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活力重塑
——以淮军公所—清河道署街区为例

2021-02-22 04:55李鸿玉张娅媗贾紫薇
绿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活力街道历史

梁 粱,李鸿玉,张娅媗,贾紫薇,温 静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秦皇岛 0710000)

1 引言

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加大了城市文化的建设力度,并实施了西大街、裕华路等街道的保护与整治,并对淮军公所、古莲花池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缮和恢复,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游憩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淮军公所、清河道署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近几年在微更新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历史年代较长,周围环境缺少现代人们生活需求的休闲娱乐和休憩玩耍的场地,即“活力点”。介于此,笔者重点开展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历史街区的活力点建设研究。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的研究范围为淮军公所——清河道署位片区:东至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小学,南至兴华路,北至裕华路,西至恒祥南大街,面积为6.38 hm2。街区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刺激着城市更新与扩张,街道公共空间逐渐被私有化,有限的空间资源承载着密集的商业功能,街区人车系统较为混乱,文化娱乐场所被肆意挤占而变得死气沉沉,整个街区的历史人文记忆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

3 设计主题、理念

良好的社区街道可以培养人们一种归属感,差的社区街道则会使人们有一种逃离感[1]。共享街道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采用一些措施消除街道使用者之间的隔离,赋予使用者更多的主导权,在释放街道活力、改变城市的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使人们从真实的生活中出发,从需求中得到愿景,从参与中得到答案,从而创造出让人停留、引发话题和活动的场所,营造能够持续激活社区生活的公共空间,创造真正的“城市风景”[2]。因此,本设计致力于对街区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和强化,在街区内适当引入部分与街区文化相关的公共功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参与和开放性,同时对地方民俗、地方文化等地方特色内容进行展示,强调街区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重点发展特色商业,增加民俗文化展示,融入民俗体验内容,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存量空间的织补与优化[3]。

4 方案设计

4.1 街道A地区活力点设计意向

A段活力点毗邻淮军公所,以通行为主,街道一代保留大面积古式建筑体,墙体分隔街道与淮军公所,但墙体年久失修,影响街区风貌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此段设计将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并将其延续和发展(图1)。

图1 淮军公所——清河道署片区活力点位置

4.1.1 墙绘历史演变图

淮军公所一带建筑气魄壮观,虽历经百年沧桑及人文破坏,已显得破旧不堪,但仔细观之,仍能看出其当年的风采[4]。作为保定古城区重要文物建筑,它所承载的是保定人的记忆,是一座城的象征符号,但随着街道的不断翻新与修葺,淮军公所的历史记忆逐渐在被淡化,本研究致力于这段历史记忆传承和发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历史浓缩在“墙绘”之中。

建筑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方案首先对淮军公所一带围墙进行修葺与更新,加固破损墙体,再结合古建彩绘,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在平面上展现淮军公所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同时以淡雅色调为主,运用叠晕画法,增加彩绘纹样装饰,在街道中营造一种优雅趣味的艺术氛围。彩绘从颜色、质地等方面展现渐变式变化,从古至今通过色彩的变化使人感受时间的流逝,用黑白表示逝去的事件,用彩色表示今天与未来的景象[5],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临街散步时了解到淮军公所历史进程的演变,让人们以另一种方式上一堂生动趣味的"历史课",将原本乏味单调的建筑围墙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历史画廊。

4.1.2 文化宣传栏

文化宣传栏是文化古城中不可或缺的城市特色点缀。经实地调研,A地区的人群组成较为固定,街道主要用于交通和居民娱乐休闲。介于此,在临街设置文化宣传栏,对街区人文历史风貌进行多元化展示,有助于人们在散步之余潜移默化的感受到街道特色文化,在社会新气象中捕捉历史的影子,进一步加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宣传栏在外观设置方面采用与淮军公所建筑风格相呼应的徽派建筑风格,在对街道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之后运用现代的施工工艺和仿古材料渲染效果,文化宣传栏将从多方面角度对淮军公所街道一代的人文历史进行展示,每一周向市民定时更新一组文化资讯,展示保定城市文化的图文资料、老保定人们的生活场景、淮军公所珍贵的老照片、淮军公所文化相关的摄影、绘画作品。

4.2 街道B地区活力点设计意向

在淮军公所B区北侧,沿街设置有旧式健身区,但由于健身器械老化、机动车停放的无秩序等原因,导致健身区域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重塑此健身区的活力是街道更新的一个目标。此段活力点设计将维持其运动特性。

