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叙事的“去高潮化”书写

2021-02-28 03:41王春林
文学港 2021年9期
关键词:丈夫

王春林

前几天,既是《文学港》杂志编辑,也是知名青年作家的雷默,给我发来一条微信,约我给一部中篇小说写篇评论。雷默及《文学港》是我多年合作的好朋友,也因此,只要有一点可能,我就会想方设法完成朋友给出的任务。这一次,同样也不例外。虽然最近一段时间,的确称得上是琐事和杂务缠身,但在认真询问了具体的交稿时间之后,我几经犹豫,还是应下了这个写作任务。只有到了这个时候,雷默在把作品文本传递给我的同时,进一步交代了小说的由来。原来,叶端这部名为《岁寒》的中篇小说,是国内一家文学名刊的编辑转给雷默的。而这,很显然就意味着,这部中篇小说最起码曾经是某刊的候选篇目,或许是因为版面有限的缘故,才无缘发表,几经辗转,落到了雷默手中。据雷默称,小说原稿有五万多字,是一部大中篇。《文学港》容量有限,便要求作者删改,这才有了摆在我面前的这部三万多字的文稿。

一边阅读《岁寒》,一边思索小说的个性化特色究竟体现在什么方面。就这样,一直到我第二次读完《岁寒》之后,似有所悟,方才一力认定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标题“日常叙事的‘去高潮化书写”。具体来说,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名走出校门后的女大学生在一座名为夷陵的普通城市里的灰色人生故事。虽然作品刻意地回避宜昌这样一个真实地名的使用,但只要是对地理掌故稍有了解的朋友,就都知道,宜昌的古称或者说别称便是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也因此,尽管我们无意于指认故事的发生地就一定是宜昌,但了解这一点,似乎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岁寒》。毕业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女主人公顾慎夕,被分配到夷陵护专任教。因为高中同学方慧贞也被分配到同一单位的缘故,顾慎夕便被雇请给她那一年要参加高考的小姑子补习功课:“这是最后一次去了,明面上是帮忙估分,但是慧贞婆婆电话里暗示了,有客人来,让她穿好些。”为什么一定要穿好一些呢?只要联系顾慎夕的年龄状况,我们就知道,同学的婆婆这是要给她介绍对象了。果然,在慧贞家,她见到了一个来自五一钢厂的陌生男性:“看起来比慧贞丈夫大许多,梳一个中分的汉奸头,好像还抹了摩丝,油光光的,她一进门他就站起来。”虽然身为慧贞公公的钢厂党委书记口口声声称这个男人为“陆科长”,但顾慎夕还是对他心生反感,并表示出了本能的拒绝:“难道我就只配得上这样的人?”她默默地想,一边从他不容拒绝的汗津津的手掌中,佯装矜持地抽回手。

虽然说顾慎夕对毕业于武汉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的陆永山的第一印象相当糟糕,但架不住陆永山那多少有点没皮没脸或者说死缠烂打的无赖式追求(“一天晚上,舍友不回来,永山也不走”),她最终还是被迫答应和他结婚。只不过,新婚之夜带给她的,同样是一种难以接受的尴尬体验:“闹洞房时她磕到了牙,送走客人,睡了一會,忽然被一阵揉捏惊醒。舌苔像长虫的树莓,刺进她发疼的牙龈。他那麻风病人似的脸紧紧贴过来,黑黢黢的脑袋趴在她身上,不知何时入了夜,窗外仿佛沉入另一个季节。在宿舍小床很快结束的,却不知满足地延宕起来。她的丈夫身上有一股臭味,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臭味,像过期的熏肉刺着花椒的腥。”明明是自己的丈夫,新婚之夜却被发现有一种“无论如何都洗不掉的臭味”,这样的一个细节,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暗示了他们未来婚姻道路的不平坦。更进一步说,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还有另外两方面的情况在困扰着他们的婚姻生活。一方面,是陆永山的原生家庭,尤其是那位似乎总是在自作主张的婆婆。或许是对顾慎夕头胎生下女儿陆狸心存不满的缘故,陆母竟然建议在把陆狸过继给陆永山的弟弟陆永河的同时,让陆永河家的那个男孩子改为他们的孩子。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各自,尤其是陆永山那起伏不定的工作状况。身为五一钢厂销售工作负责人的陆永山,虽然也有过少年得志的短暂时光,但正所谓好景不长,伴随着一力主张的“赊销钢材”方式的受阻,他个人的处境也日渐糟糕:“赊销钢材是一出险招,弄得不好,就是有去无回。越来越多的坏账,成了厂长一派修理书记一派的良机。厂长在内部会议点名批评,将赊销钢材定性为陆永山个人对形势的错判,陆永山降职为副处长,命他追讨拖欠的债务。”即使陆永山一再退让,但还是没有能够预料到,到头来,被任命为驻北京办事处主任的他,竟然会落魄到一个“一切费用自理”的光杆司令程度。“永山一怒之下干脆在北京报考研究生,万幸他底子打得好,顺利被北京某高校录取。”但即使是退而求其次的求学决定,也仍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条件主要是两项:房子得退还,永山到北京以后的工资得退还。然而工资早被他拿来投资股票了,现在形势不好,股票也往下跌。若是动用积蓄,那么学费就不够了。还有生活费呢。住哪里呢?”尽管面对着重重障碍,陆永山内心也曾经一度想要打退堂鼓,但最后还是决定不放弃这次难得的求学机会。

