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粤东五华提线木偶的造型与演出形态
——以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为例

2021-03-07 15:17张剑文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五华县提线木偶身躯

林 玮 张剑文

提线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梅州、河源等客家地区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梅州市的五华县,被誉为“木偶之乡”。20世纪30年代,五华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盛极一时,有二十多个木偶剧团,木偶艺人高达数百人,五华木偶戏活跃在广大的城镇和乡村之间,为“文化之乡”梅州增添了不少活力,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五华提线木偶戏作为客家提线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木偶造型,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本文以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为例,对粤东地区提线木偶的造型特征、演出形态试作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五华提线木偶戏。

一、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概况

五华提线木偶戏,在20世纪30年代由福建传入[1],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与福建传统的提线木偶戏有着密切关系,因人工提线操纵木偶,被称为“傀儡戏”、“悬丝戏”。2006年5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戏是五华地区艺术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原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于1951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镇文化街。早在民国时期,五华县木偶剧团就经常在东南亚地区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在梅州地区甚至广东各地都很活跃,还曾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的演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鼎盛一时的五华提线木偶戏慢慢失去了原有活力,木偶剧团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剧团仅剩大约二十人经营,多数为老艺人。现今,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在所长李新贤的带领下,不断走入民间、校园演出,收获了一致好评,也吸引了不少人才的加入,在文化传播和政府的推动下,剧团开始恢复原有的生机与活力。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不仅代表了梅州地区的文化精髓,也是我们学习木偶戏开发经营的新模式,值得关注和学习。

二、五华提线木偶的造型

五华提线木偶的总体高度一般在67-78厘米之间,其造型特色结合了民间雕刻工艺和绘画技巧。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的木偶制作难度比较高,且过程复杂,艺人们为了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化,会对木偶进行细致地雕刻。

首先,木偶头像精雕细琢。在整个木偶制作的过程中,木偶头的设计最能体现雕刻工艺与绘画技巧的融合,木偶头像也是最难制作的一部分。

根据剧团制作木偶的艺人介绍,制作木偶头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先,木偶头像要选不易被虫蛀,且树纹较细的樟木,在制作过程中所选木料要比木偶头像大些,方便预留雕刻的空间,用标准尺度量木偶的眉、眼、鼻、口、耳的准确位置,之后进入烦琐而又有序的细琢过程。这是对艺人们的挑战,考验其耐心和功底。传统的木偶头像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等,不同的木偶的神态代表着不同人物形象特点,在设计人物相貌时,要抓住骨骼和肌肉组织的构造曲线来设计人物相貌的细节。在木偶经过精雕细刻后,就开始打磨,用砂纸将木偶打磨出光泽,磨出光滑的脸蛋后再进行最后的粉彩过程,给不同的人物形象粉上不同的颜色,还可以加上头发或是头饰,这样一个惟妙惟肖的木偶头像便可完成。

其次,木偶身躯逼真形象。在20世纪的50年代,五华地区制作木偶身躯的主要材料是竹子,这跟当地的民俗生活有关,许多家里用的东西都是竹子编制而成。80年代以来,剧团收入得到改善,发现铁丝具有灵活伸展变化的特点,对于身躯的制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开始使用铁丝编制木偶身躯。据剧团艺人介绍,制作身躯也有很多讲究,要先根据身躯的尺度要求,确定线材的长度;然后用砂纸来包裹线材,再糊上香糊烘干,以便固定线材的位置,还能起到保护线材不易生锈的作用;之后按照不同的身躯要求,进行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分节制作;接着各节身躯制作完成后,用布料将各节身躯紧密缝制,根据剧中人物形象的要求以及剧情需要,有针对性地用带子将它们前后左右连接起来,例如:老人则用驼背的身躯,青年则用凸胸的身躯;最后用个性化的服饰将它们包装起来,这样便制作成了逼真的木偶身躯。

此外,木偶四肢精密灵活。提线木偶戏,因为操纵者在幕内提着木偶,自身很难随便移动[2],因此对木偶的造型要求甚高。木偶手通过关节分节制作,可分为上肢、下肢和手腕,材料更是需要上等的樟木,可见五华提线木偶对于造型的要求甚高。上肢、下肢在进行制作和安装时,根据人物的形象要求也要做出灵活的调整,调整手臂的大小使得每个人物的身体协调,安装不同的位置能使人物的形象产生变化;手腕则需要精密地加工,手指、手掌做成活动关节,便于拿道具。

木偶脚则是由上肢、下肢、脚掌三部分组成,上、下肢根据木偶身高来决定其长度,高的木偶下、上肢的长度较长,而矮的木偶上、下肢的长度较短,脚掌则根据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雕刻成形式不一的鞋,例如:上等贵族雕成靴、皮鞋,有活力的青年雕成球鞋,普通百姓雕成布鞋,特定角色雕成花旦鞋;然后是上、下肢也像手一样均制成可活动的关节,之后用麻绳将各部位连接,最后无论是男女木偶,都穿上各具特色的服装,这样精致的木偶就造出来了。

五华提线木偶在雕刻上具有着典型的工艺价值,每个木偶形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蕴意。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是通过人偶结合的形式展开,完全靠人工提线操纵,因此,精巧灵活的木偶造型是艺人熟练操纵木偶的前提基础。艺人们根据表演的剧情需要,运用相关的理线技巧,不断地重复磨炼,反复调整动作,以达到每个动作都细致、逼真,从而给观众展现出变幻莫测而又惟妙惟肖的演出效果。例如,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在走进乡村,开展“戏曲进农村”的活动时,提线木偶能够表演茶艺、书法等技艺。

