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20年:一路追问,一路奔突,一路成长

2021-03-03 03:24王恩惠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王恩惠

时值仲夏,一场大雨刚刚荡涤了我的小城。傍晚,微风拂面,清爽宜人,呷一口清茶,如夏日般浮躁的心便归于淡然与宁静。打开电脑,一篇讲述课改20周年教育故事的文章令我情不自禁,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清晰如昨的课改故事,回放着洒在课改路上的梦与情。

一、未启课改:没有追问的年代,自信、忙碌却也快乐

人生是个寻梦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我哼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曲调,怀揣梦想,满怀豪情地走出大学校门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学校的教师。那时还没有推行新课改,孩子读书的目的很明确——上中专、考大学,跳出“农门”进“龙门”。这不仅是孩子们一生的梦想,更是乡亲们厚重的期盼,也是学校、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个年代,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中专或大学,喜讯像插上翅膀一样,瞬间在三里五乡“爆棚”,比过年还要喜庆!为了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钻研教材、研究教参成了我最重要的基本功,我的心时时装着“分数、升学率”这座巍峨无比的“山”并极尽所能披荆斩棘,为学生辟出一条通往山顶的崎岖路,送我的学生攀上这座山。尽管学校离家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车程,但我周末很少回家帮父母耕耘劳作。课上不厌其烦地灌输,课下题海战术的磨炼,管理上“文武”手段兼施,班级的成绩始终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让这个小有名气的学校更加名声大噪。不敢说这是“亲其师,信其道”的缘故,因为我知道,这其中也不乏有“畏”的味道。就在入职的第一个学期,我竟获得了全县教学大赛一等奖,随后县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似春风一样迎面而来。小小的成功让我体验着初为人师的喜悦,享受着付出之后的回报,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自豪感。

在那个对教育没有深度追问的年代,教育对于我就像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成绩排名曲线的起伏左右着我的喜怒哀乐,因为要助力学生赢得未来,首先必须赢得当下。一张张试卷、一场场考试、一节节练习,围绕着一分一题和学生、同事一起摸爬滚打,虽忙碌、辛苦,但也充实、快乐。

二、初遇课改:在迷茫、追问中一路奔突,一路成长

就这样“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工作的方方面面渐渐风生水起,进入佳境,考试这块试金石也证明了我的价值,自觉脚跟站得稳如泰山。

正当我的教学处于挥放自如,教育之路走得轻松且潇洒之时,课改犹如狂风巨浪迎面扑向行驶在风平浪静中的一叶扁舟,大有不颠覆决不罢休的势头,令我不知所措,难以招架。各种理念的急剧交锋、不同思维的激烈碰撞、众多教法的潮起潮落让我目不暇接,晕头转向。曾自我感觉良好、被树为标杆的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改风暴,一度无语、流泪……我的出路在哪里?站在教育的岔道、歧路彷徨。一味地抱怨烦恼无济于事,不加思索地跟风盲从不是我的个性,做一名观海听涛的看客我不甘心。既然时代把我推向课改的风口浪尖,那就只能在这茫然无绪的当口,练就一套在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夹缝中奔突的本领。

读书——展开与专家名师心灵的对话,以此为突破口,寻求历史的借鉴、现实的导航。依然清晰地记得,打开沉寂在书橱多年的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决定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所运用的技巧,而在于他的心灵”映入眼帘,如一记重锤击中我心,让我错愕继而羞愧。“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日本学者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中振聋发聩的话语促我质疑和醒悟。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教育就是以智慧点燃智慧,仿佛屋中原本就有一堆微弱的星火,只是隐藏在柴薪之中,教师此时推开那扇门,让清风吹进,那火苗便活泼地跃动起来,屋内瞬间亮堂起来……反观自己,把学生当作棋盘上任人摆布的棋子,极力追求“茶壶里面起波涛”似的教学技能、艺术,这是何其的幼稚与浅薄!课改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促我重新审视自我并沉下心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改变。

