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变迁及基本经验

2021-02-21 08:43吴增礼肖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吴增礼 肖佳

[摘 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典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经历了1949-1956年批判改造、1957-1978年逐步僵化、1979-2012年拨乱反正与批判继承、2013年以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四个阶段。通过整体梳理其关系与态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始终保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等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能够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传统文化;态度变迁;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21)01—0008—07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 model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0 years ago,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attitude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inly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1949 to 1956, gradual rigidity from 1957 to 1978, settling the chaos and critical inheritance from 1979 to 2012,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ince 2013.By combing the evolu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and attitudes as a whole, we can deeply conclude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ists on scientifical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ways maintains a high degree of consciousnes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dheres to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insists on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e of state governance.These valuable experiences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hanges of attitudes; basic experience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和丰富滋养。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不论在哪个阶段,我们党都始终肩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并不断从中积累宝贵经验,始终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关于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态度的历史分期,学界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持“彻底反传统”说,有的持“曲折过程”说,争议较大,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也未形成系统化的总结。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演变历程及经验启示,不仅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就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毛泽东提出“区别论”。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1]225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707-708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基本延续了这一基本立场和态度,但由于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党在处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时也走过一些弯路。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以及对现实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渐趋成熟与科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一)批判改造时期

1949-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批判改造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批判继承原则,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周恩来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我们批判孔子,因为要反对封建文化。现在新文化已占住了阵地,我们就有必要回过头来肯定历史文化中一些积极的东西。”[3]58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养分。为此,能否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检验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效果的一个重要评判尺度。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古为今用”的方针,并在中共八大决议上指出,“对于中国过去的和外国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必须加以继承和吸收,并且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4]299。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的相关文化方针政策有效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趋向成熟,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日趋理性。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持批判改造的态度,其突出特征是:其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同时在实践中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引领优秀传统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二,适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化改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之道。其三,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则得到基本落实,传统文化在共产党的积极改造与发展之下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二)逐步僵化时期

1957-1978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折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文化总体持否定态度。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则在实践探索中并沒有得到合理运用,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走向极端,在思想上出现了误判与错乱,出现了对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全盘否定的倾向。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拔白旗、插红旗”运动模糊了学术和政治的边界,对许多文化遗产及相关学者过度批判和斗争,使传统文化研究丧失了独立性,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厚今薄古”方针是党在1958年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而提出的,这一方针突出强调历史遗产要服务于当前社会现实,并在学术领域掀起了激烈的论争,成为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发生转变的信号灯。顾名思义,“厚今薄古”侧重于当前社会发展而忽视了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意蕴,这种只强调传统文化工具属性而忽视其价值属性的做法最终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严重偏差。此后,阶级斗争扩大化、学术问题政治化现象更是助推了这一不良倾向,对传统文化地位、价值的贬低在“文革”时期尤为突出。“文革”时期批判否定传统文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批儒评法”运动,“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遭到‘横扫,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5]。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原则遭到严重破坏,一些主张理性对待传统文化的声音也被埋没于总体反对的大潮之中。

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突出特点是:其一,个别共产党人逐渐背离了长期以来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主张以消极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其二,在政策方面也出现了文化建设迎合政治斗争的倾向,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渗透到其他领域,使得传统文化在这个阶段遭到重大破坏。这个阶段某些共产党人逐渐否定传统文化,背离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使传统文化遭受重大打击。

(三)拨乱反正、批判继承时期

1978-2012年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第三阶段,具体表现为:拨乱反正、批判继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中央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出生于20世纪初的邓小平,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形式和利弊有深刻了解,这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深厚文化基础。邓小平曾多次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6]206他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7]212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7]212的新文化。进入21世纪后,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针政策,并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继续重视、批判继承和弘扬,并对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思考。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首次将“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8]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共产党人逐步地克服了传统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是继承、弘扬和创新。其二,在思想上,共产党人更加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突出强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其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多元化方法,注重健全传承和教育机制,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其四,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一改过去盲目批判与消极否定的态度,以更加正向积极的态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并逐步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时期

2013年至今是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时期,传统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将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就其历史地位、主要内容、根本价值、传承途径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认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他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9]如果说习近平之前的我们党最高领导人是从具体、直观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创新与发展,那么习近平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就明确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思维成果与带有根本性的方法论指导。

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并在政策方针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二,我们党已经认识到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行至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课题:理清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如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适应性,怎样最大程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演变的历史,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和教训。深刻总结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在攻克上述新时代课题时能给予我们一些思考。

(一)坚持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演变实质上反映出党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契合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证明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结合、结合成什么样的问题,就成为当前我们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而正确处理好二者的结合问题不仅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也关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引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什么原则作为根本遵循,坚持什么发展方向,这是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立足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也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转化才能使其在当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批判与指导。特别是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而全面的鉴别、选择、创新和转化,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2.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联结点作关系之“桥”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差异较大的思想体系,但二者能够融通且实现了融通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契合之处,这是沟通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张岱年曾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表现出先人对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与向往。尽管时代遥远且阶级立场不同,但这与马克思提倡的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却有契合相通之处。这两种思想体系中的共性和相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此要以这些共性为切入点并以此建构起沟通融合的“桥梁”。但需要注意的是,融通不等于完全融合,不能因此直接将二者划上等号而忽视了差异性,更不能因为二者存在区别就将其完全对立或割裂。借助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结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一宝贵经验也能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3.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度”

