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加快推进老区乡村振兴

2021-02-27 18:14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奋斗 2021年9期
关键词:抗联老区东北

■ 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在14年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是中国抗战史上气贯长虹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的彰显,是人类挑战自身极限的英雄传奇,是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光辉典范,更是鼓舞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国务院最新公布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深刻认识到:历久弥新的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今天,时代环境变了,历史任务变了,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东北抗联将士怀着赤诚的救国之心,在白山黑水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斗争。他们虽然民族、阶级、阶层不同,出身经历各异,但当外敌入侵时,都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他们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在抗日救国共同目标面前,空前团结,共赴国难,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利益。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团结老区广大儿女,以爱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汇聚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家乡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弘扬以坚定信仰信念为特征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坚定信仰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特征,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东北抗联这个英雄的群体在日军军事围剿、政治诱降、经济封锁下,旗帜却始终不倒,抗联将士就是凭借着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的信念,凭借着勇于担当的精神力量,坚持战斗到最后。杨靖宇、李兆麟、赵尚志、赵一曼……一个个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信念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们,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添了光彩。黑龙江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任重道远,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振兴优势,激发内生动力,需要老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信念,发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困境中奋进,逆境中坚持,做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承担起全面推进黑龙江省老区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

弘扬以不畏牺牲为重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残酷的东北抗战中,抗联将士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抗联的两次西征就是尝试跳出日军封锁,不畏艰险的集中体现。他们没有屈服,没有倒下,创造了致敌大量死伤、牵制大批敌人的奇迹,成为困难压不垮、敌人杀不绝的钢铁之师。可以说,不畏强敌、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是东北抗联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破解农业基础不牢、产业链短、劳动力流失、人才偏少等问题,需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攻坚克难,敢作为、敢担当、敢碰硬,以抗联将士为榜样,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走出一条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弘扬心系百姓、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东北抗联坚持斗争14 年之久,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把保护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联老战士黄殿君说,军民的关系,说是鱼水之情一点不假,没有老百姓,抗联别说打敌人,连活都活不了。实践证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记挂百姓安危冷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恪守为民情怀,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挂在自己心上,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为民增福祉作为工作之本,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感怀和铭记,更在于通过不断提炼和发掘,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黑龙江省老区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以登高望远的站位谋划思路,提升乡村振兴的高度。“十四五”时期,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将全面进入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将不断得到彰显,农村的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并对城市产生逆向辐射作用。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信息网络、数字技术、物流体系等支撑手段的日益完善和进步,乡村的生态、居住、文化等功能将得到挖掘。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共享农业、特色农业、养老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日新月异,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的载体将不断涌现,乡村经济将呈现多元化、精细化、高端化、融合化的趋势。为此,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振兴,应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密切联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充分挖掘老区的潜力和优势,将乡村振兴纳入更广、更宽、更大的视角,在思路上提升高度,涵育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新举措、新业态,努力开创黑龙江省老区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第二,要以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毅力,加大产业振兴的力度。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难啃的硬骨头,没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毅力,产业振兴就没有出路。产业振兴靠品牌,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品牌强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产业化并不是要盲目地上规模、一味求“大”,而应求“特”。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拉长特色产业链,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新格局。要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旅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三链重构”,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把农产品价值链上的增值收益都留在农业、留给农村、反馈给农民。

第三,要以造福人民的崇高情怀,把控生态振兴的精度。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绿色理念,把老区循环农业做精,为老区人民创造一个宜业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防止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不做那些好看不中用的事。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老区江河水体综合治理,着力打造“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自然山水型”等不同特色村庄。在巩固老区原有示范村基础上,再新建设一批示范村,带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塑造美丽宜居的新乡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处理好农村垃圾、污水、禽畜粪便、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厕所革命,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引导,加大秸秆还田和腐熟力度。老区县(市)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老区争创一批全国乡村生态治理示范村,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乡村。

第四,要以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推进文化振兴的深度。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努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特征的乡风文明。红色文化蕴含着崇高的信仰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革命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要加强对革命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宣传,积极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文化滋养,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切实把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要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加强对红色遗迹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第五,要以招贤纳士的宽广胸怀,拓展人才振兴的广度。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要实施人才兴农战略,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事业兴衰,关键在人。”针对农村年轻劳动力匮乏、人才外流、村两委后继乏人的实际,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让本地人才留得住,将外地人才引进来。要通过人才振兴,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特别要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选用能人担任村书记,带领农民实现振兴。继续坚持第一书记派驻制、大学生村官制,利用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知识和较宽视野,带领农民振兴乡村。要重视和加强对村支书、村主任的思想和能力培训,将村支书和后备村干部的培训纳入重要日程,尽快改善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现状。通过人才振兴,真正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调动起来、燃烧起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态势,坚定不移地闯出一条全面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抗联老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老区在努力奔跑
大东北的春节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