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OS与ISM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策略研究

2021-02-21 23:05梁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运营管理

摘要: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影响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影响因子,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出关键成功因素(KSFs)并做出重要性评价,然后利用ISM方法建构5个层级的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关键成功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按照重要性排序,影响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六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政府扶持力度、社会资本投入力度、步道规划设计水平、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就业带动力。基于上述六大关键因素,提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策略为:(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调动步道行动者网络活力;(3)提升步道规划设计水平,优化登山健身步道场景体验;(4)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守住自然文化发展生态底线;(5)重视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赋能步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健全沿线居民参与机制,带动居民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关键词:登山健身步道;游憩机会谱;运营管理;关键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3-0001-09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of National Trail System based on key success factors

LIANG Qiang

Business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ianjin 300222,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ational mountaineering fitness trai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uses Delphi method to screen out the key success factors (KSFs) and make the importance evaluation,and then uses ism method to construct five levels of explanation structure model of key success factors of mountaineering fitness trai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in order of importance,the six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untaineering fitness trail are government support,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trail planning and design level,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and employment driving force.Based on the above six key factors,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national mountaineering fitness trail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1)Increas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transforming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into governance efficiency;(2)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mobilize the vitality of the network of actors; (3)Improve the level of trail planning and design,optimize the scene experience of climbing fitness trail;(4)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keep the ecological bottom lin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5)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rail economy; (6)We will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of residents along the line,promote their employment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Key words:National Trail System;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operation management; key success factors

根據美国学者查理斯·莱特的定义,步道是指沿着诸如山脊线、溪谷、河滨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起的线性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用于大众步行、骑自行车、骑马等其他方式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1]。美国将步道系统分为风景步道、历史步道、休闲步道、连结步道四类。《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版)》中对健身步道的定义是: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步道。其中对健身步道的形态分为线状、环形、网状三类[2]。国家登山健身步道(National Trails System,NTS)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负责审核与认证,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平台,是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重大品牌工程。2010年5月,中国登山协会制定颁布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修改版)》。自2009年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至今,先后在浙、晋、冀、桂、鄂、蒙、新、湘等省、自治区建成数十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总长超过2 000公里。为国民提供体育休闲设施及塑造国家优良户外游憩空间的国家步道系统,对促进区域内体育、旅游及文化等事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综合性特征,其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经济基础作后盾、科学技术为导向的庞大系统工程。尽管登山健身步道已經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连通性差、种类趋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我国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需要识别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健身步道在全民健身、生态环保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登山健身步道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考察,提出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命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基于ROS分析框架对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加以识别,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入解释结构模型对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关键成功因素的层级关系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1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顶层设计滞后,协同管理缺位

1965年2月8日,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了“自然美”总统咨文(Natural Beauty message),呼吁在全国都市和乡村地区建立一个发展和保护相平衡的步道系统。196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国家步道系统法案(The 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法案确立由国家风景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以及连接与辅助步道(Connecting or Side Trails)共同构成美国国家步道系统。从2010年中国登山协会颁发《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实施细则》,再到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联合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3],中国国家登山步道系统逐渐成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活跃的一部分,但是仍然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是步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多都是在中国登山协会的指导下,由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国家健身步道的建设往往需要跨区域协同规划,但是没有成熟有效的跨区域合作机制,致使现有步道建设显得零散杂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存在多个复杂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政府、项目投资者、徒步者、当地居民、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学术界、步道志愿者、一般社会公众和其他政府部门等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色错位、管理重叠、职能分散成为制约登山健身步道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1.2基础设施不全,智慧管理滞后

作为一种户外绿色基础设施,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重元素的系统工程,除了步道线路设计、景观廊道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服务、信息和标识系统的合理配置。要有完备的标识体系,对步道关键节点进行全覆盖,同时需要合理设置报警点、救援站、救援通道、避难场所、定位设备等,以方便提供应急医疗救援服务。目前,国内不少登山健身步道存在基础设施系统建设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譬如缺乏明确的指示标识设施,缺乏足够的环卫设施、照明设施和休憩设施,有些设施布点没有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健身步道系统的智慧化建设与治理越来越重要。新技术对健身步道系统智能化的推动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破解健身步道系统建设的困境,解决健身步道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链接问题、信息交互问题和生态建设保护的问题,使健身步道系统建设难度下降,使健身步道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二是挖掘健身步道系统自身的潜力,新技术使得健身人口需求得以捕捉和显性化,使得对以需求为导向和以体验为核心的健身步道系统潜力挖掘成为可能,进而促进步道经济的发展,形成发展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3服务体验欠佳,管理效能不足