“实现二者相结合,不是说谁要化掉或代替谁,也不是说要搞什么‘复归和‘返本,更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存在了。”[11]这就需要注意和明确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何种程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场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2]41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融合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要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挖掘可以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和沃土,以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始终保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性

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13]195。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和源、发展脉络、发展内容,始终以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信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已经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绵延更新的历史。

1.保持高度自觉性,提高传承的思想、政治和实践觉悟

传承是态度,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定力与持续性。不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进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格外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放在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地位。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4,并提出批判继承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重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定位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并提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与此同时,党中央还在实践层面扶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仅鼓励支持诗词、戏剧、古籍、历史遗迹等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研究与保护,而且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法治保障和财政支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日趋制度化、规范化。

2.保持高度自觉性,坚持敢于容错与纠错的勇气和自信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困难与考验,也不可避免地犯过错误,但能够化险为夷、始终保持执政地位,自我纠错纠偏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走向成功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14]犯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逐步理性化、科学化的发展过程,当然其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传承传统文化颇为曲折。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承认错误,具有从失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及时纠错的气度与自信。“文革”结束之后,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时代价值,并对“文革”时期夸大传统文化阶级性而忽视其时代性和传承性的错误予以纠正。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史为鉴,谨记经验教训,同时注重不断加强自身纠错能力建设,不仅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回到正确的轨道,更深化了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与突破。

3.保持高度自觉性,主动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也对人们原有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在多元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面临严峻的考验。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各种西方文化的入侵、渗透现象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造成了挑战。对此,中国共产党主动采取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在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前提下与错误社会思潮激战,在批判论争的过程中主动汲取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以深刻批判和揭露错误社会思潮的虚假本质;同时注重结合当下具体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进一步地深入挖掘和阐发,以期为回应时代需求和挑战提供有效资源,为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提供有益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5]314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突出难题,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经验启示,同时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为解决国际问题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向世界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恒久的价值和魅力。

(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精神动力。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坚持科学的方法论。

1.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6]147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建立在旧社会基础上的落后的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因此,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10],严格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10],既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也充分挖掘其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相协调的精华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的角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最后,中国共产党善于借助形式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接地气的表达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到一起。尤其是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能够紧密联系现实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與社会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进而激活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坚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7]258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离不开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邓小平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6]37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导向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胸襟充分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择善而从。同时,在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时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并能够正确区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先进和落后,有选择、有批判地进行学习和借鉴。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能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来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充分考虑外来文化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适用性和效益性。

3.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

“传播乃是文化的本。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18]十八大以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情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根据社会环境和传播情境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传播模式,努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7]161。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与新载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渐解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乏味、形式单一、技术落后等问题,升级更新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推出一批大众乐于接受且主动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力作。近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不断探索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新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15]314。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党有着牢固的人民群众基础,可以团结各方力量,号召社会大众积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队伍的一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使人人都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四)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0]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其现实功用,为增进公民道德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世界和谐稳定提供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撑。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当前个人品德修养与素质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厚思想资源和伟大精神力量。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公民身心和谐、提升道德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并结合时代要求和公民个人需求,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修养的继承,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前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出现了“集体浮躁”、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作为价值核心, 同时深入挖掘仁爱、诚信、正义、和谐、孝道、忠诚等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新时代个人发展要求相结合,形成新时代个人发展的道德准则。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体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性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理论内涵转化为个体自觉实践行动,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快推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9]。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发展固本安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是我们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軟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7]164中华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中国共产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提炼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团结中华儿女、维系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纽带。同时,我们党还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资源,为解决当今国家治理难题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德法并治”的治理格局、“民为邦本”的执政基础、“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中的“善政”思想进行历史整合与梳理,并在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价值规范转化传承,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为推动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了重要精神指引和理论支撑。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5]314如今,人类共同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贫困问题、生态问题、道德问题等,这些难题已经成为阻碍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22]在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大党的责任,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解决世界性难题之道,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如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同舟共济等传统价值理念,能够促使和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包容、和谐相处,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增进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也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思想资源和经验智慧有助于携手共同应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新干涉主义、疫情防控等挑战,为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4(9):78-86.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10-19(01).

[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11]高长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四题[J].红旗文稿,2018(5):24-26.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1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强调 敢于担当善谋实干锐意进取 深入扎实推动地方改革工作[N].人民日报,2017-07-20(01).

[15]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居延安.关于文化传播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49-54.

[19]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01).

[20]陈朋.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16(08).

[2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22]习近平.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J].人民论坛,2017(S2):12-13.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