约定性涵义既有继承,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之处。纳兰性德在对月意象的选择上所体现的个人内心情感的倾向,以及词作中月意象丰富而独到的深层蕴含都是纳兰词中如宝石般闪耀的艺术价值。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月意象的运用有135处,同样一轮明月,在纳兰性德笔下以迥异多样的形态呈现,月意象虽形态各异,但相同的是每一次月意象的呈现都是纳兰性德内心情感的化身,通过月这一意象读者仿佛可以真切的触摸到纳兰性德的本心,抵达纳兰性德真实的情感世界。

一、纳兰词意象的选择性

(一)自然意象审美意象从内容上分,可分为:自然意象、植物意象、动物意象、生活意象、人物意象、感觉意象、地点意象、建筑意象、时间意象等。纳兰词中自然意象占较大的比例。

(二)冷色调意象

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色彩基调也体现了纳兰性德内心凄清感伤的情感色彩。纳兰性德很少选用具有亮丽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而多选用的是与其内心情感一直的冷色调意象,这些冷色调意象的感情基调往往给人以感伤、悲凄之感,如:“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少”、“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等。除了冷色调的月意象频繁出现外,其他意象也多是色调清冷,如:“香消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愁雨愁风,翻把春耽阁”、“黄昏清泪阁,忍便花漂泊”等。满眼冷色调意象给予读者真切的感官空间,也是纳兰性德对情感生命的刻骨体验。

(三)残缺性意象

纳兰性德不仅喜欢选用大量的冷色调意象,也倾向于选用有残缺意义的字词构建意象。这些有残缺意义的意象实际是纳兰性德对人生、对情感不能如愿圆满的内心投射。纳兰性德常用的有残缺意义的字词有:“残”、“碎”、“半”等。写到月意象时,也总以残缺示人。如:“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刚剩秋衾一半,拥透帘残月”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等。残缺性意象的选用,给人一种美好事物易逝难留的悲剧氛围,让人读之不禁悲凄之情涌上心头。

(四)复合意象

从《纳兰词自然意象使用频率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纳兰词中纳兰性德所选用的复合意象较多,通过组合意象的方式呈现出不同场景下不同的审美体验,以复合意象的运用使得词作中情感、氛围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比较典型的是纳兰性德常将“冷月”和“斜风”、“细雨”、“落红”、“残雪”等意象组合起来,意象之间的融合、烘托,使得词作中所营造的强烈的画面感凸显出来,读者也随之入景入情,真实可感。除此之外,“梨花零落”、“西风断雁”、“袅雾萦烟”等意象也常常组合出现。

二、纳兰词月意象的深层蕴含

(一)相思离愁之月

明月寄相思,残月道哀愁。自古以来,月盈月亏,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怀,于是在月下怀人思故,创作了大量的借月表达相思离愁的诗词篇章。纳兰性德素喜选用自然意象,如“梨花”、“西风”、“愁雨”等,对月意象更是分外偏爱,常借月这一意象抒发其对妻子、恋人的无尽相思和浓厚爱意。如下面这首《琵琶仙》: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争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徑里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止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这首词纳兰性德写得是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开篇纳兰性德就对月感叹:岁岁年年,试问那天上的一轮明月是为谁而圆缺?无人为他解答,而此时夜风吹得桂花飘香萦绕,那月色更加清净如雪了。由景入情,这月圆花香的美好景色,在满怀愁绪的纳兰看来也只觉得伤感悲咽。而纳兰因何而伤感悲咽呢?原来是思念那年少时的恋人,而今却遥不可及,对比出当下的纳兰是如何的形单影只,纳兰再次对月感慨:该如何去面对那旧时的明月呢?月还是那轮月,而人却已不在纳兰身边。冰轮出碧海,美则美,却美得冷入骨髓,那一轮月,也因纳兰对昔日恋人的相思离愁,而变得凄美清冷。