陆永山坚持要去读研究生不要紧,真正苦了的,其实是顾慎夕。首先,是住房被迫退还后,住到了夷陵护专提供的一间临时住所里。但更严重的,却是家庭收入的入不敷出。“永山带走了全部的积蓄,这是自由的代价。”关键问题是,依旧留在夷陵的顾慎夕到底该怎么办呢?如下一段看似平静异常的叙事话语道出了顾慎夕基本的生存境况:“永山读书的第二年,家里就陆陆续续地断粮了。慎夕一个人的工资,大半要寄到北京,有时从农村来的客人,还得她来招待。没排班晚自习的时候,她出去做家教。教高中生,也教小学生。到了月底,她和陆狸就一起把落在梳妆台里的硬币搜集起来,到菜场买一元一孖的挂面,对付到发工资的日子。”即便如此,陆永山却还是不断地添乱。他会说,“我英语没考过,要再读一年。”真的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再读一年,陆永山知道他的再读一年对顾慎夕意味着什么吗?但,陆永山就这么没心没肺地“再读一年”了。与顾慎夕他们一家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相对应的,是夷陵总体光景的大不如前。这一方面,最突出的症候,就是国有工厂的纷纷倒闭。倒来倒去,五一钢厂也被迫倒闭。这样一来,陆永山尽管已经研究生毕业,却仍然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怎么办呢?“永山还没有找到工作。慎夕决定供他读博士。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赌徒。”

因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至此已经被写透,所以,到这里,作者的笔锋便转向了对顾慎夕情感困境的书写。故事发生在顾慎夕和她的同事江寒之间。其实,他俩之间早在顾慎夕婚前,就有过发生故事的可能:“他隐约知道慎夕是爱慕过自己的,如果他有心料理她,当时就成了,而后分手,也没有什么故事可言。”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方才会明白,《岁寒》一开始为什么要从顾慎夕和江寒写起。原来,作者早已埋下了相应的伏笔。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间早有情愫相连,所以,在顾慎夕对丈夫和婚姻倍感失望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一次重庆之行时他俩的一拍即合。这样一来,也就有了一段不无仓皇的偷情生活:“橘子不是她买的。江寒在护专附近的茶庵村租了一小间房子。低矮的橘子树伸进后院,随手可摘,她都吃腻了,可着实比外头的甜些。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每一次都是仓促而混乱地结束,下一次则更加仓促混乱地开始。”单只是借助于一个“腻”字,再加上“仓促”与“混乱”两个词,作者便巧妙写出了他俩约会的急迫与频繁。我们注意到,对于自己和江寒之间的这段感情,顾慎夕有着极理性的审视和认识:“即便在他们最为契合的时候,她也没有考虑过他们长久在一起的可能性。如果丈夫是个可爱的人,她或许以为自己遇上了真爱。可她的丈夫是那么无趣,她从结婚起就知道自己一定会背叛丈夫,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而那个偷情的对象,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别人。她并不把这件事看得重要,甚至认为,只有边缘的爱,才能维系一个平庸的家庭。”实际的情况也的确如此,面对如此糟糕的丈夫,如此平庸的家庭,如此不堪的生存境况,若非还有与江寒偷情这样的一个出口存在,你很难想象在夷陵这个普通城市里,顾慎夕到底该怎样努力把自己其实已千疮百孔的生活勉力维持下去。但顾慎夕根本就没有料想到,到最后,对这段情事认了真的,竟然是那位看似潇洒的江寒:“他不会轻易放过她了。畏惧的同时又有些不可思议,他一点也没想遮掩他的愤怒。他只是想惩罚她。因为她和自己的丈夫做了爱?笑话。”更进一步的是,江寒还提出了逼迫她离婚的要求。针对江寒如此的一种咄咄逼人,顾慎夕对自己进行了相应的“精神分析”:“她不是固守道德的人,道德从本质上仍是利益的交换。女人用道德绑住男人,男人用道德换取性服务和长期帮佣。这就像炒股,你买了一个股票,亏损了很多年,几乎倾家荡产、身心俱疲,终于开始上涨。这时,即使另有一个看起来效益更好、回报更多的股票出现在面前,你还是会舍不得把原来的股票卖掉,因为在它身上投入了太多时间、精力,仍固执地希望从它手里把输掉的赢回来。”这里,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也就是作者借助顾慎夕之口所表达出的关于婚姻生活本质的那种石破天惊之论。“道德从本质上仍是利益的交换”,“女人用道德绑住男人,男人用道德换取性服务和长期帮佣”,从根本上说,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要有强烈的破坏和冒犯精神。这其中,对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的破坏和冒犯,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叶端这部《岁寒》的一个值得肯定处,正是某种破坏与冒犯精神的具备。既然早已看穿了婚姻的本质,那顾慎夕又怎么可能再一次“奋不顾身”地和江寒一起跳入婚姻的窠臼呢?!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循着如此一种事理逻辑,也才有了女主人公后来考取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这样一种人生选择的生成。“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多多少少会规避责任。”正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究其根本,顾慎夕是在以这样一种方式尽可能地使自己不再落入曾经的婚姻、情感,或者说是生存的窠臼之中。

