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通过NF-κB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

2021-02-23 01:15何德全陈友权王世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丹参酮培养箱孵育

何德全,陈友权,王世祥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指以动脉内膜有脂质等血液成分的沉积、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增多,形成粥糜样含脂坏死病灶和血管壁硬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1]。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所导致的异常增殖和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2-3]。核转录因子-κB(NF-κB)是一类具有启动基因转录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包括心血管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中,调控细胞的生存、免疫、增殖和凋亡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4]。NF-κB的活化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起决定性作用。持续激活的NF-κB通过促进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促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导致细胞损伤。因此,适当抑制NF-κB的活化对心肌重构有积极治疗作用[5]。丹参酮ⅡA是丹参的脂溶性有效单体,具有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扩张冠状动脉及抗炎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6]。Yang等[7]研究表明,在内皮祖母细胞中丹参酮ⅡA可以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TNF-α依赖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因此,丹参酮ⅡA不仅具有抗炎症的作用,还具有潜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研究拟观察丹参酮ⅡA通过NF-κB通路对脂多糖致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丹参酮ⅡA(纯度98%)购自成都普瑞法公司,HUVECs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脂多糖购自美国Sigma公司,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0.25%胰蛋白酶均购自美国Gibco公司,CCK-8试剂盒购自日本同仁研究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购自美国BOSTER公司,RIPA裂解液购自北京索莱宝公司,兔抗VCAM-1单克隆抗体购自英国Serotec公司,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和GAPDH单克隆抗体和山羊抗兔(鼠)IgG二抗购自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Triton X-100 购自美国Amresco公司,TRITC标记的山羊抗兔IgG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VDF膜购自Millipore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HUVECs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传代时用0.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一般2 d换1次培养基,以保证细胞所需的营养成分。

1.2.2 脂多糖浓度筛选 将HUVECs按照2×105个/mL分别接种到96孔板上,每孔200 μL。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24 h,至细胞贴壁。弃去上清液,空白组加入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1 μg/mL、1 μg/mL、10 μg/mL、50 μg/mL、100 μg/mL、200 μg/mL)的脂多糖培养基,每孔200 μL,每组设置6个复孔。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12 h后加入CCK-8,轻轻震荡均匀后放入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30 min,于酶标仪450 nm处测定各孔光密度(OD)值。按照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实验组OD值-空白组OD值)/(对照组OD值-空白组OD值)×100%。

1.2.3 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的HUVECs的保护作用 将HUVECs按照2×105个/mL分别接种到96孔板上,每孔200 μL。置于37 ℃、5%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24 h,至细胞贴壁。弃去上清液,空白组加入PBS溶液,对照组加入培养基,脂多糖模型组与用药组分别加入含有脂多糖培养基,每孔200 μL,每组设置6个复孔。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12 h之后,弃去上清液,空白组加入PBS溶液,对照组和脂多糖模型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加入不同浓度(0.1 μg/mL、1.0 μg/mL、3.0 μg/mL、5.0 μg/mL、10.0 μg/mL)的丹参酮ⅡA,每孔200 μL。置于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6 h后,加入CCK-8,轻轻震荡均匀后放入37 ℃、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孵育30 min,于酶标仪450 nm处测定各孔OD值。按照公式计算细胞存活率。

1.2.4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1β、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 处理18 h后各组细胞收集于离心管中,1 000 r/min离心5 min,收集上清液,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上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含量。

1.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表达情况 各组细胞处理18 h后,弃去培养基,用PBS清洗两次。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加入适量的PBS溶液重悬细胞,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后,再用含新鲜胎牛血清的缓冲液重悬细胞,成为单细胞悬液,室温下与VCAM-1单克隆抗体避光冰上孵育30 min,再用PBS冲洗细胞,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后细胞加入含多聚甲酸的PBS缓冲液中,固定30 min,使用同型对照单克隆抗体确定背景。固定后的单细胞悬液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后弃去上清液,用含1%多聚甲醛液重悬细胞,做好每管细胞标记,上机检测。选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表面抗原检测,并用配套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实验独立重复3次。

1.2.6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CAM-1表达水平 各组细胞处理18 h后,用PBS洗涤3次;10%甲醛固定30 min,PBS洗涤3次;0.2% TritonX-100作用30 min,PBS洗涤3次,用含10%血清封闭20 min;弃去血清,分别加入稀释后的兔抗VCAM-1单克隆抗体,4 ℃孵育过夜;PBS洗涤3次,加入稀释的TRITC标记的山羊抗兔IgG,室温孵育1 h;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

1.2.7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各组细胞处理18 h后用蛋白酶抑制剂裂解液裂解细胞后提取蛋白,用BCA法测定总蛋白含量。取等量蛋白质样品上样,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后转膜,用5%脱脂奶粉封闭1 h,之后加入稀释后的TNF-α、NF-κB、IκBα、GAPDH一抗,4 ℃摇床上孵育过夜。用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加入对应于一抗种属来源的HRP标记的二抗,在室温摇床上孵育1 h,用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使用ECL化学发光液显色发光,凝胶成像系统拍照,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对蛋白条带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脂多糖诱导HUVECs损伤模型的建立(脂多糖浓度筛选) 在所选定的浓度梯度范围内,脂多糖对HUVECs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上升而抑制率逐渐增加。当脂多糖质量浓度为100 μg/mL时,CCK-8检测到的细胞存活率为47.5%,此时细胞损伤适中(P<0.01)。因此,本实验确定100 μg/mL的脂多糖为诱导HUVECs损伤剂量。详见表1。