目前,我国登山健身步道存在着发展形态趋同、生态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得大众在游玩的过程中体验不到步道之间明显的差异化,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有的登山健身步道线路连通性差,未形成完整的登山健身步道系统,降低了步道的便捷度和可达性,给前来游玩健身的登山者带来不便,甚至出现“健身步道不健身,休闲步道无休闲”的尴尬局面。此外,不少步道设计没有将当地的景观特色考虑在内,设计风格与步道沿线景观不相协调,缺少依据不同的地形、场所、段落的因地制宜的人性化设计,缺少基于植被、色彩和空间结构进行的最优化设计。在信息整合方面,现有的信息在网络上还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尚未建立专门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信息平台,徒步健身者难以及时关注到相关宣传信息,不能方便地查到行动指南,从而影响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效能的发挥。此外,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平台,由于建设资金大多依靠政府的投入,缺少足够的社会资本支持,健身步道的扶贫攻坚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健身步道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容量大,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步道作为一个综合性载体,功能性越来越丰富,与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全民健身、大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步道系统管理网络和产业聚集业态。因此,对于步道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文化价值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2基于ROS的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关键成功因素识别为避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本研究将游憩机会谱理论(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简称:ROS)应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运营管理的研究,旨在实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在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2.1基于游憩机会谱的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维度划分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林务局的Clark&Stankey(1979)提出游憩机会谱理论[4]。游憩机会谱(ROS)是对一地的游憩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开发为游憩产品和开发成何种类型游憩产品的一种规划工具和方法,旨在将一地的游憩资源开发成多样的游憩产品并提供高质量的游憩体验且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5]。美国林务局制定的游憩机会谱将游憩地划分为6个不同的类型,即原始(P)、半原始无机动车(SPN)、半原始有机动车(SPM)、通路的自然区域(RN)、乡村(R)、城市(U/D)。每个类型的游憩地通过可进入性、偏远程度、视觉特征、场地管理、社会管理、游客相遇、游客冲击规模等7个指标来划分游憩环境等级,以确定最为合适的运动游憩方式和产品类型。从游憩机会谱理论来看,游憩资源管理可分为活动管理、环境管理、体验管理以及建立在三者之上的效益管理。因此,本研究基于游憩机会谱理论将登山健身步道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维度分为4个部分:基于活动的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基于环境的管理(Environment-based management)、基于体验的管理(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和基于效益的管理(Benefits-based management)(表1)。

2.2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确立

2.2.1活动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为了避免游客在游憩活动中过度集中在某个据点破坏生态环境,刘儒渊等人提出,制定游客管理策略、定期进行游客数量与动向等基本资料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活动管理中的关键成功因素[6]。丁洪建等认为,步道的活动管理需要关注三大因素[2]:第一,要以生态为本,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冲击;第二,安全第一,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设施和全面的标识系统;第三,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与步道有机结合。曹丽雯等提出,要在步道设施建设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与时俱进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8]。据此,提出活动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见表2)。

2.2.2环境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关于做好步道系统的生态环境管理,刘儒渊等[6]根据对登山步道游憩冲击的长期监测,提出对已遭受游憩冲击的步道要做到及时修复与改善,研制和执行登山健身步道的维护管理技术准则。董小云提出[9],要以不破坏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原则建设登山健身步道,建议就地取材,不要产生建筑垃圾,并且保护好周边环境与自然植被,在进行规划建设时要对生态环境冲击防范能力进行评估,以限定单位时间的游客数量。丁洪建认为[10],环境导向的步道规划重点应放在确定步道骨干线路与综合服务基地,并衔接区域交通提高步道的便捷度与可达性。据此,提出活动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见表3)。

2.2.3体验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黄红华以江西武功山登山步道为例,提出步道旅游体验的影响因子包含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消费价格、步道线路设计与服务的智能化等[11]。目前国内步道信息处于一个杂乱无章的状态,我国还没有发布登山健身步道信息的官方网站,余子义等建议加强信息整合,建设出专属登山步道的官方网络平台,为登山健身者出行提供便利服务[12]。曹丽雯等认为[8]步道的建设应以促进游客欣赏、体验和享受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为基本宗旨,从而使得游客可以在自然放松的心态下去感受自然、融入自然,在极具地方特色的步道上健身锻炼,与自然紧密相连满足观光游憩、运动健身、生态疗养等需要。据此,提出体验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见表4)。

