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与演奏分析

2021-03-07 12:38张野李策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演奏贝多芬

张野 李策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艺术;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3

《悲怆》创作于1798至1799年间。谱子开始处标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标题中的“悲怆”。《悲怆》这首钢琴奏鸣曲隐藏着贝多芬在面对不公命运与生命磨难之时流露出的痛苦、悲伤等情绪,但音乐本体更多地体现出贝多芬的英雄人格与崇高的理想境界,其面对命运并没有选择隐忍,而是对命运发起挑战,对残酷的现实发起抗争,实现了对生命的升华,对理想执着且坚定的追求。《悲怆》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创作技巧与深厚的情感,加之其演奏较为简单,才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时刻鼓舞与激励着人们。

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魅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堪称音乐典范,其为日记式生活状态的映射。创作时,贝多芬已经受到耳聋的困扰与侵蚀,其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自己会向命运发起挑战。而《悲怆》的诞生昭示着贝多芬已经脱离了肉体与尘世的痛苦,找到了精神解脱的方法,在音乐本体中,作者也以一种英雄性的人格表达自己对命运、残酷现实的挑战与抗争。

1.1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國作曲家、音乐家,素有“乐圣”之称,是近代音乐史中大师级的音乐家,其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大多带有自传的色彩,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部由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798至1799年间,欧洲社会的巨变以及自身遭遇的坎坷,使得贝多芬一度陷入悲怆的心境中。但从《悲怆》的音乐本体中可以发现,虽然贝多芬以音乐讲述了自身经历的辛酸、命运的不公,但总体情感是积极向上且乐观豁达的,带有浓郁的英雄气概,正如贝多芬所说,是对命运的反抗以及对现实的斗争。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堪称音乐典范[1]。

1.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曲式结构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曲式结构十分完整且严谨。继承海顿、莫扎特二者的奏鸣曲式,高度重视乐曲的展开部。贝多芬奏鸣曲带有沉郁与暗淡的色彩,在完整且严谨的曲式结构内弥漫着一种悲壮、悲怆的情愫。乐曲第一乐章为宏伟的奏鸣曲式,延续了古典音乐结构,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引子部分与尾声,开始为相当长的一段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随后转为快板,体现出贝多芬遭遇残酷现实但刚毅不屈的气质。第二、第三乐章为带有戏剧特点的回旋曲式。第二乐章为如歌的行板,是优雅的乐章,在经历与命运紧张且激烈的斗争后求得心灵的慰藉。第三乐章带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在传承古典音乐的同时主题发生了细微变化,体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个性。

1.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情感特点

钢琴奏鸣曲《悲怆》篇幅并不长,其以短短的三个乐章展现出与命运抗争,到得到心灵慰藉,再到精神胜利的全过程。整部作品的曲式结构虽然有着浓郁的悲怆韵味,但音乐的本体则体现出一种与“悲怆”截然不同的情感。贝多芬以戏剧性的创作赋予乐曲如诗般的审美特征、跌宕起伏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浪漫主义的情节,使整部作品哀而不伤,在书写悲怆人生境遇与悲伤心境的同时,展现出了贝多芬惊人的毅力、豁达的心性、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悲喜交织的情感。乐曲中伴随旋律流淌的是一种超脱尘世苦痛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对理想及希望的不倦追寻[2]。

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内较为缓慢的前奏为整部乐曲蒙上了悲壮的色彩,紧随其后的奏鸣曲式乐章在悲伤、愤怒、无奈的情绪内与前奏融为一体;第二乐章为回旋曲式,带有崇高、纯净与抒情的色彩;第三乐章内主题出现了四次,加之明亮的结尾,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情感。不同乐章结构情感基调不同,演奏时需精准把握并具体分析。

2.1 第一乐章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为宏伟的奏鸣曲式,起始部分为较长的、充满悲壮情绪色彩的极缓板,随后转变为辉煌的快板,情绪依然悲壮,但流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日耳曼音乐风情,兼具悲剧气氛与雄辩的语调,充满了英雄性的人格而绝非扭捏作态之姿,表达出了作者身处绝境但依然刚毅不屈的气度,令人为之振奋、热血翻腾。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与尾声。

