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2021-02-27 03:44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鞍山114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颈动脉组间内膜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 (辽宁 鞍山 1142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以及3个月后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概率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过程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均具有有效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预后效果整体良好。

动脉粥样化极易引发颈内、外动脉的分叉位置的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脑卒中等现象[1]。近年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2]。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文针对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究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应用这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55~76岁,平均(66.27±3.56)岁;观察组年龄56~77岁,平均(65.85±4.32)岁;比较2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患者均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且经过临床检查确诊,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疾病、心肺疾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手术前,2组患者均通过头颅MRI(DWI序列)(汇佳生物股份(中国)有限公司,型号:PET/MRI)与CT[似空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型号:MCT225]进行检测,以排除有颅内梗死或出血现象,同时完善并确保患者的血生化、凝血功能、各项血常规、心肺功能等正常,并使用颈部血管彩超与脑血管造影检查,让患者在手术前3d开始服用100mg/d的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3]。

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要通过在气管中插管进行全身麻醉,于患者的胸锁乳突出肌的前缘位置进行切口处理,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器(成都壹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CBS-900)监测侧支循环的代偿发生的现象,以及时作出判断[4];在进行颈内动脉阻断的前5min,为患者静脉注射4000U的肝素(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088),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临时使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颈总动脉阻断后,露出斑块,通过显微剥离子顺着颈动脉内膜直接将斑块剥离出,再对内膜中残留的创面残片进行清除,颈内动脉的远端位置若发生内膜剥离现象,则使用5-0丝线将其缝合。经颅内动脉发生阻断后,大脑动脉中的血液流动将会以60%左右的速度开始下降,此时使用转流管,术后需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观察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手术前3d起,让患者每天服用100mg的阿司匹林与75mg的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以治疗抗血小板。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在其颈内动脉较直并无病变、接近颈动脉岩段的位置,放入远端保护装置,装置的近侧需与颈动脉病变的远侧距离3cm以上。在手术过程中,需用直径4~5mm的冠状动脉球囊对患者发生病变的位置进行预扩张,以便支架的放置。根据造影的结果,选取大于治疗时血管最大处的1~2mm的支架,全域覆盖病变区。若残余狭窄不满20%则可使用球囊支架进行内后扩大。在全程手术中,需要不断为患者进行肝素化,手术后需服用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300mg/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概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测评并发症概率,总并发率=(局部肿胀+神经受损+心率低+血压低)/总例数×100%;测评患者在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主要以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等为特殊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记录的60例患者数据核算进SPSS18.00软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2组患者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执行χ2检验,组间比较若P<0.05,则判定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相差不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30,n/%)

2.2 2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比较可知,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概率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2组患者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比较(n=30,n/%)

3.讨论

近年来,除了肿瘤、心血管疾病外,脑卒中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已越来越高,而引发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即是颈动脉狭窄。对于颈动脉狭窄症状,目前临床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药物治疗等,其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具有“金标准”的美称,但由于在手术围期中经常伴有局部肿胀、神经受损等其他并发症状,近年来,便有医学人员提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更高,但根据手术后患者的随访纪录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发生并发症及复发率的概率并无明显差异。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2组患者发生局部肿胀、神经受损、心率低、血压低的概率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概率也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现象可看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于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症均有相应的安全性与临床效果,预后效果整体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过程中,无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还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并有相应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颈动脉组间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