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2021-02-18 03:46向新谭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英译本三字经译本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翻译的作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事相关翻译专业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翻译学研究进入新的时代,出现很多派别,闸释学就是其中一种。《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识字读本,成书于南宋时期,由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主要经典文化和整个古代史,更有许多名人传说和勤学故事。《三字经》通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为人们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指引了方向。迄今为止,《三字经》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流传海外。从清朝中后期英美传教士的译本到后来诸位汉学家以及现代中国译家,仅《三字经》的英译文就有十余个版本。本文将结合阐释学理论,对《三字经》多译本研究进行解读。

关键字:阐释学;《三字经》翻译;对比

一、引言

《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内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英译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 Elementary Chinese和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阐释学理论,对《三字经》多译本研究进行解读。

二、阐释学理论与翻译学研究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Hermeneutics”一词由希腊文“hemenia”演变而来,即信使之神,把神旨传达人间,并做适当解释。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其目的在于消除文本的歧义。中世纪,阐释学发展为《圣经》研究的一个分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扩大到对整个文化经典的阐释。19世纪,德国神学家、翻译家施莱尔马赫第一次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理解行为本身,从而赋予了阐释学认识论意义。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将阐释学认识论转向本体论,提出“理解即存在”。

乔治·斯坦纳是当代英国著名学者,他在1975 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将阐释学运用到文学翻译中,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将翻译的过程看作阐释的运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层次的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而翻译研究就是将闸释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以自身视角来对翻译内容进行整体纵观的描述。翻译主要是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这三个角度来进行闸释的。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来理解,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文化以语言为载体,而通过交际可以积淀文化。翻译研究可以解析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这三个维度中是否达到平衡。

三、《三字经》英译研究历史及现状

目前《三字经》已经被翻译成了拉丁语、俄语、法语、英语、德语等语言。简单看来,《三字经》英译走过了繁荣期(1812-1900)、沉寂期(1901-1988)和复兴期(1989-2015)。《三字经》的英译本大概有32本,最开始的译本作于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834),此译本在1812年出版,后来陆续出现了裨治文( El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Solomon Caesar Malan(1812- 1894)、欧德理(ErnestJohn Eitel, 1837-1908)、程理斯( Herbert AllenGiles, 1845- 1935)等人的译本。其中意义最深远的当属于翟理斯译本,其译本在20世纪被广泛阅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造成了《三字经》英译的暂时停滞。近年,又涌现出了潘世兹、王宝童、赵彦春、陈俊玉等人的译本。赵彦春和陈俊玉译本结构相似,全篇皆以三字译三词,在《三字经》英译史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赵彦春的英译本也因其音韵美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三字经》两百多年的英译史中,译者由国外译者渐渐转变为国内译者,翻译目的也由最初了解中国渐渐转为传播中国文化。

四、阐释学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三字经》兼具启蒙教育、终身教育和研读修身功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文化的阐释。

例1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远。

翟译: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赵译:Man on earth, good at birth. 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解释上,翟理斯算是达旨的,他虽不死译“本”,“本”已蕴含于字里行间了。而赵彦春巧妙地利用了英文中nature 和nurture的对比,他将“性相近,习相远”翻译为“The same nature, varies on nurture”,强调人的本性在最开始时都是一样的,但后天的培养方式不同,导致性情也会发生改变,较为忠实地传达了“性近习远”的教育思想,既押韵且在语义语法上行得通,对照其英文标题“The Three Word Primer”,令读者豁然开朗。

例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翟译:If foo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 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oroughness.

赵译:With no education, there’d be aberration. To teach well, you deeply dwell.

在例2韵律的中,翟理斯采用AABC式的韵律,赵彦春则选用AABB式。汉语诗歌韵律多以AABA式或ABAB式见长,如例2原文所示而英文诗歌多用AABB式的双韵体。赵彦春的翻译从韵律上讲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当然将汉语原文注音不失为音韵损失的补救措施,但也仅为有心研读原著要“知其所以然”的研究型读者准备而已,要作为世界儿童蒙学之作,还应在译文上多下功夫。

例3

原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翟译: Units and tens, tens and hundreds, hundreds and thousands, thousands and tens of thousands.

赵译:One to ten, a hundred then, one thou-sand more, ten thousand afore.

原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我国的十进位算数法,简单而直观,适于儿童在数学方面的启蒙。不同于其他篇章的译文,翟译在这一篇“碰巧”地采用了AAAA的韵式,似乎紧紧抓住了名词复数这一“法宝”,在每个数字后都加了“s”,做到了韵律的统一。乍一看有如“神来之笔”,但仔细推敞其意义:这个名词复数似乎不妥,原文为一个十进制累加算例的体现,并非单纯的列举数字单位;原文中“而”为递进关系的体现,几个“and”把“而”理解成“而和”,盖原文字义谬误也。赵译出于对汉语古文义项的充分把握,在这一点做出了正确的策略,用“to”来对应原文的递进关系,加之“then”, “more”, “afore”等词的辅助,强化的意义与整齐的韵律兼得,是难能可贵的两全选择。而这种两全的并非“碰巧”或“偶然”之举,贯彻赵译本始终。

结语

从《三字经》的英译本可拟构出一张清晰的线路图:以翟里斯为代表的西方译者以其外国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奇异东方留下的文化瑰宝,他们将的重心放在用释义的方法向西方读者讲述“什么是三字经”和“三字经在讲什么”这两个问题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东方主义的烙印,其译文晦涩难懂。而以赵彦春为代表的华人译者则倾向于“如何再现原署经典”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问题,在处理音、形、义及文化等方面特征时注意归化和异化策路的结合,首先以归化营造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可读性强,使其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然后以适度的异化塑造“和而不同”的中国形象,充分再现原作的丰姿,朗朗上口,三字一句,以生动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启蒙幼儿。每一个译者的策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翻译动机下都是合理的选择。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实施的今天,中国典籍译者要以史为鉴、考虑长远,要充分兼顾典籍英译中形、音、义,又要符合时代特色和读者期待,还要有勇于担当的气魄和胸怀。从此意义上说,典籍英译纵使存在一本多译的情况也还是有相当的拓展空间和研究空间,对继往开来的中国典籍英译者有强大的启示作用。综上,翟里斯译本采取的是阐释的翻译策略,将每句经文大致含义翻译出来并加以注释,以便让外文读者理解《三字经》的内涵。可是这样做的方法过于追求文字的表象性忠实,实际上并没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而赵彦春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复写原作思想的要求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三字韵文,其格式韵律将中国文化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译文中。

参考文献:

[1]袁婧, and郑海翠“信、达、雅”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 海外英语 .03(2018):121-122.

刘岚.《三字经》一本多译的策略路线[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06(2016):138-144.

边立红,and谢军林.阐释学视阈下的林语堂《论语》英译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 23.06(2011):51-5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李金明.“三美”视角下《三字经》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 2017.河北师范大学.

赵彦春.《三字经》英译诘难与译理发凡.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 21.02(2014):19-24.

胡维.译者主体性在《三字经》两个英译本中的体现[J]. 福建茶叶 42.03(2020):440-441.

作者简介:向新谭(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译本三字经译本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道德经》译本及其序言初探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朗朗韵味话经典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