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2021-02-18 07:12张慧子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张慧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医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心理状态、心功能、运动耐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评分(42.37±4.13)分、抑郁评分(41.43±3.51)分较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能改善AMI患者心理状态、心功能及运动耐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医院收治的AMI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60.76±5.45)岁;梗死部位:前壁31例,非前壁16例;病变支数:单支28例,多支19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0.28±5.74)岁;梗死部位:前壁30例,非前壁17例;病变支数:单支29例,多支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术后第1~3天卧床休息,每日被动肢体活动2次;术后第4~5天,指导患者坐位进食、洗脸;术后第6~7天,患者可自由坐起,练习坐位吃饭、坐位排便;术后1周后开始进行床边走动,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活动量及活动时间。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1)双心理护理。第一点,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致死率极高,该病的患者往往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倾听患者的倾诉,营造舒适的分为让患者心中的压力得到释放,引导患者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点,健康教育:患者往往缺少疾病相关的知识储备,突然得病往往措手不及,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使得患者能够深入了解所患疾病,并且能够正确的应对疾病;第三点,行为认知: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的患者的认知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认识水平,对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饮食注意事项、运动注意事项、戒烟戒酒以及生活禁忌等;第四点,差异化护理患者的特点各不相同,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差异化护理方式,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其患有心血管疾病多是由于长期熬夜、吃外卖、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护理人员应当注重健康生活理念的灌输,帮助青少年患者在日后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身体更方面机能较差的老年患者而言,其更担心的是手术的安全性,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其进行手术安全性的宣讲,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2)改善护理环境: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当患者急诊入院后要力争安排在抢救室或小房间,与嘈杂的外界隔开,室内抢救物品有序放置,医护间急救配合忙而不乱。为保护患者隐私应安装隔离床帘。并保障治疗室环境整洁、舒适和温馨。(3)自我学习: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特点,掌握人性化护理的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

干预前,2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我国目前的统计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随着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抗栓治疗技术的发展,经过治疗后,可以帮助重建梗死后相关的血管,帮助血流的通畅与重建,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经过治疗后,为心功能提供保护,还可改善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远期生存时间。而研究指出治疗只是保障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的第一步,而术后的相关治疗与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的重要步骤,基于此考虑了患者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而心理影响生理,多考虑与心理状态有关。经多研究证实,心理状态可在生理上有所反应,也就是符合了常说的“心理影响生理”的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交感神经兴奋性,易造成血压的升高,增加了引发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病情加重,这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均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除了注重对患者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如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在健康指导、用药护理过程中,了解患者的情绪情况,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与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并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个人特点,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等。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等不适感受。经過了以上具有针对性的且人性化护理的实施,均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护理干预建立在对患者具体情况、预后评估等基础上,通过严格规范患者康复运动时间、运动量及方式,保证训练过程安全、有效,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促进心功能恢复;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及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到并发症早预防、早治疗。相关研究显示,术后早期开展临床护理干预运动,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且不会增加再发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对AMI患者心理状态、心功能及运动耐量均有显著改善作用,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翠芳,周晓萍.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8):144-146+167.

[2]冯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09):1114-1115.

[3]周闵,陈智玲,李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5):161+164.

[4]黄春玲,罗秀金,叶雄伟,陈桂城,韦秀花,许珊娜.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5):109-113.

[5]谢月英,杨丽峰,林凤艳.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救护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5):51-53.572BD1D9-CF2D-4DE5-9C2A-EEF9CB69BCE3

猜你喜欢
临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