4.2.1 共享健身区

在健身区设计中,笔者结合社区年龄组成,分别设置不同类型健身区域,分为亲子区、青年区、老年区。亲子区的健身器材颜色相对于明亮、丰富,且安全系数高。青少年正处在发育的阶段,选择健身器材时应多以柔韧性和有氧运动为主,力量运动为辅助。老年人作为健身区的主体,其健身的主要目的多为保持身体健康,在选择健身器材时应主要以柔韧性、灵活性为主,利于血液循环、舒筋活络,选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区体育设施,提高老年健身设施的安全性、便捷性、易操性、趣味性[6]。健身活力点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致力于为当地居民建设安全适宜的健身场所。

4.3 街道C地区活力点设计意向

C段活力点以文化、教育为主题,活力点临近清河道署、保定市第十七中学等,因此此段设计将保持其独特的教育文化特性。

4.3.1 街角图书点

C活力点增设街角借阅点,借阅点安置在街角空旷处,结合休息平台的设置,为居民提供广阔的阅读空间,致力于建立分类齐全,资源众多的图书馆阅读平台,设立的图书机制涵盖多角度,包括传记、文化、生活、教育等多种分类,同时考虑到街道适用人群的年龄阶段,有声读物、期刊杂志、历史名著等也被涵盖其中。街角借阅点和手机APP终端绑定,设置居民账号,在居民借阅后即可至手机APP阅读,为居民创造灵活的阅读时间,做到“随时就读,想读就读”。

4.3.2 互动景观墙

为重塑街区景观风貌,解决沿街街面封闭的问题,在C活力点设置景观墙。景墙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样,C活力点景观墙的风格设计将与清河道署相呼应,并刻以“清河道署”字样。景墙运用新型材料,外表精美的同时更注重与人的互动性。设计者通过对景墙结构进行创新,人们可以通过触摸景墙、自行改变景墙的图案和形式,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在景观墙附近点缀以种植池加以修饰,使景观墙更富有生机活力。

4.3.3 石雕文化柱

考虑到文化教育场所的严肃性,C活力点增设了石雕文化柱,并对景观柱的数量设置、摆放位置、排列队形进行合理布置,与地区铺装的颜色、形式相搭配,借助空间分布形式旨在烘托庄重严肃的氛围。石雕文化柱的纹理图案结合清河道署文化进行了雕刻,极具韵味。

4.4 街道D地区活力点设计意向

D段活力点靠近居住小区,业态以餐饮、娱乐为主,使用人群较为固定,大多数人群即为小区居住人员,此段设计将继续延续其生活特性。

4.4.1 互动式休息亭

共享街道致力于建设人文街道,建立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也是街道更新的一大目标,比起高楼时代的“生人社会”我们更倡导社区居民的社交与互动。D活力点中的互动休息亭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休息亭融糅了传统和现代两元素,为符合街道街面的传统建筑风貌,互动型休息亭将在外观上保持古式建筑特色风格,结合人工智能展开互动功能。休息亭将安置智能语音系统,与社区APP进行绑定,居民可以通过特殊语句将其唤醒,可以像朋友一般与休息亭提出自己的诉求,如信息查询、智能聊天、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4.4.2 智能风雨廊

综合D活力点的建筑体,建筑大多为高大的居住建筑体,无遮蔽,倘若出现风沙、暴雨等恶劣天气,人们时常无躲避区域,现针对这一问题在D活力点中间段设置智能风雨廊。智能风雨廊内有座椅等休息平台,供行人休憩、躲避风雨。智能风雨廊秉承“人性化”设计原则,在提高人们使用舒适度的同时增设了智能播报天气系统。持续为居民播报显示未来24 h天气状况。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风雨廊将增设自动售卖机,为人们提供便民服务;同时增设紧急充电装置,在紧急情况之下为人们提供手机充电服务;增设自助雨伞服务,办理登记后即可借用雨伞,次日归还即可。

5 结语

本文立足于对淮军公所—清河道署街区“共享街道”的研究,通过对街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的调研和改造,设置了一系列作为街区重要纽带的活力点,活力点作为纽带串联起了整段街区,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逆生长”,达到了延续街区文脉、重塑街区活力、保留城市记忆、增强人文关怀的目的。

猜你喜欢
活力街道历史
热闹的街道
活力
街道生活
新历史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风居住的街道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