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实效性的实践研究

2021-02-25 22:51姚坚鑫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3期
关键词:实效性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姚坚鑫

【摘要】学科育人是部编版历史教材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亟需初中历史教师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有机融合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改进传统的评价方法,从而在历史课堂上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参与历史课堂学习,对历史史实进行观察分析、客观评判,探索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规律,以达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并构建系统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成绩好坏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使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认知。这就需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历史史实之间,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并提升学生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满堂灌”的现象依旧存在,不少学生觉得学好历史不外乎就是“背多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观念的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善、评价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入手,积极倡导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形成素养导向,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传统观念,突破应试教育束缚,探索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更多的省、市将历史学科纳入中考,历史才逐渐摆脱过去 “副科” 的角色,并引起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家长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背多分”这种传统的思想在许多师生心中根深蒂固,不少历史老师的教学模式偏于陈旧、单一,教学内容相对单调,问题设计脱离现实,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尽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曾多次推行改革,但受应试教育束缚,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不甚理解,从而使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落实。这在农村历史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次是部分历史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大胆去尝试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生怕学生在应试考试中丢分、失利,影响班级平均分或升学率,这种担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改变传统观念,突破应试教育束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而教师恰是课改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言道,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可见,教师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主要因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涵义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不仅如此,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以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正确的认知、作出合理的评价,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改善传统课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使核心素养渗透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堂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初中历史教师除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外,还应对历史课堂进行改善,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不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学生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构建活力历史课堂,使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

1.巧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进行“史料实证”

当今,信息技术已被普遍用于辅助课堂教学,很多农村学校也开始普及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历史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实现了图、文、声三位一体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将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展现在学生面前,教给学生分析史料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对史实进行推理和论证的技巧,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例如,在讲述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的动态图。通过图片,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英、法、美、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870年和1913年间的工业生产比重变化。通过对当时殖民地占有位次的史料分析,使学生轻松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可见,动态图片的展示相比苍白的文字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而史料的运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习意识。

2.利用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点的传授,更应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思维和表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三个基础能力,也是重要的核心能力。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突破历史学习中时间容易遗忘的难题,增进学生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课时,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先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教给学生编制大事年表的方法。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过程,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便能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有着王权受限的历史传统。通过时间列表,直观地看出了英国政体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同时,从英国的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的发展演变,使学生理解并总结出英国政体形成所具有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教学生绘制“时间轴”、“大事编年表”或“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增强学生的时序意识,加深对“时空观念”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解决诸如时间多、事件杂、知识点容易混淆或遗忘等问题。

3.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唯物史观”

如何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呢?如果历史教师只是单纯解释唯物史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观。这种对概念的简单阐述,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意义不大,就算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地解释“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学生听了难免一头雾水,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改革及发展”时,可以通过制作专题课件,以中国近代农村经济为主轴,以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线索,通过系列史实的展现和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认识并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含义。为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可以通过对类似事件的横向比较,让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通过列举如俄国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1921年颁布的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的概念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可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历史核心素养。

改进传统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始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成绩的好坏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唯“成绩论”的评价方法,不仅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还容易造成学生自尊受损,动力受挫。新课改强调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不能作为是否学好历史的唯一标准。教师除关注结果性评价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信息提取与处理、口头或书面表达、合作探究、历史归纳等纳入评价指标。教学评价过程应注重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反思。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等方式,认识自身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必须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追求,历史教师亟需轉变传统教学理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个体和认知水平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爱上历史,学好历史。

参考文献:

赵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分析[J].读天下(综合),2019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

猜你喜欢
实效性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实效性探究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