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2021-03-07 15:07王一凡田立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

王一凡 田立

【摘要】语码转换是一种交际策略,体现了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文章运用于国栋的顺应理论析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二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三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探究其背后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山海情;语码转换;顺应性

《山海情》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建设闽宁镇的历史。电视剧《山海情》有两个配音版本,即原声版(方言版)和配音版(普通话版),这两个版本都存在典型的语码转换现象。

目前,学界已经对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大多是以文学作品或者评论为研究对象,对影视剧的研究不多。文章以语码转换的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电视剧《山海情》声版(方言版)和配音版(普通话版)两个版本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

Verschueren在《语用学的新解》一书中提出了“选择-顺应论”理论,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用商讨的方法选择一定的交际策略,而语码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

基于Vershc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他将语言顺应理论和语码转换研究结合起来。该模式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他认为交际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在进行顺应的这个动态过程中交际者要遵循各种语用规则,这样才能获得针对某个具体的语码转换的意义。当交际者成功地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完成了顺应之后就会出现具体的语码转换的语篇,这些语篇所体现出的变异性来源于交际者的语库,而且也是他们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

这种模式是从说话人的角度构建的。所以我们研究的是语码转换者的语言行为,即从《山海情》电视剧发行者的这一角度去分析他的言语行为。

二、《山海情》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

于国栋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現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

1、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这种使用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文章所研究的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是对普通话和西北方言的顺应,西北方言和普通话虽然都是汉语,但由于受到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种语码存在一定的差别的,主要表现在西北方言中有些词的指代内涵和情感色彩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的词。如:

在《山海情》(普通话版)中出现了一首方言的歌谣:“走里走里走远哩,越走呀越远了,眼泪的花儿漂满了,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走里走里走远哩,越走呀越远了,褡裢里锅盔就轻下了,心上的惆怅就重下……”

这首民谣唱出了西吉人民的心酸无奈却又坚毅顽强,但又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这首民谣在电视剧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水花用小小的身体拖着截肢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主动吊庄移民去金滩村,四百公里,夜里在风沙中搭帐篷过夜,足足走了七天七夜;第二次发生在小学里,一心想把时间花在教学上的白老师被晓燕的歌声打动,他认识到音乐是孩子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个地区的歌谣蕴含着这个地区人民所经历的故事和精神面貌,这是地域文化重要的体现,这是使用普通话不能传递出来的,所以在普通话版的《山海情》中仍然保留了这段方言歌谣,这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2、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作为对社会规约顺应而出现的语码转换指交际者由于对某个特定社会的文化、规约等的考虑而出现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行为和思想都要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所以当谈论到某个不符合社会规约的问题时,就必须选用其他恰当的方式,语码转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山海情》分为原声版和配音版两个版本,原声版采用西北方言,配音版采用普通话。电视剧发行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通过电视剧整体的语码转换这一交际策略,面向不同的观众,使电视剧的对白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即完成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从而提高收视率,达到推广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配音版的《山海情》相比,方言版的收视率更高,讨论度更高,也更受大众的追捧。在方言版中,闽宁镇的村民以及干部们说着不分前后鼻音的宁夏方言,而从福建对口来扶贫宁夏的专家和干部们则说着h/f不分、n/l不分、平翘部分的福建普通话,比如福建来的县长说着“治沙”,被警察理解为“自杀”,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产生了许多幽默效果。另外,方言版本令许多观众尤其宁夏本地观众的乡土情怀得到了非常满足的补偿。比如在对白上,方言词语的使用,如:“大”表示爸爸的意思;俗语的使用,如:“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形容当地风沙大,人们谋生艰难,一嘴沙子、一脸尘土、一口方言,使观众得到了极大的共情,这一点是《山海情》方言版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山海情》是以扶贫为主题的电视剧,闽宁镇是全国脱贫攻坚的典型,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称号,需要且有必要在全国推广。《山海情》的普通话版本正是满足了部分听不懂西北方言观众的需要,观众能听懂、能接受才是选择、欣赏的前提。《山海情》普通话版本中还保留了一些容易理解方言和民谣,这让普通话版本的电视剧也充满西北地域色彩。通过有选择的将方言变换为普通话这一交际策略,面向各地的观众,使影片对白在表达时符合非西北地区人们的语言习惯即完成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从而提高该剧的推广率。

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指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在交际者顺应心理因素的过程中,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如强调、表明态度、缩短心理距离、制造幽默等等。以《山海情》方言版为例,我们从该剧的人物对白来分析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1)拉近双方心理距离

例一:

白老师:不一样了,出息了。(普通话)

