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

2021-03-07 19:31康永超马珍张孟杰彭珍妮李瑾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交际教学内容

康永超,马珍,张孟杰,彭珍妮,李瑾皓

(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语言与文化具有不同的所指,但两者又密切联系。莱斯利·怀特:“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符号的产生和运用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1]萨丕尔:“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2]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的内容。

不管是20 世纪50年代“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还是20 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确立,语言教学一直是中心,虽有曲折,但成果丰硕。而文化教学则发展缓慢,直到20 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热”及学界对“语言交际”认识的提升,“文化”被逐步重视,并展开一系列论述。

1 研究内容

1.1 文化教学的性质与地位问题

关于文化教学的性质与地位问题的讨论,虽有不同切入点,但整体达成一致,即必须重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毕继万(1985)、赵贤洲(1989)、胡明扬(1990)相继指出:“文化差异、社会环境都会造成语言交际冲突”[3],“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有迁移作用,影响交际。”[4]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5]三位学者充分肯定了文化对学习语言的影响,推进了学界对文化的深入研究。

赵贤洲(1989)初步将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吕必松(1990)提出:“第二语言学习必须包括语言内容、语言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6],并进一步论述了交际与文化的联系;张占一(1990)完善了“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具体内涵。

此外,张德鑫(1989)、邓时忠(1992)、王魁京(1993)等又从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论证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巩固了文化教学的地位。

“文化传统、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等因素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被重视,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提出“利用文化研究语言”,设立“文化语言学”专项研究等。对此,吕必松(1995)指出:“除了首先要明确‘文化’的内涵以外,还要划分文化教学的具体所指,明确其分工,划清专业和学科的界限。”[7]

随之,虽仍有学者继续赞扬文化教学的关键作用,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终极目标还是语言交际,文化教学具有辅助语言学习的重要功用,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有所偏颇。正如林国立(1996)所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上下位关系”[8],文化教学需要予以重视,但其绝不可取代语言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2 文化教学内容问题的探究

文化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关于文化教学内容的讨论也是莫衷一是。张英(1994)首先论述了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比重问题,提出了文化教学的渐进性、动态性与长期性。陈光磊(1997)、李恕仁(1998)从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本体关系出发,分别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当中的语义、语用、语构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体态语、类语言文化,并主张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体现此类文化内容。

随后,学界又明确划分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知识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进一步推动着文化教学内容的深化研究,相关学者如刘乃叔(1998)、卢卓群(1998)、王苹(1999)、陈岩,姜苹(2004)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地推进,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教学研究除了着眼于教什么,又向着面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推进。张英(1994)、黎凡(2011)、张继伟(2012)分别论述了初级阶段学习者应该掌握的文化内容,包括:社会交际文化、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精神等几个方面;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可以逐步转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同时,文化教学的课时量方面也可以适当增加;高级阶段则从语言领域延伸至中国哲学、文学等内容。

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都需要大纲的指导,而文化教学大纲,目前尚未统一。林国立(1997)即指出:“文化教学大纲应以观念为纲,语言表达为目,文化要同语言项目相匹配。”[9]张英(2004)也指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隐藏于‘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两个方面。”[10]因此,大纲的制定把握好这些要素,是有希望的。另一方面,我国在2009、2018 分别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其中对文化内容仅稍有提及,但还不能指导文化教学。

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文化教学内容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面对已有母语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我们准备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应他们的认知,还值得探究。此外,文化教学大纲仍旧缺失,文化教学内容、等级划分就缺乏标准。

1.3 文化教学方法与策略问题

几乎与“教什么”问题同步,文化教学“怎么教”也成为研究分支之一。

鲁健骥(1990)提出文化介绍必须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相适应,注意文化阐释的针对性和准确性。1992年第三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上,学者提出了文化教学的4 种观点:“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和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11]Colin Simpson(1997)也提出:“外语学习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意识。”[12]

21 世纪以来,文化教学研究多结合具体的文化内容,探究对应的研究方法。贾放 (2003)、吴琳(2003)、张少雅(2017)分别就民俗、方位和饮食文化提出教学原则和策略,如直接阐释法、联想法、实践法等,同时也要求授课教师注意培养个人跨文化交际素养、语言意识等以提升文化教学质量。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模态教学”理念被应用于文化教学当中。刘晓洁(2017)、张鹏(2017)、李嘉妍(2019)分析了电影、公益广告等在文化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操作案例,拓展了文化教学的新思路。