三、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形态

五华提线木偶戏由艺人操纵木偶线,通过人偶结合的形式进行表演,这需要高超、熟练的手法技巧。其中操弄木偶悬丝最重要的技巧是理线。在历经漫长岁月的创造和传承中,五华县提线木偶剧团也逐渐形成了整套传统独特的“基本线规”。艺人们利用理线的技巧,操控木偶,通过将丝线从手指捡到手心上,然后根据不同的动作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让木偶表现出变化多端而又形象逼真的形态,这种操作技巧也叫作“捡线”。除“捡线”外,传统理线技巧还有很多,如梳线、勾线、夹线、松线、压线等等[3]。这些传统的操作技巧是五华提线木偶艺人所需要学会的技巧,从中可见其复杂程度,对艺人的技艺要求是很高的。除了要学会基本的理线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这些技巧进行灵活应变以及相互贯通,艺人们需要根据剧目剧情的需要,将所有理线技巧综合运用起来,然后不断地重复磨练,反复调整动作,以到达每个动作都细致、逼真,从而给观众展现出变幻莫测而又惟妙惟肖的演出效果。在五华提线木偶戏中对于“基本线规”有特定的要求,主要包括运用的“规范”和“连续”两个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依据的。但不管是规范还是连续,它们离不开特定的表演形式。若是能灵活地掌握基本线规,就能准确地表现提线木偶的每个动作形态,对于木偶的把控也会得心应手。五华提线木偶戏特别注重于连续性和规范性结合的操作技巧,使得整个木偶表演富有神韵。

在演出过程中,五华提线木偶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音乐唱腔调——傀儡调。以五华提线木偶剧团演出的《化子进城》为例,传统的“傀儡调”说白念唱以客家方言为主,傀儡调保存着“古河洛语”语词、语汇、古读音,有时还夹杂“官话”(土腔普通话),使得五华提线木偶戏中的“傀儡调”结合了南北方的音乐曲调,更具备音调平直、浑厚而又铿锵有力的特点。同时,五华地区盛行的客家山歌也成为了木偶戏音乐形态的一部分,例如,喝茶和听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的一部分。五华县木偶剧团张会梅艺人配合客家山歌演出的《木偶茶艺》,将客家人的生活状态充分展现出来。五华提线木偶剧团中的演出背景音乐跟传统“傀儡调”类似。在表演过程中,有时还会配以汉剧音乐。例如,五华县木偶剧团在“戏曲进农村”的活动中展演的《金鳞记》,就由五华县木偶剧团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共同合作演出,以汉剧音乐作为音乐腔调,五华提线木偶戏作为主演,收获了不少观众的赞扬。

此外,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还承袭了传统木偶戏的舞台形态。据所长李新贤介绍,早期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提线木偶的舞台一般都是露天的,仅有一张帷幕和剧目演出的横幅,而操纵者在帷幕上方或者后面,一般被观众看见,旁边有一个专门为木偶上下场的门,演员拿着线站在帷幕后面操控木偶,观众可以在前面或者两旁观看,比如剧团演出的《化子进城》中的舞台帷幕是由虚拟的城墙构成,但确实十分逼真,另外一个画面是宋江为救卢俊义、混进城的过程中,有一扇门和一张凳子,使得剧目情节真实灵动,具有鲜活性。木偶本是一种承载了许多方面的艺术技巧,包括美术、音乐、表演以及工艺等方面,所以它有其他戏剧没办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这也让艺人们对木偶戏有更好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将舞台场景融入到人的意识中,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场景虚拟化,将情感现实化,更好地传达人们的情感。另一方面,五华提线木偶的高度一般在67-78厘米之间,所有的道具不可以出现缠线造型,在造型跟材料上面也要考究,材料要轻便,提线木偶需要配合道具形成协调性,这时候的舞台美术也能起到一定烘托作用。

在五华地区,木偶的书法表演是一大亮点,表演仅仅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一张桌子、一个木偶、一个艺人提线操作。古时代被称为“卖义”的木偶书法表演,现在会经常出现在公园、广场、体育馆等露天场所,剧团以才艺表演赢得百姓的欢喜并起到宣传的作用。这样的舞台呈现形式也是五花县木偶剧团与其他戏剧表演的不同之处,虽然陈设简单、工具简陋,但是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五华提线木偶造型上的精巧灵活与艺人的深厚功底,由此收获到民众的喜爱与赞赏。因此,露天演出是五华提线木偶戏的重要舞台形式之一。

五华提线木偶戏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超过六百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形式,具有自身独特的木偶造型和演出形态。在众多的木偶剧团中,五华县木偶剧团有一定的代表性[4]。五华提线木偶戏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同时还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作为九种稀有剧种之一的五华提线木偶戏,在历史的进程中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五华县政府也经常安排剧团参与演出,不断地弘扬木偶文化,积极把梅州五华打造为“木偶之乡”。要保持木偶戏的长盛不衰,既要保持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创新[5]。近年来,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也对提线木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传承和改革,使其愈加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当地的老百姓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当今的五华提线木偶剧中,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剧目,比如《化子进城》《金鳞记》《双包审案》等,这些剧目都是通过历史故事的演绎向当地群众传递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换言之,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受教育途径。同时,不少木偶戏演绎的故事也是百姓生活的镜子、情感的归宿,它们对社会美好现象给予歌颂与传播,对社会丑恶现象加以讽刺与批判,传达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反映了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民间信仰等等。五华提线木偶戏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征与价值,体现在它本身制作难度高,将木偶造型生动形象化;形象逼真的木偶表演以及舞台形态的完美结合,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们视觉美感的冲击;五华提线木偶戏也充分体现了技艺独特的艺术美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艺术价值,在情感和教育方面影响着当地的人们,成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五华县提线木偶身躯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引航
——五华县特殊教育学校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粉笔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
人间的事
五华县开展补贴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暨安全宣传活动
岸上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