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上党郡的建置与变迁考析

2021-03-07 15:38张宏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上党晋城市长治市

张宏蕊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山西太原 030000)

1 上党郡的由来

“上党”之名最早见于《国语·越语上》:“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但关于当时上党的区划,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潞安府志》也有“潞以水名,其称上党,谓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的记载。所以,上党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程恩泽的《国策地名考》载“上党记,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

上党郡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前首次设立。据程恩泽《国策地名考》载:“高注:上党属韩,上党乃韩之别都,远韩近赵,后卒降赵。”《战国策》载“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 唐代张守节曰:“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韩总有之。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三国之上党,赵最大,韩次之,魏最小也。”可见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在上党地区占有部分土地。《地理通释》曰:“所谓两上党者,盖在韩魏之间是也”。不同文献中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韩有上党与赵相邻,离韩远而离赵近,故言两,即指韩的上党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韩魏各有一上党,魏准备用上党换韩德南阳、郑地、三川,韩本来有一个上党,又得了魏的一个上党,所以是两上党。总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应该分别在自己所控制的上党地区均设置有上党郡。

2 行政建置沿革

2.1 秦汉时期上党郡的建置沿革

整个秦汉时期上党郡幅员变化不大,先后治于壶关、长子、壶关。大多数时间里,上党郡在地方郡——县二级制下是作为地方一级政区存在的;汉武帝时期,设立十三州作为监察区之后,地方政区开始由二级制向三级制转化,上党郡的管理幅度开始缩小;直到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完成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变,上党郡也就成为地方的二级政区。

《史记》载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龁攻上党郡,初置太原郡。”即在这年,庄襄王去世,十三岁的嬴政代立为秦王,当时秦国向北攻取了上郡以东地区,包括河东、太原、上党郡,占领了整个上党郡。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治壶关城。《大清一统志》载壶关故城:“有二,一在长治县东南,汉置高后封孝恵子武为壶关侯。后汉末为上党郡治,晋末废。《元和志》潞州城,汉壶关县是也。”《太平寰宇记》载壶关县“古黎国之地。汉为县,属上党也。山形似壶,古于此置关,故名壶关,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明一统志》壶关县“在府城东二十五里,本黎国地,春秋时属晋,秦为上党郡地,汉始置壶关县,汉末尝移上党郡治。”因此,“壶关”一词源于其山形。作为秦上党郡治所的壶关城当指汉时设县的壶关故城即今山西长治市北。

西汉沿袭秦制,仍置上党郡,汉王三年(前204年),西魏魏王豹反叛归降楚王。汉王派郦生说服魏王,但是魏王不听。之后汉王派遣将军韩信攻打魏王属地,结果取得全胜并虏获了魏王,稳定了魏地的统治,同时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魏书·地形志上》载,上党郡“前汉治长子城”,其余诸志皆无明确移治时间,故将刘邦稳定魏地设置河东、太原、上党三郡的汉王三年,作为上党郡移治长子的时间。《大清一统志》载长子县,“在府西少南五十里。”“周初史辛甲所封地,春秋晋长子邑。汉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即在今长子县城西。

西汉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作为监察区,因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的,所以通称十三州。上党郡,属并州,辖十四个县: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沁县)、沾(昔阳)、涅氏(武乡)、襄垣、泫氏(高平、陵川)、高都(晋城)、潞(潞城、黎城)、陭氏(长子、屯留西和安泽东)、阳阿(泽州大阳)、谷远(沁源)。王莽篡汉后,上党郡因旧名,仍辖原来的十四县,其中襄垣县更名为上党亭,新天凤元年(14年),谷远更名为谷近。据《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所载,更始元年九月,王莽败亡,当时天下应当全复汉旧名。因此确定襄垣县和谷远县恢复年代为刘玄更始元年(23年)。余吾县在东汉时省入屯留县,所以后汉书十三个县。东汉中平六年(189年),上党郡移治壶关。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改属冀州。据《晋书》记载汉武帝置十三州时,统上党、太原、云中、上郡、雁门、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别置朔方刺史。汉灵帝末年,羌胡侵扰中原,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五个郡的人口都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就将并州撤除并入冀州,因此原并州所辖的上党郡也随之改属冀州。

