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引入“打黑狮”民俗艺术的价值

2021-02-18 20:59张思瑶杨婉钰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文化

张思瑶 杨婉钰

摘要: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已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为此许多学校纷纷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也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然而从民族志视角将当地民俗艺术引入课堂的成果尚不多见。福建省永安市青水畲族乡傩俗“打黑狮”文化是傩文化与舞狮文化的融合形式,是青水乡民的历史记忆,通过田野调查对其起源和舞狮形态进行分析,寻求民间美术精华与教育传承的经验,以期为当地中小学引入民俗美术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关键词:民俗艺术;“打黑狮”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也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热潮,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也蜂拥出现。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一条消息:“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然而,从民族志视角出发对福建省永安市民俗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一、民族志视角下青水“打黑狮”文化

《中国方志大辞典》将民族志定义为“以民族为记述对象的标志。在某些民族聚居地区,也作地方志中分志的名称。记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该民族的分布、习俗、生产、生活、教育等”。1查尔斯·威尼克在《人类学辞典》中指出,“民族志是对于个别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记述性、非解释性的研究”。2民族志既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文本。

(一)青水“打黑狮”历史源由

学者王艳芳认为“打黑狮”运动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再现,原本是畲族祖先为了抵御凶猛野兽的骚扰,与之争夺生存资源和社会空间,增加先民们生存在高山密林环境中的安全感,进而在武术招式的基础上通过一招一式的演练形成的,是一种祭奠祖先、歌颂祖先勇武行为、颂扬先祖功德的一种纪念型游艺活动。3 “打黑狮”文化是永安市青水镇畲族乡三房村巫坑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距今已有五百四十余年的历史。

史载畲民所舞之狮,原是青水乡原始森林岩洞中的一只青面獠牙的怪兽,名叫“黑猩”,它法力无边、凶暴异常出没于山林和村寨之间,残害百姓。它经常猎取林中过往的行人充饥,后来竟趁黑夜闯入村寨,一口气就要吞十二个村民,若是童男、童女、美丽的村姑就更不会放过,他们在备受黑猩的摧残之后在被吞吃。畲族先民忍无可忍,终于在族长的率领下,携带着十八般武器与“黑猩”在林中展开生死的搏斗。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畲民们一个接着一个勇敢地冲向“黑猩”,但终因“黑猩”魔法厉害,武艺高强,畲民们虽奋力拼搏,却仍告失败。后来,畲民们派畲公到天庭去请哪吒下凡,哪吒用金箍圈、绣球等兵器与“黑猩”大战,终于杀死了“黑猩”,为一方百姓除了害。“黑猩”的尸身留在洞里面,而它的头却落在了山涧,为畲民所拾取。人们为解心头之恨,便把猩头放在日头下暴晒,每逢村民聚集之时,便将该头取出狂舞以欢庆胜利;同时,则以此来驱鬼避邪,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世代相传至今。

二、“打黑狮”艺术价值

打黑狮在汉畲交融情境中呈现出多元复合形态,是汉畲民众具有的共同认知和历史记忆,但在当下描述中则为畲族传统民间艺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畲族的“打黑狮”与汉族的“打黑狮”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大体一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打黑狮”文化是傩文化与舞狮文化的融合形式,是青水乡民的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都是傩舞原作的灵感来源,和很多地方的其他民俗舞蹈一样,傩舞没有班社、也没有专业艺人,仅仅靠“口传心授”,或父子世代相传、或宗族师承,也正因此,它很少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至今仍保持着古朴风貌。4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傩舞这种舞蹈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可以形成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宗族性,闽中各地打黑狮基本都是宗族狮,一姓一狮,如永安槐南乡的池、罗、朱三姓都有自己的狮子,甚至一姓多狮,如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郭家狮”就有六头,无论以姓名为基础还是以自然村为基础建设的狮队都有宗族性;健身性,打黑狮是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在舞狮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与经历,舞狮人员要身体也要具备良好的体力、力量、柔韧性,这对舞狮人员来说是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锻炼;娱乐性,民俗艺术的娱乐性特征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稳定传承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打黑狮是闽中人民节令年岁及各类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它的精彩激烈、古朴热闹,都传达出了一种积极乐观、战胜苦难的民族精神,也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释放及精神上的追求。

三、美术教学中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除了美术教材上课程内容的选择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而言也尤为重要。课程资源是立足于整体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师英课程实施过程、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基础。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当代美术课堂,能够使得师生更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当地的民俗资源文化也能更好的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贴近生活,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的开展形成有有效保障。换言之,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不仅要突出“艺术”特征,更应将美术与民俗文化想联系起来,从多角度去探寻、创新美术文化,为美术课堂的发展找到更为适宜的道路。

四、总结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入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尝试,教师要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美育的发展需求,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的兴趣,进而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献综述

[1] 樊秀丽,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J],教育学报,2008(6).

[2]《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9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王海龙、何勇:《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55页,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

[4] 王艳芳.打黑狮民间仪式体育研究——永安青水畲族乡的案例分析福州:[D].福州师范大学,2017.

[5]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石慧.傩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探析.[J].大舞台,2007.

1、作者简介:

一作: 张思瑶(1997.1—),女,汉族,籍贯:福建省三明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教育,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二作: 楊婉钰(1999.5),女,汉族,籍贯:江西省吉安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国画)。

注释: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9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海龙、何勇:《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55页,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

3 王艳芳.打黑狮民间仪式体育研究——永安青水畲族乡的案例分析福州:[D].福州师范大学,2017.

4 石慧.傩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探析.[J].大舞台,2007.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