得福:有啥不一样,还不是让人瞧不起。(方言)

白老师:水花的事,你听说了?水花这女子也是可惜了(方言)

白老师是浙江人,与德福谈论吊庄移民的时候,一直使用的是普通话,还夸赞德福不一样了,有出息了,但当提到德福喜欢的女孩子被她父亲嫁给隔壁村拥有十口水窖的男人时,白老师为了安抚心情低落的德福,为了心灵上与德福距离更近而转用了方言。

例二:

陈县长:那(福建普通话),我走了(西北方言)。

得福:那我(西北方言),好好工作,等你回来(福建普通话)。

这是整部剧中让人印象很深刻的一个片段。陈金山县长在海吉县工作两年,挂职副县长,常驻闽宁镇,陈县长在扶贫宁夏的两年,一直穿梭在吊庄移民区,他帮助海吉女工到福建莆田打工挣钱,为了移民在家门口也能挣钱,“忽悠”凌教授教授移民种菇。陈县长离开之际,用西北方言和德福道别,德福也用从陈县长那儿学到的福建普通话道别,互相说对方的语言,所以的感谢和不舍都在语言中。

(2)表明身份

陈县长:怎么回事?(普通话)

德福:我弟弟德宝跑了。(方言)

陈县长:跑到哪里去?(普通话)

德福:我想着,应该是去新疆找我表弟。(方言)县长,我能不能请几天假,我得去找我表弟。(普通话)

陈县长:去哪里找啊?(普通话)

德福:那只能去新疆嘛。(方言)

在这一段对话中,德福与陈县长谈到自己弟弟时用方言,而在请假时选择了普通话,因为关于弟弟的事情是私事,而请假则属于公事,谈论私事是陈县长和德福是朋友关系,而谈论公事时,陈县长是德福的上级,通过语码转换表明了二人的关系和身份。

(3)讲述道理

白老师:我听明白了(方言)。告诉你啊,独木桥有独木桥的好,它危险,但是让人警觉,对吧?那高速路是平坦,但是人容易麻痹,就容易出事故,而且高速路速度快,一出事就是大事嘛(普通话)。你说我说的对不对(方言)。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德福处于迷茫阶段,在快速升官职和移民利益之间迷茫,于是像白老师求教独木桥和高速公路的利弊。白老师为德福解答疑惑,其他对白则选择方言,为了拉近双方心理距离,而讲述道理时则选择了普通话。

(4)不愿公开的话语

柯总:国家对其拥有宪法和法律……(普通话)

柯总:这边没什么事,你给书记打个电话。(福建話)

麦苗:好的。(福建话)

柯总:和行使权以及其他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普通话)

柯总和村民们沟通选择普通话,和麦苗交流时选择福建话,交流完又继续用普通话与村民沟通,与麦苗对话时出现语码转换是为了不被村民们听懂。

(5)顺应时尚潮流

孩子:你为啥只带我福建老家,就是不带我回福建老家?

得花:听见了没,为什么我不跟你们打招呼,因为我要告诉你们了,他们也就走不成了,你们忙你们的吧,See you tomorrow.

德花成为了博士,“See you tomorrow.”是全剧中唯一出现的英文,此时的闽宁镇已经发展起来了,宁夏因葡萄酒、枸杞等特产走向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当初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从只会说方言到如今的英文,这一句英文是得花个人跟上社会发展的体现,更是整个闽宁镇,整个宁夏跟上发展潮流的表现。

综上,文章从影片发行者的角度,从整体上将两个配音版本的《山海情》看成是一次语码转码,这主要是对社会规约的一种顺应,一方面可以迎合不同观众的语言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广播电视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一种顺应。文章探究了方言版和普通话版《山海情》中典型的语码转换,普通话版的《山海情》中保留了一些特色的方言词语和歌谣,因为这些方言词语和歌谣有独特的文化地域内涵,普通话无法将这种内涵表达出来,实际上这是对语言现实的一种顺应。方言版《山海情》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有西北方言与闽方言、西北方言与普通话、西北方言与英语这三类转换,这种语码转换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可以到达拉近双方心理距离、表明身份、讲述道理、加密对话、顺应时尚潮流等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于国栋.语言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01).

[2]付冬薇.影片《七十二家租客》中语码转换的动因及语用功能[J].电影评介.

[3]杨思源.从语言学角度审视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语言应用研究,2012(08).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语言现象研究”(项目编号:YCX21030)。

2313501186357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
高校内语码转换与大学生民族身份建构相关性研究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语码转换功能分析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一)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
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及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