到小说结尾的最后一节,依然对顾慎夕不依不饶的江寒,在年末的十二月底,专门从夷陵赶到武汉来看望顾慎夕。他们一块到东湖去:“低矮的铁链连接一个又一个的石柱,仿佛永远要手拉着手,望着山山水水存续下去。和船来船往的江水相比,湖水很平静。这种平静又带有欺骗性,仿佛许多故事如淤泥一般,都藏在这深不见底的梦里。最终哪里也到达不了。”思来想去,小说的标题“岁寒”的出处,或许在此。既是写实,也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论语》中有句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果说《论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松柏或者说某种人格精神的坚定,那么,到了叶端这里,当她征用“岁寒”作为小说标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反其意而用之了。借助于这一语词,她写出的实际上是一种婚姻或感情的不靠谱或者说不坚定。然而,与《岁寒》标题的富有深意相比较,更加值得注意的,恐怕是我们在文章开头处即已明确提出的“日常叙事的‘去高潮化书写”这一艺术特点。“一切都很熟悉。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墙内墙外。然而不管怎么说,又是18年过去了,不仅容貌大改,嗓音也变得尖利。”依照我的理解,這里的18年时间的起点,应该从顾慎夕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夷陵护专工作那时候,也即她被介绍和后来的丈夫陆永山认识的时候算起。如果我的理解无误,那就意味着《岁寒》这部中篇小说的故事时间前后加起来,也应该是18年。这就告诉我们,叶端用三万多字的篇幅所集中讲述的,其实是围绕身为女主人公的顾慎夕与她身边的两个男人之间长达18年之久的人生故事。但请注意,不知道你的阅读感觉怎么样,反正在我,最初的阅读感觉,竟然是似乎在阅读一部貌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是的,没错,就是“流水账”,这个在很多中学老师那里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流水账”。具体来说,所谓“流水账”,大约也就是没有高潮,没有跌宕起伏,一路波澜不惊且事无巨细地讲述的意思。如此一种书写方式,看似平铺直叙,好像只要依照日常生活的状貌如实写来即可,但事实上,只要是拥有写作经验的朋友,就都知道,如此一种“去高潮化”的书写方式,要想真正地做好,其实极有难度,需要写作者具备相当深厚的艺术功力才可。就此而言,年轻的写作者叶端的表现,的确称得上是相当难能可贵。其小说写作的未来可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一种分析结论。

我们注意到,到了小说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叙事话语:“然而就像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物一样,一旦被相机定格,就永远地活在照片里。他不明白活在照片里的在生活中曾经也是个活人,也不明白活在照片外的走进去也是个死字。过去之心不可得。”无论如何,这是只有那些穿透生活表象的写作者们,才可以讲出的话语。拥有了如此一种对人生、世界以及存在的通透理解,今后的叶端又何愁写不出优秀的小说作品来呢?!

猜你喜欢
丈夫
聪明的狗
傍晚
隔壁
安慰
安慰
备用
发自内心的称赞
游戏碰碰车
英俊丈夫
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