2.2.4效益管理的相关影响因素

张海涛认为[13],步道运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步道建设应使用低成本、可再生且无污染材料,在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原始地貌,彰显地方景观特色。刘儒渊等提出[2],要提高步道周围整体环境质量,多部门与多工种协调配合,对线路可达性做出科学布局,对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促进步道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余子义等[12]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经验,提出建立健全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政府应出台政策给予扶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丁洪建等提出[10],尽量利用和改造原有历史路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通过线路设计联动富民。王长在等提出[14],应着重做好“步道+”文章,以步道链接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步道+旅游”打造体育旅游发展新格局;“步道+制造”拉动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步道+赛事”扩大本地知名度与美誉度。据此,提出效益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见表5)。

2.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Daniel在开发规划信息系统时运用到了关键成功因素法,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20世纪80年代由John R.Commons 创立了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简称:CSF)这一定义,即“关键成功因素是对一个项目获得成功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这些关键成功因素,那么这个项目有较大的概率会失败”[15]。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它通过对有效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分析、确认、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管理目标。

2.3.1相关成功因素确定

(1)组建专家组。德尔菲法是探究关键成功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结合本研究的需要,采用德尔菲法对上文20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根据研究要求选择了10名专家,专家中有4名为多年研究健身休闲产业的专家教授,对游憩机会谱及登山健身步道都有相应的研究;3名为中国登山协会户外部专业人员,对登山健身步道有深入的了解;3名为某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管理人员,具有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的相关实践经验。

(2)德尔菲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4轮调研。第一轮为开放式的调研,笔者将前文参考文献总结的影响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相关因素发放给参与调查的各位专家,邀请其对本研究关键成功因素提出预测。本轮结束时,由笔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拟定新的调查表。第二轮为评价式调研。本轮要求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因素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笔者对专家问卷收回整理后,拟定第三张调查表。第三轮笔者发放第三张调查表,邀请专家对出现分歧的点重新讨论,确定影响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13个关键因素,之后要求专家单独对13个相关成功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价以及按照规则进行关联性分析。第四轮是在笔者模型进行完之后要求专家选出5个关键成功因素。

(3)确定相關成功因素。运用德尔菲法 (专家意见法),专家们对影响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关键因素达成一致,选出了影响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13个相关成功因素(见表6)。

2.3.2确定相关成功因素重要性评价值

拟定各相关成功因素重要性评语集,根据系统工程学原理,我们将评语集X={X1,X2,X3,X4,X5}={高,中,低,一般,无影响}={0.8,0.6,0.4,0.2,0},在专家筛选得出13个相关内容成功因素后,对13个相关成功因素给出重要性评价,把各相关成功因素选定为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得到表6所示的评价值。

2.3.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评价矩阵

由表5构造各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评价矩阵 R:

R=R1…Ri…Rn=r11…r1j…r15……………ri1…rij…ri5……………rn1…rnj…rn5其中n=13

其中rij =Kij /K0,Kij为第i个影响因素选择了第j个评语的人数;K0为参加评价的总人数。

2.3.4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值

评价值Y的计算公式为:

Y=RXT=(y1,y2…yn)T

计算得到各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值Y。

2.3.5识别结果分析

根据行业KSFs的识别标准,并且经专家组一致同意,将评价值相对较大且大于评价值平均数yi≥0.7的6个因素作为关键成功因素,分别是:社会资本投入力度、政府扶持力度、步道规划设计水平、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就业带动力。

3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相关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的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量软件把模糊的思想和评价转化为清晰的结构关系模型[16]。ISM方法可以助帮项目决策者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各因素影响程度的优先顺序和重要程度。本研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并将这个相对复雜的系统分解为一个更易于解释的多层结构化子系统。在确定相关成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ISM模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ISM的具体建立步骤如下。

3.1相关成功因素关联性分析

为了书写简便,首先对13个相关成功因素进行编号,见表7。

在专家组对13个相关成功因素给出重要性评价后,再按照下列规则得出相关成功因素的关联性:如果因素Si直接导致因素Sj,则 A(Si,Sj)=1,否则A(Si,Sj)=0;彼此都有影响的两个因素,尽可能考虑影响最大的因素,且在分析影响因素时,以直接影响关系为主,忽略间接影响。由此获得关键成功因素的关联性,见表8。