(二)悼念亡妻之月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岁的纳兰性德与十七岁的卢氏成婚,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深。纳兰性德与卢氏的美好爱情,给予了纳兰深刻的抚慰,也给予了纳兰温馨的港湾。但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自此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隔、难续前缘。爱妻的早亡深深痛彻了纳兰性德的心扉,也因此而影响了纳兰性德的词风。悼亡词在纳兰的笔下,以白描为形式,以真情为内容,道尽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贞爱情。在为亡妻所作的四十多首悼亡词中,纳兰性德通过“月”、“风”、“雨”、“泪”等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爱妻的刻骨铭心的爱恋,以月意象的运用为悼亡词的典型,如下面这首《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塌帘钩说。唱罢秋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12]

上阙从月写起“辛苦最帘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纳兰性德起句便写月:最为怜惜那天上的月亮的辛苦。因为它只能圆满一次,就会变成残缺。这里的月意象给人的感官感知是视觉上的白,还有触觉上的冷,再加上纳兰自身的感情因素“辛苦”,这挂在天空中的一弯残月,越发冰凉而凄清的照着纳兰和纳兰周围的事物,隐喻着纳兰心中的愁苦。境由心生,这辛苦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纳兰曲折痛苦的感情。下句“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再次出现“月”意象,这次纳兰以月自喻,以“冰雪”和“热”的触觉对比,表明了纳兰的真挚誓言:如果他是天边的那轮月,他一定会为她(卢氏)皎洁,一定会释放出所有的温暖来温暖她(卢氏)逐渐冷却的身体和灵魂。月再次成为纳兰感情的化身,为卿流泪,为卿圆缺。

(三)咏史感怀之月

纳兰词中,不仅有纳兰对感情的极尽宣泄,也有纳兰对人生的远大抱负。纳兰性德,出身官宦世家,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康熙帝的贴身近侍,二十二岁赐进士,授三等侍卫,后迁升至一等侍卫,就是这样一位人生一帆风顺的俊秀人物,也有壮志未酬的愁苦情怀。纳兰性德的愁苦源自于其性格和际遇的矛盾冲突:痴迷于汉文化的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的职业;身份显赫,心却视名利为尘埃;仕途顺畅,却有志难酬,受尽了命运的嘲弄。在其词作中纳兰也常常以月来咏史感怀,且多为伤感之怀,可以看出咏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的情怀。如下面这首《鹧鸪天 咏史》:

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间气属闺房。生憎久闭金铺暗,花冷回心玉一床。  添哽咽,足凄凉。谁教生得满身香。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

这首词中讽咏的是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萧观音,才貌出众,善诗词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才女。《鹧鸪天 咏史》中“金铺暗”、“回心”等词皆出自萧观音所作《回心院词》原句“扫深殿,闲久铜铺暗”及“笑妾新铺玉一床”等句。“金铺”是门户的美称,“玉一床”比喻满床清冷的月色。“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这照断肠的残月,照射出萧观音悲剧的人生经历,其实,更映射出纳兰性德郁郁不得志的仕途经历。宝剑不能斩杀敌寇只能悬于贵胄的腰间,良驹不能驰骋千里沃野只能行走于豪贵门前。纳兰性德与那美貌多才却凄苦的萧观音一样,有才不得以鸣,有志不得以酬,即使“生得满身香”,其结局也不过是“添哽咽,足凄凉”。

而另一首《金缕曲》则通过借古喻今的方法,来宽慰落选的好友,也从词作中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天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熟。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乘明班列。马迹车尘忙为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这首词中纳兰例举了历史上不愿再朝为官,而选择过平淡随性生活的古人来宽慰好友姜宸英。例举一范蠡助勾践灭吴国后,隐居太湖之事;例举二借汉朝严助“厌承明之庐,劳伺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的事。接下来便发出了“马迹车尘忙为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的感叹。世事难料,正如那“西风”吹冷的“长安月”。 这里的“长安月”象征了古代无数进京赶考的学子对人生理想的最终奋斗目标。纳兰对好友的劝慰,以史为实例,以自身感受为内容,的确在情在理。

(四)征夫思妇之月

在古时,人们常通过书信来传达信息、传递思念,而书信难达时,分离的古人唯有对月寄相思,便有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深切情愫。而月这种“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对于戍守边疆的征夫和处在深闺的思妇眼中尤为浓厚。月亮无疑成为了古时征夫思妇之间传递思念的自然媒介。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以征夫的角度、思妇的角度,对月诉肺腑,诉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诉尽了夫妻的相思缠绵。如下面这首《鹧鸪天》:

