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的温情书写

2021-02-18 03:46封宏砚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摘要:宁夏青铜峡市文联主席包作军的小小说《蛋生鸡》,描写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用朴实的笔墨勾勒出善良平凡的小人物形象,在书写人性温暖的同时,体现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和关切。本文对该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特色、主题思想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平民立场; 直面人生;温情书写

宁夏青铜峡市文联主席包作军的《蛋生鸡》是一篇典型的社會问题小说,问题意识强烈突出,荣获第五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

钢筋工小范在开发区工地打工,靠着一只下蛋的母鸡补充营养,他每天捡拾剩饭剩菜喂食母鸡,在工程即将竣工就要离开之际,有人隔着栅栏使劲伸手要拿他的母鸡下的蛋,他没有阻拦,反而把栅栏缝隙阔了阔,让那人今后能方便地拿取鸡蛋食用。

这篇仅有810字的微型小说,情节简单,朴实无华的描写和诙谐幽默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人性的温暖。在作品开头,作者开门见山,寥寥几笔叙述了农民工简陋的生存环境,“脚手架林立”的工地上,钢筋工小范“吃的就更加简易,头天是白菜煮水,第二天是水煮白菜,第三天是白菜和水一起煮……” 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出当下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半大的母鸡”出现是小说的高潮,鸡生蛋,蛋生鸡,小范喂的母鸡下的蛋生了只半大的母鸡,母鸡又下蛋。而小范也不断收集剩菜剩饭喂食母鸡,故事在循环往复中继续发展。忽然间,故事进入了高潮,有人从栅栏外伸手要拿小母鸡下的蛋。小范没有阻拦那只黑瘦的手,反而把栅栏阔了阔。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农民工小范能够体恤他人,那只蛋此时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温暖的亮色给人以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对世道人心的关注是有使命担当的作家的永恒追求,包作军先生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体察人情冷暖,洞察人心善恶,于细微处见不平凡。《蛋生鸡》故事简单,却有着深刻意蕴,作者用不多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从纷繁复杂的世事表象中挖掘生活的本质,独特的人生体验可见一斑。从作品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细致入微、深刻丰富的艺术感悟。作者满怀干预生活的创作激情,勇于探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忧患普通百姓的命运,以一种直面人生的写作姿态,书写时代和人性,体现了文学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时代的热情拥抱、对社会民瘼的深切关注、对底层民众的诚挚关爱,以及作者的反思意识,都在小说的温情书写中一一呈现,这也是他的小说最珍贵的底色,给人温暖和希望。

作者对小范的外貌、神态和心理描写简洁生动,由一开始的面黄肌瘦到后来的面色红润。因为食用鸡蛋,脸上泛起笑容的他没有一味索取,而是默默喂食下蛋母鸡,在工程就要竣工之际,怅然若失的他既留恋又担忧,小说的妙笔所在,是有神秘人归还了小范喂养的母鸡下的小母鸡,此时的小范“心里一阵温热,以后就加倍努力去工地食堂收集剩下的没人要的干馒头,馊米饭,甚至还到工地不远的田野里去找虫子……”接下来,小母鸡也孵出了鸡蛋。戏剧化的情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包作军先生的小说,往往从多方面、多角度描写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矛盾,他以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责任,于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书写中,对人类精神的美好与善良真诚讴歌,对人间的不公与丑恶深刻批判,而《蛋生鸡》的艺术表现则有所不同。起初,小范发现鸡蛋,拿鸡蛋时,手从栅栏里“伸过去,再伸过去”,而在小说结尾处,另一个人要拿鸡蛋,也是从栅栏缝隙伸出手来,“本想用树枝教训那只手”的小范,看到“那只手像蛇一样干瘦”,非常惊讶,于是,小范把栅栏“阔了一下,又阔了一下”,这两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令人在眉头紧蹙时禁不住露出含泪的微笑。

《蛋生鸡》语言平实,充满了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充斥着深厚的人文性、亲和大众的人民性。这种真实、典型、含蓄、艺术化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字,较之锋芒毕露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以小见大,折射出时代风尚,映现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作者敏锐的现实观察力。作者始终带有一种悲悯情怀对人性进行考量,有着一以贯之的平民立场和批判眼光。

本文作者对民间生活的真诚言说和凡人情趣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认识,都凝练于精致的语言叙事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小小说文体的熟练把握和精雕细琢,使作品显现出非凡的力量,普通人物高尚的人性之美,含蓄内敛的文字表达,令人回味无穷,感叹生存的艰难和生命的美好。

小小说,曾被误以为难登大雅之堂,然而包作军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彰显了驾驭语言的魅力,作品蕴含着丰富哲理,在简洁雅致、新颖独特之外,有着本身的特殊价值。既突出短篇小说的审美叙事,却又不同于一般短篇小说,在简洁叙事中将社会现实批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选点小、开掘深的艺术功力,深得鲁迅杂文之精髓。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热爱,让包作军先生的笔下洋溢着真情,他对小小说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汩汩流淌的写作源泉,于他而言,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存在。在物欲横流经济主义泛滥的当下,他始终固守内心的净土,用质朴的文字,让人世间的脉脉温情缓缓流淌在读者心田。

小说家包老师在黄河边长大,这位打上母亲河烙印的乡土作家,他的文字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散发着被母亲河浸润过的游子特有的温暖,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带有温情,这种温情伴随他的一生。他在杂文《关照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文中写到:“写作使我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纷纷繁繁的世界,更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从我的眼睛里走进去,从我的心灵走进去,然后在一叠叠稿纸上渐次出现。我甚至能清晰地看见他们额头上镌刻着的热情抑或冷漠,触摸到他们心灵的欢欣抑或忧伤,也听得到他们行走时衣袂摩擦发出的窸窸窣窣的轻响……写作是生命的告白,写作是生命的宣泄。”由此可见,写作对他来说,是对生活苦难诗意的观照,是为时代作证。深厚的人本情怀让他以笔写心,为时代发声,为小人物立传画像,为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而动容,在质朴无华、见微知著的温情书写中,可以看得见他的执着,他的热爱,他的责任与担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包作军先生把自己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厚植为艺术创作的大众情怀和执著追求。他往往撷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进行精心打磨,以流畅细腻的笔触,精准有力地刻画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主潮与社会景观。看似寻常却奇崛,在文字的温热和质朴背后,彰显着作者发掘细节的艺术功力。

贴近生活、直面现实的取材,简洁叙事的单刀直入,深刻高远的立意,鲜明的褒贬,让包作军先生的小说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精巧的构思,丰富的情节安排以及幽默生动的语言表达,又为其作品平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探寻生活和人性深处的律动,成为包作军先生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在思想多样化与价值多样化的当下,包作军先生与时代同行,用辩证眼光审视现实这面多棱镜,在传递向上向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在人文精神和道义责任的坚守中,为社会发展进步燃起前行的火把。

参考文献:

[1]包作军.杯中窥人[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01).

[2]冯英涛.生活的艺术观照和微型小说的文体特色——以鲁兴华、包作军《“骆驼”的罗曼史》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7):53-54.

[3]刘海涛.人物塑形的单线条与多角度——微型小说人物创造论[J].南方文坛,2021(05):61-65.

作者简介:封宏砚(199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