3.2相关成功因素的可达矩阵获取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获得可达矩阵R:

A1 =A , A 2=A2, A3=A 3 ,……Ar=Ar

A1≠A2 ≠…≠Ar -1=A r

其中r≤n- 1 , n 为矩阵阶数。取 M=A r,显然 M=A r=A r+1 。上述矩阵运算运用的是布尔代数运算方法。经excel进行矩阵乘法计算得出可达矩阵M(在本例中M=M3=M4=M5…=M12) ,如表9所示。

3.3构建解释结构模型(ISM)

3.3.1分部划分

第一,可达集合R(Si)。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行中,包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列要素的集合,代表要素Si到达的要素。第二,先行集合Q(Si)。可达矩阵中要素Si对应的列中,包含有1的矩阵元素所对应的行要素的集合。第三,交集A=R(Si)∩Q(Si)。为了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我们先把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及其交集列出在表10中。

3.3.2层级划分

如果Si是最上一级节点,它必须满足条件: R(Si)∩Q(Si)=R(Si)。据此,可找出本例中最上一级节点: L1=[6,10,13];继续在M中划去第 6,10,13行和列,寻找第二级节点,L2=[2,3,5,8];同理得,L3=[1,4,7,11];L4=[9,12]。基于以上分部划分及层次划分,建立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相关成功因素解释结构模型(ISM),见图1。

3.3.3关键成功因素

从图1可以看出,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成功因素解释结构模型(ISM)可以分为4个层次,其中政府扶持力度、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位居基础的第一层,两者属于效益管理能力,对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具有最为关键性影响。在《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后,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局等12部委就围绕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和管理给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政府在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利益相关者中的核心地位,要充当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的火车头,自上而下控制、引导、规范各部门和利益主体的行为。政府扶持力度固然重要,但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

位居第二层的关键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步道规划设计水平、就业带动力。登山健身步道属于绿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安全高效运营的基本保障。对于登山健身步道的活动者而言,其环保意识的缺失可能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当地文化风俗的不尊重也可能会引发当地居民的反感。步道规划设计水平决定了步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步道使用者的参与体验和满意度。就业带动力也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重要目标,既包括步道管理直接吸纳的就业人口,也包括步道带动沿线关联业态发展所解决的就业人口。

位居第三层的关键因素包括:区位便利度、步道旅游产品创新性、消费价格水平、步道安全管理机制完善程度。区位便利度直接影响着步道的使用水平,以往的误区在于把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在偏远荒芜的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导致无人问津、闲置荒废的现象发生。登山健身步道可以让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同行并进,步道旅游产品创新性决定着步道线路的吸引力。消费价格水平决定着步道使用者的成本支出,作为公共产品属性显著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应合理布局沿线消费内容,控制消费价格水平,充分发挥健身步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初衷就是要确保参与者安全可靠地享受步道建设的乐趣,安全管理机制完善程度无疑是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应有之义。

位居第四层的是效益管理能力中的“品牌建设能力”和“游客满意度”以及体验管理能力中“服务与管理能力”。这三大因素对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同时第四层的因素要通过第一、二、三层铺垫才能实现。根据行业KSFs的识别标准,得到了6个关键成功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影响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六大关键因素分别为:政府扶持力度、社会资本投入力度、步道规划设计水平、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就业带动力。六大关键因素分别位于解释结构模型中都处于模型的最下层、次下层,在健身步道运营管理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4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策略选择由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理念传入我国内地的历史不长,登山健身步道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使得政府在建设中存在步道建设低标准、低品质、低效率和运营管理不到位等相关问题。基于影响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六大关键因素,为实现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战略目标,提出下列策略建议。

4.1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国家政策和专项扶持给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注入了极大的发展动力。目前,以宁海登山健身步道为例,宁海县政府已经将发展宁海登山健身步道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服务业,确立其举足轻重的发展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毋庸置疑,政府扶持力度是实现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应进一步优化政府扶持政策,将政策支持的制度优势转化成登山健身步道运营管理的治理效能。