第一,引子部分的演奏技巧。引子部分为第1至第10小节,在开始部分便以深沉、阴暗的色彩拉开序幕,在演奏时需要保持起奏声音集中、结实,从而体现出命运的不公与现实的残酷。接下来的旋律缓慢且沉重,尽量以切分踏板演奏四分音符。第5、6小节的最高音可以突出弹奏,注重ff与p的交替出现及对比,在音量上要持续推进,渐渐增加。同时,在演奏时一定要把握好速度,虽然情感持续增强,但速度不宜加快,而是要保持音乐的庄严、肃穆。尤其是在演奏第9小节时,休止符要演奏得准确适宜,在力度控制上要具备分寸感。在演奏第10小节时,要做好最后两个音的延长处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两个音的延长并不是等待的象征,而是对情感迸发的准备[3]。

第二,呈示部演奏技巧。呈示部为第11小节至第134小节,共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第11小节开始,旋律变得高亢激昂,低声部宛如战争前敲响的行军鼓,在持续震音的伴奏下体现出势不可当、冲破黑暗、抗击命运的决心与毅力。上行的双音旋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的节奏以及分解八度主音的出现,都体现出了贝多芬与不公命运抗争到底的毅力与追求。在演奏时需要以手腕带动手指轻轻摇动弹出声音,使用的指法应当正确适宜,否则难以满足乐曲速度加快的需求。在演奏时需要把握好强弱关系,震音演奏应当均匀连贯。

经过第49至50小节过渡后,乐曲进入降E小调的第二主题,旋律优美灵动、力度较弱,活泼抒情的音乐一唱一和,与引子部分的沉重、第一主题的高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示与不公命运、残酷现实的斗争愈发激烈,内心越来越强大,信念也逐渐坚定。在演奏时,低音要连贯并富有生气,右手弹奏要准确且要突出力度的变化。同时,在演奏89小节时,应当充分保持二分音符的长度,以手指急速跑动体现出一种紧迫的感觉。在演奏第121小节后出现的第一主题节奏型时,应当将每一个和弦都弹得坚定,中间不可松懈,并且要将134小节无限延长,以此为后续的弹奏做好铺垫。

第三,展开部演奏技巧。展开部为第135小节至196小节,与引子部分的音型具有相通性,在速度与性质上与引子的起始部分相同,但篇幅缩小,只余下四个小节。同时在情感色彩上,发展部的进行在G小调上出现,因此相对于引子部分而言,不那么阴沉、暗淡。演奏时,对138小节的弱音记号要做到位,稍加平缓后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演奏,昭示着斗争与反抗愈加激烈。自第139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快板,旋律变得激昂,演奏时要由轻音迅速膨胀至强音,体现出力度的强弱交替。从第151小节开始,右手持续演奏18小节震音,左手四分音符的演奏要均匀连贯。到第161小节,要保持演奏的力度,将乐曲推向高潮,至第165小节,力度要骤然减弱,形成鲜明的对比。第183小节开始,要平滑、灵活地演奏过渡句,不宜出现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而是要自然而然地过渡至再现部。

第四,再现部演奏技巧。再现部为第197小节至296小节,与呈示部主题基本相似,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演奏时要注意凸显出来,以体现出情感的变化。

第五,尾声演奏技巧。乐曲的尾声重复出现了三次引子部分的主导动机,每一次出现都省略强音音型。在演奏时需要注意休止符,做好停顿以及呼吸。结尾部分为6个小节的第一主题与6个小节的和弦,在演奏时要保持短促且强烈,铿锵有力、干净利落,以此体现作品的深厚内涵。

2.2 第二乐章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二乐章为如歌似的慢板,崇高、纯净且抒情的无词歌。第二乐章的主题为人们十分熟悉的一段旋律,表达出了贝多芬对生命、人类不添加任何杂质的爱。

第二乐章共有70小节,似乎是命运抗争与现实斗争中的间歇,旋律优美灵动,体现出忧郁但质朴的情感,带有一种祈祷的气息。开始的16个小节如弦乐四重奏,以十六分音符为伴奏型,平稳、均匀中高低音交相辉映,如抒情的无词歌,在演奏时需要遵循谱面规则,速度与力度不宜发生改变,无须多余且夸张的演奏技巧,而是要注意保持音乐的庄严、肃穆以及沉稳与纯洁。在演奏时需要采用连奏技法,注重体会5至7小节中和声的变化,在处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时要保持速度均匀,加深乐曲的情感,跳音要连贯自如。相对于呈示部而言,第二乐章开始部分要演奏得更加虔诚、温暖[4]。