冷露无声夜欲阑,栖鸦不定朔风寒。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  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马相思处,知隔千山与万山。

开篇两句中的“冷露”、“栖鸦”,一静一动的两个意象形成了鲜明的比对,也从两个意象中能看出纳兰当下跌宕起伏的心境。“生憎画鼓楼头急,不放征人梦里还”纳兰本想早点入睡,好在梦中与妻子相会,谁知可恶的鼓声偏又在楼头急响,聲声恼人,致使纳兰无法再梦里还乡。这是纳兰对征途的厌恨进行的描写,同时也用反衬的手法来衬托自己对妻子对家乡的思念愁苦。下阕月意象登场“秋淡淡,月弯弯,无人起向月中看”秋波荡漾,月牙弯弯,本事一幅宁静美好的景致,可没有人与纳兰同赏。越发的突出了纳兰在征途中的孤独寂寞。这征夫眼中的月,则是渴望回到家乡与妻子团聚的美好念想,明朝虽身不由己越行越远,可征夫的思念早已通过月传递给了那深闺中的妻子。

(五)比喻美人之月

古人赞喻女子的美貌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词句。而月以其阴柔的气质与女子温柔如水的性情相通,以月之柔美喻女子之柔美在贴切不过。在纳兰性德笔下的月意象也是比喻美丽多情女子常用的自然意象。如这首《临江仙》: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天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这是一首在春天回忆、秋天别离场景的词。“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二句写的是纳兰在深夜中惊醒,睡梦中全是故乡的景,娇妻的美,但醒来了只看到星星点点的烛火在深夜里闪烁,心中悸痛,这一醒便难以再次入眠了。读到此处不禁会设想:纳兰的妻子是怎样的娇美呢?下阕便有了答案“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原来纳兰的妻子像月一般美丽,而是什么样的月,怎么样的相似,则留给后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一万个读者眼就会有一万个如月一般美好多情的女子。以月意象比喻女子的美好则更有“言有尽,义无穷”的审美体验。

除了这种抽象的以月赞喻女子美貌的词作,也有形象的以月比拟女子容颜的词作。下面这首《浣溪沙》就以月来表现了女子微微皱眉的样子: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这是一首思念昔日恋人的词。词中呈现的“雨”、“梧桐”、“花”、“帘影”、“碧桃”、“屧痕”、“苍藓”等意象彷佛展开了一副女子怀念旧时的美好时光的图画,可一个“径空留”道出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伤幽怨。故地重新,昔日恋人却已不在身边,表现了一个多情女子深深的无奈和感慨,于是心中的愁苦便不自觉地爬上了眉头“两眉何处月如钩”伊人蹙眉犹如天上的弯月,使人心中不禁生起怜惜之意。月的美比喻女子的眉,真是別有一番风韵。

总结

通过对纳兰词中月意象的统计、整理、分类,归纳等研究方法可以看出在纳兰性德笔下的月意象是常选用具有残缺性字眼来修饰、感情色彩呈现为冷色调的自然意象,并且常与其他意象复合出现的自然意象。纳兰性德在选取、构建意象时,就已把自身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所描写的意象当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正所谓“将己之情赋予月之情,以己之心幻化月之心”,月意象是纳兰性德的感情寄托,月意象是纳兰性德的内心化身,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月意象中,透彻或隐晦地表达了纳兰性德的内心情感。月意象给予纳兰性德的灵魂以抚慰和充实,而纳兰性德也以深厚的情感和高洁的人格将月意象升华和洗涤,使得月意象在整个中国古代词史中到达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纳兰性德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恰如他自己笔下的月:有月圆时的遍地光辉,也有月缺时的暗影横斜,而每一次的月圆月缺纳性德兰都认真体会。正如冰心所言:“生命路,愈走愈远,所得的也愈多,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它针针见血,离合悲欢,不尽其致时,觉不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 [1]正是因为有这样品行高洁、才华绝世、深情之极的纳兰,才能写下这经典传世的《饮水集》(《纳兰词》)。一尺华丽,三寸忧伤,彷佛可以看见那遗世独立的纳兰性德站在词中,多情至极,深情至极,孤独至极。

参考文献:

[1]冰心.寄小读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