4.2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调动起步道行动者网络活力

健身步道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民间团体或个人也有义务去参与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和管理。政府立项建设过程存在时滞效应,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建设,一旦资金链断裂,建设工程有成为“烂尾”工程的风险。除了政府对登山健身步道的扶持,也应该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民间组织力量作为登山健身步道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为步道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步道建设的创新发展。因此,应大力支持民间资金、民营企业资本的投入,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热情,鼓励户外运动协会与志愿者团体参与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为登山健身步道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3提升步道规划设计水平,优化登山健身步道场景体验

重视登山健身步道的规划设计,依据不同的地形、场所、段落因地制宜地进行人性化设计,基于植被、色彩和空间结构进行最优化场景设计。首先要保持原生态,充分利用原有的古道、小径,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步道选线上充分避开洪灾、滑坡等易发段;其次,每一条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可以涉及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不同资源;最后,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路径可以深入各个村落,实现外埠游客的输入传送,并通过合理的步道线路和功能区设置,引导并促进游客在当地消费,助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

4.4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守住自然文化发展生态底线

一条合理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应该建立在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登山健身步道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相融相生。登山健身步道既能够满足民众回归自然的需求,又要能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将各地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使徒步者可沿着步道欣赏具有地方代表性的自然美景。所以,登山健身步道建设应严格遵循环境保护原则,对步道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保护,对沿线生态环境做好冲击防范措施,对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修复保护工作,深入挖潜步道独有的体育资源、旅游资源、文化历史资源,将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这是实现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4.5重视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赋能步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登山健身步道的配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休息站、公交站、露营地、接待站和标识系统等,在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时,应因地制宜地配置步道基础设施,可以尽量依托乡镇驻地、景区、民俗村和闲置用地,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历史性路径,设置占地较多的大型服务设施,做到优化步道服务设施空間布局,营造出更加舒适的游憩环境。在给到访者提供自然人文体验、环境与文化教育、健康休闲游憩的同时,实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沿线村民增收致富,让登山健身步道成为惠及民生的健康路、幸福路、富民路。

4.6健全沿线居民参与机制,带动居民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登山健身步道的发展离不开沿线居民的参与,健全沿线居民参与机制,带动居民就业,无疑是增强登山健身步道的“造血功能”,将居民由步道获益的边缘区吸引到核心区,实现登山健身步道的可持续发展[17]。步道经济中居民的参与除增加保洁员、保安等低收入就业岗位外,还可鼓励居民参与到旅游接待经营体系中,本地居民可以通过经营农家乐、茶座、旅行社等实现就业。此外,登山健身步道系统还连接着众多著名景区,可以带来大量人流前来消费,沿线居民可以通过当地特色民族节日吸引游客参与,也可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术品、美食等来提高经济收入。沿线居民就业得到保障,是登山健身步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2]中国登山协会.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NTS国家标准0708)[EB/OL].[2021-06-28].http://cmasports.sport.org.cn/fgzc/hybz/.

[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关于印发《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8-03-16)[2021-06-28]. 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850998/content.html.

[4]Clark.R;Stankey.G.The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a frame-work for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research[R].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1979:1-5.

[5]Manning,R.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M].Corvallis,WA,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11.

[6]刘儒渊,曾家琳.登山步道游憩冲击之长期监测——以玉山国家公园塔塔加步道为例[J].资源科学,2006(3):120-127.

[7]丁洪建,贺剑.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线路规划研究——以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45-50.

[8]曹丽雯,郄光发,姜莎莎.空中森林步道发展概况与功能特点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9,32(1):48-52.

[9]董小云,刘婷.大青山登山健身步道规划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6):51-52.

[10]丁洪建,贺剑.全民健身战略下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服务设施规划——以北京昌平國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31(12):72-77.

[11]黄红华. 国家步道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12]余子义,朱红军.国内外健身步道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4):134-137

[13]张海涛.重塑山城步道魅力——山城步道的生态化设计[J].生态经济,2004(11):114-117.

[14]王长在,柴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J].体育学刊,2018,25(4):53-57.

[15]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Six Sigma projects. Marzagao,Daniela Santana Lambert,Carvalho,Marly 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 2016.

[16]刘书庆,董雅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识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8):83-86.

[17]梁强,张建文,胡莎,等.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发展的“宁海模式”解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3):19-24.

猜你喜欢
运营管理
县域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体制浅析
对风电场运营管理的探讨
基于电信运营商及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医院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pet—ct)
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