第17小节开始出现f小调的第一插部,有着优雅的田园音调,带有询问的语气。至第20小节,语气进一步增强,在演奏时切忌回音过快,而要采用旋律化的演奏技法,注意装饰音的应用,并加深这一情感,自然地进入降E大调。随后,乐曲的旋律平缓但不平静,要找准半音阶下行的音调,在看似平和的旋律内演奏出辛酸且悲惨的经历。第29小节是对第一主题的再现,演奏时要表现出作曲家对自身的安慰与宽抚,右手奏出跳动旋律,与左手的上下级相互呼应,如自问自答般引人深思。到第48小节,乐曲出现与呈示部相似的主题旋律, 但情感更有温度,仿佛获得慰藉一般充满新的力量,在演奏时要体现感慨的性质,尤其是在四连音演奏时要保持好速度与力度,切忌太赶或急切,借助手臂的自然重量以带动手腕及手指,以轻巧且优雅的演奏使发音更为深沉,在安静的降A和弦中结束第二乐章。

2.3 第三乐章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快板。该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旋律优美灵动,其中有着不稳定的游移情绪,昭示着此时创作者正处于一种徘徊的心态中。起始部分洋溢着青春的明亮色彩,大调的幅部主题明朗中带有丝丝不稳定,插部则表达了坚强的意志,再加上明亮辉煌的结尾,体现出了贝多芬的自信与潇洒。

第三乐章共计210个小节,开始为弱起小节,延续了第一乐章副主题的音乐动机,情感以悲伤为主。在演奏第1小节时,左手伴奏要均匀、明亮且澄澈,在演奏主题旋律时要将力度控制在p。右手演奏乐句时,要奏出连续不断、顺畅自然的旋律线条,演奏装饰音时也要均匀、清晰。演奏第3小节时,要正确处理三个三度音,保证其清晰、清澈且輕盈、灵动,还需要突出第4小节的高音。第5、6小节的演奏要把握好装饰音及基本的节奏型,第8小节的演奏要体现出完全终止,适度拓宽主题的陈述,并且要保持演奏的音响明亮透彻。演奏12小节时要注意切分音,14小节的演奏要注意强调切分音的do,且在演奏16、17小节时要干净利落地结束第三乐章的第一段[5]。

第25小节开始出现第二主题,演奏时要注意31小节的渐强是自然的、渐进的,演奏时必须连贯且富有颗粒感。第44至61小节为连接部,演奏时要突出左手的降A以及p的突然进入,以此体现由安静到积极的转变,反映出一种英雄性的抗争精神。第79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三主题,左手演奏要鲜明有力,右手保持断音,汹涌澎湃地将乐曲推向高潮。在第121小节,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以左手奏出后半乐句,连接不和谐的旋律,随后轻轻抬起,与第四次出现的主题相互衔接,最后以坚定有力、简短凝练的结束音体现作曲家的豪情满怀、自信洒脱、顽强不屈与百折不挠。

3 结语

《悲怆》是贝多芬于1798至1799年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此时贝多芬深受耳聋的困扰,加之欧洲社会的巨变,其一度陷入一种悲怆的心境。全曲分为三个乐章,有着与“悲怆”截然不同的情感。演奏该钢琴奏鸣曲前,需要做好作品分析,把握好不同乐章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点,演奏时注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做好音乐的细微处理,选择适宜的演奏方法,并且需要将作品的内涵、深刻且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韦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悲怆特色及演艺风格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22):23-24.

[2] 蒋艳.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J].戏剧之家,2018(35):42-43.

[3] 高甜甜.浅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及其演奏[J].中国文艺家,2017(10):44.

[4] 刘畅.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及其演奏研究[J].明日风尚,2017(17):267,345.

[5] 任阳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艺术与演奏手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19):175.

作者简介:张野(1996—),女,黑龙江伊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的钢琴演奏艺术。

李策(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演奏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