秦汉时期上党郡的辖境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为界,公元前247—前204年间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长治市的全部,以及晋中市左权、榆社、和顺三县。东界即今山西省与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河南省交界线上的碗城村。西界北段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南段即今长治市长子县与临汾市安泽县交界线上的杜村。北界即今晋中市昔阳县南界的南冶头村。公元前203—214年,上党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除沁水县的全部、长治市的全部、临汾市的安泽县,以及晋中市左权、榆社、和顺、昔阳四县。上党郡的东界即今山西省与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河南省交界线上的碗城村。西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西北界即今长治市武乡县西北与晋中市祁县交界线上的南关村。北界即今晋中市昔阳县与阳泉市平定县交界线上的土岭头。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的建置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多次析置他郡,其辖区明显缩小,辖县数减少,幅员曾一度缩小至上党郡存续的一千余年当中的最低点。其治所多次变迁,曾先后在潞县、安民城、壶关、襄垣等地设治所。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在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下是作为地方二级政区存在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分上党郡北部置乐平郡,统五县:沾、上艾、寿阳、轑阳(今左权县城北)、乐平(今山西昔阳县西南)。上党郡的辖区缩小。魏黄初元年(220年),又重置并州,陉岭以北的地方都不再属于并州。当时(215—264年)上党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晋城市(除沁水县)全部、长治市全部、临汾市安泽县,以及晋中市左权、榆社二县。上党郡的东界即今山西省与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河南省交界线上的碗城村。西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西北界即今长治市武乡县西北与晋中市祁县交界线上的南关村。北界即今晋中市榆社县北界的双峰村。

《明一统志》曰“秦置上党郡,治长子。晋徙治潞县。”潞县在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即今潞城市古城村,东至黎城县七十里,是春秋时的潞子婴儿国,后为晋国所灭,汉时置为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成为上党郡的治所,徙治年代已无考,故确定为西晋之初的泰始元年(265年)。后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改称刈陵县。《晋书》载“上党郡,秦置。统十县: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高都、铜鞮、湼、襄垣、武乡。”废东汉时的陭氏、阳阿、谷远三县置武乡县,治今榆社县北社城镇。当时(265—353年)上党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除沁源县)全部,晋中市榆社县,晋城市市区、泽州县、陵川县、高平市。上党郡的东界北段即今长治市黎城县东界的槐树沟村,南段即今山西省与河南省省界之梯脑村。南界即今晋城市泽州县与河南省交界线上的碗城村。西界北段即今长治市沁源县与沁县交界线上的白狐窑镇,南段即今长治市长子县与临汾市安泽县交界线上的杜村。北界即今晋中市榆社县北界的双峰村。

东晋永和十年,慕容俊移上党郡治安民城。安民城,也作安仁城,在今襄垣县东北十里的堡底村。晋永嘉三年(309年),刘渊寇陷上党,并州刺史刘琨派遣张倚作上党太守,据守襄垣,因筑此以安上党之民而得名。史志未载上党郡迁治安民城的确切时间,但据《晋书》载:升平元年,“慕容儁遂据临漳,尽有幽、并、青、冀之地。”穆帝永和十年,“其年十二月,慕容儁遂据临漳,尽有幽、并、青、冀之地。”可推测,迁治时间当在晋穆帝永和十年或前燕升平元年,即354年。《读史方舆纪要》魏收《志》:燕慕容隽以上党郡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壶关城,即今长治市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晋纪》永和十一年(乙卯、三五五)十二月,第十九节,“上党人冯鸯逐燕太守段刚,据安民城,自称太守,遣使来降。”由以上《读史方舆纪要》和《资治通鉴》的内容可推测,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上党人冯鸯逐燕太守段刚,据安民城时,上党郡从安民城移治壶关。当时(354—367年)上党郡的辖境与东晋永和十年 (即前燕升平元年)(354年),慕容儁移上党郡治安民城相比,省去了今武乡一县。

西燕中兴三年 (东晋太元十三年)(368年),分上党郡置建兴郡,辖区缩小。当时(368—395年)上党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除武乡县)全部。上党郡的东界北段即今长治市黎城县东界的槐树沟村,南段即今山西省与河南省省界之梯脑村。南界即今长治市长治县与晋城市高平市交界线上的换马村。西界北段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南段即今长治市长子县与临汾市安泽县交界线上的杜村。北界即今长治市武乡县与襄垣县交界线上的南高岭村。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上党郡治复迁于安民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建兴郡省,十一年(450年)再移治于壶关城,即今襄垣县北堡底村,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乐阳五县。《魏书》所谓“真君中复治壶关。”指移治于壶关故城,太和十三年方恢复壶关县,此时,郡县应同城而治。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襄垣郡,分乡郡之襄垣为郡治,襄垣故城在甘罗水北,即今襄垣县城北关,统襄垣、五原、建义、刈陵四县,属并州。同年置义宁郡,统团城、义宁、安泽、沁源四县,郡治孤远城,即今沁源县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废襄垣郡入上党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义宁郡属晋州。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在襄垣县设立潞州,因潞子之国而得名,治所在襄垣,即今襄垣县城北关,辖上党郡四县:壶关、襄垣、寄氏、刈陵四县;乡郡三县:乡、铜鞮、阳城,辖区扩大。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上党郡治复迁于安民城后,辖境变化不大,396—449年上党郡辖境与578—582年这一时期上党郡辖境相同,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长子、屯留、长治、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八县市,以及长治市市区。上党郡的东界即今山西省与河南省省界之梯脑村。南界即今长治市长治县与晋城市高平市交界线上的换马村。西界即今长治市长子县与临汾市安泽县交界线上的杜村。北界即今长治市黎城县与晋中市左权县交界线上的桐峪镇。450—577年间,其辖境不包括今长治市襄垣、黎城二县,此时上党郡幅员为存续一千余年当中的最低点。