后来,我机缘巧合地走上了教师培训的讲台,成为了一名老师的老师,愈发觉得自己对教育理解的短识与肤浅,也愈发激起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追问与探索。那是2016年的暑期,我带着困惑和期待参加河北师大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国培研修班学习,在专家、名师指导下系统地进行新课程理论学习之后,随着研修小组走进了石家庄市第28中学,开启了两周“影子研修”综合实践活动。每天目迎晨曦出发,背送晚霞归来,在师傅的指导引领下,观课时不再过分关注、习得师傅的一技一法,而是探寻教学方法背后所蕴藏的课程理念,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古代圣贤的哲思中获取启发和超越的力量——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上?如我上这节课哪些地方还可再优化?多轮观课议课后的追根溯源让我加深了对课标的理解,澄清了对课改理念一些模糊、偏颇的认识,进而有了准确而清晰的把握——教学不仅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了没有,更重要的是观察学生是如何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要为学生创造具有问题性、情境性的学习场域,促使真实而有深度的学习发生。纸上得来终觉浅,年届知命的我自告奋勇,索性上了一节“靶子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说课、研讨、修改、试讲……教学设计几易其稿,我怀着一丝忐忑走上了讲台,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对接、问题抛出与学生思维的契合、实验活动的趣味性、恰当的评价与引导……那高高举起的手、一张张亢奋的笑脸在告诉我,他们已深度地融入学习情境中了,心里顿觉一种从未有过的敞亮,原来没有功利浸染、毫无雕饰的课堂是如此地厚重而又不失魅力!培训归来后,将所思所悟提笔成文《“影子研修”,教育路上又一次出发》(《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3期),不仅为了记录那段跟师傅如影随形、丰富多彩的研修生活,也正如题目所言,那是课改路上修正方向、深思践行再出发的诺言。

渐渐地,我的课堂基调变了。课上,与学员、学生从“面对面”到“心对心”,眼里看到的首先是人而不再是知识、技术、技能,也不再把自己看成是钳制学员、学生的工具和力量,更不高高在上地打着教育的旗号去愚弄和欺骗,而是平等地和他们一起去辨识、建构和生成,共同探寻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课下,我像朋友一样关爱着他们,用心倾听他们尽情诉说每一段或哭或笑的小小的故事,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彼此眼神的对视都能荡起心灵共鸣的涟漪,分享着生命成长的愉悦和幸福。工作之余捧上一本书,凝思关于自己、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然后将思考、体悟与同事、学生一起分享。每每走进教室,听着孩子们“沙沙”地写字声,望着鸟儿在梧桐枝叶间雀跃翻飞,蝴蝶在花丛中嬉戏飞舞,不由扪心自问:我是在真真正正地教书育人吗?我的学生也如这鸟儿般的快乐吗?我能为教育、教师、学生做点什么,还能做点什么……想着想着,内心深处就涌动起一份执着、一份力量,还有一份厚重的责任。

不经课改风暴的洗礼,哪有教育生命的涅槃重生?节假日,原来的学生回来看我,一脸虔诚地说我书教得是多么多么地好,对他们是如何如何地好。面对学生的感恩,我真的是无言以对,满心的愧对,因为这蜕变实在是来得太迟,太迟。

三、追随课改:初心如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0年课改,波澜壮阔,虽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艰辛,但终得“云遮路转月回峰”的惊喜,这又何尝不是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在课改峥嵘岁月的风雨历练中,我不断与职业相遇——安顿“自由的灵魂”,不断与学生相遇——直面“童年的倒影”,不断与自我相遇——发现“未知的自己”,走上了常教常学、常教常思、常教常研、常教常写的专业自主轨道。笔耕不辍地将成功与失败、欣喜与沮丧、思考与感悟融进字里行间,凝练些许教育价值的营养,滋养着我、同行和学生。《你心里装着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等30多篇文章见诸《人民教育》《河北教育》等期刊,引领了一批批乡村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教育写作探寻到了教、研、学相互促进的专业成长路径;主持完成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阻碍性因素探析与对策》等多项省级以上课题,这些理性的思考沉淀成为了自己和乡村教师一起追求职业幸福生活的基点和台阶。

朴实的情怀、坚实的行动绘就的一路追寻、一路奔突、一路成长的课改画卷,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欣慰和感动。放眼未来,课改依然征途漫漫,乡村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变赋予了乡村教育更为艰巨繁重的使命,立德树人、跨学科教学、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迭代、专业成长如何拒绝“躺平”等等,这一个个教育课题需要通过课改进行解决。不论课改前路怎样的困难重重、布满荆棘,我愿拂去身上的尘埃,背起教育的行囊,怀着一颗平凡而高贵的心灵一如既往地与乡村教师一起拥抱课改、践行课改,推动课改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创造新时代更加美好、令人憧憬的乡村教育未来。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