表1 脂多糖对HUVECs损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s) 单位:%

2.2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的保护作用 脂多糖诱导HUVECs后,脂多糖模型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吸光度明显降低(P<0.05),而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在0.1~5.0 μg/mL内,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能明显提高损伤后HUVECs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在10.0 μg/mL时,HUVECs的增殖明显减少,故对损伤后的HUVECs 起保护作用的丹参酮ⅡA浓度应该控制在0.1~5.0 μg/mL。在后续实验中丹参酮ⅡA浓度选择5.0 μg/mL。详见表2。

表2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的保护作用(±s) 单位:%

2.3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培养液中TNF-α等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模型组HUVECs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增加(P<0.01),IL-10含量减少(P<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HUVECs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减少(P<0.05或P<0.01),IL-10含量增加(P<0.05)。详见表3。

表3 丹参酮ⅡA对TNF-α及IL-1β、IL-6、IL-10含量的影响(±s)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s中VCAM-1的表达情况 在用脂多糖刺激细胞18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评估VCAM-1在HUVECs表面上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刺激诱导HUVECs表面上的VCAM-1表达增加(见图1A)。如图1B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用脂多糖刺激18 h增加了平均荧光强度(P<0.001);丹参酮ⅡA显示出对脂多糖刺激的抑制作用,即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详见图1。

与对照组比较,* P<0.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 P<0.05。图1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中VCAM-1表达的影响(A为VCAM-1的流式图;B为VCAM-1平均荧光强度)

2.5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中VCAM-1表达水平 对照组细胞质中有弱VCAM-1蛋白荧光表达,脂多糖模型组细胞质中有强VCAM-1蛋白荧光表达,而丹参酮ⅡA组中VCAM-1荧光表达弱于脂多糖模型组。详见图2。

2.6 丹参酮ⅡA对脂多糖损伤HUVECs中TNF-α、NF-κB p65和IκBα表达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模型组HUVECs中TNF-α、NF-κB p65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HUVECs中TNF-α、NF-κB p65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IκBα蛋白表达上调。详见图3。

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 P<0.05。图3 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中TNF-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情况(A为蛋白印迹图;B为蛋白表达量)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代谢紊乱、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8],其早期的特征是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和结构改变,影响管腔和管壁之间分子和溶质的运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白细胞更容易在内膜中沉积和浸润[9]。而之后出现的血管内皮损伤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再狭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起始环节和重要指标,其损伤主要由炎症和氧化应激作用两大途径引起[10]。

NF-κB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核转录激活因子,可调控细胞因子、免疫分子等多种基因的表达,p65是其最常见的1个亚基[11]。生理情况下NF-κB磷酸化位点被IκB封闭,处于无活性状态。在各种炎性损伤时,上游IKK激酶降解IκB后,使p65迅速转移至核内,p65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与某些炎性因子基因启动区或增强子上的κB位点结合,启动相关基因转录,诱导多种细胞因子过量表达,进一步反馈激活NF-κB,从而放大炎症级联反应[12]。在炎症发生中NF-κB可诱导包括炎性因子如TNF-α、IL-1β、IL-6、VCAM-1等在内的多种炎性介质的表达。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中丹参酮ⅡA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丹参脂溶性成分的代表,对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脑出血均有显著疗效[13]。贾连群等[14]使用脂多糖诱导的HUVECs的EA.hy926炎症反应,使用丹参酮ⅡA对炎症反应下的HUVECs进行刺激,发现TLR4和TNF-α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并认为抑制TLR4和TNF-α的表达是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本研究发现,当脂多糖浓度为100 μg/mL时,细胞抑制率为47.5%,因此,确定诱导浓度为100 μg/mL(P<0.01)。在0.1~5.0 μg/mL内,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能明显提高损伤后的HUVECs细胞活性,但在10 μg/mL时,HUVECs的增殖明显减少(P<0.01),因此,后续试验丹参酮ⅡA浓度选择为5.0 μg/mL。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模型组HUVECs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增加(P<0.01),IL-10含量减少(P<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HUVECs培养液中TNF-α、IL-1β、IL-6含量均减少(P<0.05或P<0.01),IL-10含量增加(P<0.05),说明丹参酮ⅡA能抑制炎性反应。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刺激诱导HUVECs中VCAM-1的表达增加,也增加了平均荧光强度(P<0.001),丹参酮ⅡA组显示出对脂多糖刺激的抑制作用,即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5)。对照组细胞质中有弱VCAM-1蛋白荧光表达,脂多糖模型组细胞质中有强VCAM-1蛋白荧光表达,而丹参酮ⅡA组中VCAM-1荧光表达弱于脂多糖模型组,提示丹参酮ⅡA能抑制VCAM-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脂多糖模型组HUVECs中TNF-α、NF-κB蛋白表达均上调(P<0.01),IκBα蛋白表达下调(P<0.01),与脂多糖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HUVECs中TNF-α、NF-κB p65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IκBα蛋白表达上调。

综上所述,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 NF-κB炎症信号途径,抑制炎性因子产生来减轻脂多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丹参酮ⅡA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方面具有进一步研究意义,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体内和体外研究来证明。

猜你喜欢
丹参酮培养箱孵育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一测多评法比较不同生产厂家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
婴儿培养箱的质控办法及设计改良探讨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四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
婴儿培养箱温度指标的校准方法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军事电子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孵育与拓展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
浅探婴儿培养箱校准中存在问题及质量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