2.3 隋唐时期上党郡的建置沿革

隋灭陈,由北向南重新统一后,州—县二级制就推行到全国。隋炀帝又改州为郡,隋代上党郡一直是一级行政区划,在隋代上党郡的幅员有所扩大但未超过曹魏时期。唐初上党郡的辖境又明显缩小至最低点,贞观年间对州做了并省,其辖境又有所扩大但未超过隋朝。唐一代潞州与上党郡几易其名,在地方行政区划由州—郡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的转化过程经历了由一级政区向二级政区的转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上党郡,潞州从襄垣移治壶关。《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曰:“《元和志》周建德七年于襄垣县置潞州,开皇三年自襄垣县移于壶关,即今州是也。”而杨守敬所见《元和志》为开皇三年而非十年。《元和郡县图志》曰:“周武帝建德七年于襄垣县置潞州,上党郡属焉。隋开皇十年罢郡,自襄垣县复移潞州于壶关,即今州是也。州得名因潞子之国。”中华书局本“于隋开皇十年罢郡”的校勘记中,亦考证,“十”宜作“三”。因此,将潞州从襄垣移治壶关(即今长治市区) 的时间确定为隋开皇三年。583—595年间潞州辖境未发生变化。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襄垣县置韩州,州治襄垣,即今襄垣县城北关,潞州的辖区缩小,同年,分壶关县置上党县,属潞州,治所在今长治县故县村。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除了潞州重置上党郡,县属上党郡,并治上党县,同时韩州废,县属上党郡。上党郡统上党、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乡、铜鞮、沁源十县。辖区又扩大,光绪《山西通志》载:长治县“据隋仁寿二年《梵境寺舍利碑》‘潞州壶关县云云’则此上党县治非州治。至大业初罢州置郡,始徙其县入城,而郡、县遂同名。”即迁治今长治市区。隋义宁元年(617年)复置义宁郡,郡治沁源,即今沁源县城,领沁源、铜鞮、绵上、和川四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更名为沁州。因沁水为名,二年分泌,三年省招远市,六年以铜鞮属韩州,天宝元年改沁州为阳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上党郡改为潞州,统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四县,又在襄垣置韩州,时领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榆社六县,始在甘罗水南建新城,即今襄垣县城。武德二年置总管府,辖潞州、泽州、沁州、韩州、盖州五州。武德四年分上党又置壶关县,治于高望堡。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韩州,原属韩州的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五县并入潞州大都督府。辖区扩大。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潞州大都督府为上党郡。隶河东道,领上党、壶关、长子、屯留、潞城、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十县。乾元元年(758年),改为潞州大都府仍领十县。唐时潞州与上党郡几易其名,但治所一直没变,唐潞州治亦为上党郡治,即今长治市区。

隋唐时期的上党郡州郡变置不定,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后其辖境介于两段间即596—606年间潞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长子、屯留、长治、潞城、壶关、平顺六县市,以及长治市市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辖境的最小范围相同;607—617年,上党郡的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长治市除沁源县北全部、晋中市榆社县,以及河北省涉县。上党郡的东界即今山西省与河南省省界之梯脑村。南界即今长治市长治县与晋城市高平市交界线上的换马村。西界即今长治市沁源县西界的柏子镇。北界即今晋中市榆社县北界的双峰村。618—642年其辖境与前段相同,643—741年其辖境与后段相比不再包括今晋中市榆社县。

3 上党郡历史演变的特点

从上党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层级的变化以及幅员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如下明显的规律:幅员方面,首先从辖境来看,经历了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其次,因为县级政区的幅员相对稳定,作为统县政区的上党郡其幅员也可以从其所辖县数的多少来判别,辖县越多,一般说幅员越大,反之亦然,因此,上党郡辖县数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党郡幅员由大到小的变化。上党郡的层级变化方面,在秦代实行纯粹的郡县二级制,上党郡一直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其幅员和管理幅度都很大。直到唐代道一级行政区划的出现,地方行政区划完成了州—郡二级制向道—州—县三级制的过程,上党郡就由一级政区变成了二级政区。

猜你喜欢
上党晋城市长治市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长治市:开展病虫情调查和防治工作
长治市财政局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党日活动
晋城市:农民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晋城市举办庆祝祖国成立七十周年展演
长治市助力淮海集团加快精企瘦身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