另外,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与汉语教学相结合,也为文化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方向。杨晨旭(2019)、陈雪柯(2019)分别将“体演法”和“CBI 模式”运用于文化教学中,阐明了对应教学法的优势,依托于课堂案例进行了教学思考。文秋芳(2019)将汉语文划分为“languature 语言文化和non-languature 非语言文化”[13]两个部分,并依托口语产出模型将语言文化划分为四个维度,提出文化教学的不同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很难为文化教学计出一种“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模式。一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面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文化教学法研究存在扎堆现象:饮食、节日、民俗文化等研究较多;对于深层次的如价值观等,相对较少,文化教学法体系化任重道远。

1.4 国别化文化教学研究

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设立550 所孔子学院和1 172 个孔子课堂,遍及162 个国家(地区)”[14],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有了广泛的研究对象。

杨倩男(2020)、杨柳(2019)立足于行动研究的范畴,分别对禁忌文化和民俗文化教学进行探究,补充了相应地区文化教学的案例素材。潘佳双(2019)运用对比分析理论,研究中国和马来西亚姓名的结构、来源,分析文化差异,为学生中文名字选取及姓氏文化教学提供了借鉴。同类型的研究还有:李金依(2015)、周艺(2016)、康永超(2020)[15]等,多结合国外某一教学点具体文化内容教学情况展开论述,分析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案例设计。

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国别化研究多依托孔子学院开展,以学位论文为主要形式,以调查报告、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教学实验等为研究方法,成果颇丰。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1)国际汉语教学具有区域差异性,单一教学点难以概括整个国家;(2)国际汉语教学生源复杂,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必须考量教学对象的需求及文化背景,忌“先入为主”。因此,国别化研究还可以拓宽调查对象,充分考量所在国的学习者的需求情况,推动文化教学纵向深化发展。

2 研究特点

2.1 研究趋势

从研究成果看,文化教学研究大致以2004 和2015 为节点,分3 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80年代至2004年,研究成果聚焦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文化因素的地位、文化导入初探等,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但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得到学者们认可,并转向讨论如何发挥文化的作用,如何进行文化导入的问题探究中。

第二阶段,2004—2015,该阶段文化教学相关成果逐渐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越了前一阶段。研究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划分及教学方法/策略,即文化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当然伴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国别化文化教学情况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占据主流。

第三阶段,是2015年至今,相较于上一阶段,文化教学研究成果略有减少,研究方向也以“国别化/区域性文化教学”为主,从成果形式上看,以学位论文为主要呈现形式。

2.2 不足之处

首先,文化教学大纲的缺失。教学大纲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原汉办相继推出了语法、词汇、汉字等级大纲,而文化教学大纲虽有学者讨论,权威文件尚未颁布。

其次,文化教学的针对性问题。文化教学的针对性该如何细化,如何推进,实际教学中经常被忽视,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

再次,文化教学教材与教学法问题。文化教学类教材少,在内容编排、编写理念等方面与现代社会脱节,存在重古轻今现象,缺乏动态性。此外,文化教材内容存在与语言教学分离的现象,难度大,给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带来了困扰。

最后,文化推广与文化教学关系问题。文化教学隶属于对外汉语学科范围内,而文化推广归属于国家形象、软实力层面,两者有交集,但是不应该混为一谈。实践中,存在个别机构将文化教学作为文化推广的实现方式,过分强调文化输出而忽视受众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等,从而造成文化教学失去了原有的内涵,甚至造成误解。

3 未来发展展望

首先,编制适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大纲,为文化教学提供指导。我们呼吁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文化教学大纲的讨论与编制中,推动文化教学大纲尽快落地实施。

其次,将针对性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受众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因此,在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中华文化认知、原有文化底蕴等。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也要注意时代性,注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最后,注重文化教学的质量。我们在看到“量”的增加的同时,必须把握好“质”的提升。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文化推广应当是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呼吁:转变文化教学的理念,提升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交际教学内容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