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农”工作怎么干?持续发力,稳续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释放的四大信号

2021-03-08 08:04策划整理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农攻坚农业

策划/ 整理 本刊编辑部

2020年12月29日至30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又是建党一百周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重大。当前,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百年梦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我国“三农”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那么,重心转移是不是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结束了?不是。

会议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脱贫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脱贫成果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对此,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分析,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不脱监管,所以各种资源要素还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包括投入、项目安排、有关政策都不要脱钩。与此同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让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有明显的缩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乡村振兴,反之推进好乡村振兴也将促进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拓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分析,脱贫攻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应用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背景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迎来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历史的选择,是必然的要求。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三个五年规划期,任务艰巨、时不我待。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抓紧行动起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既要抓铁有痕努力办好当下的事,更要一棒接着一棒奋力跑下去。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

在连续6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高水平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还要如此谆谆告诫?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水稻、小麦自给率达100%,但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分析,农产品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今后要鼓励优质稻米、小麦种植,同时解决饲料粮需求和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不能忽视中低产田改造,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对此,张红宇表示,强调农业高质高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解决亿万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安全。与此同时,农业要有效率,要有竞争力。不同区域,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

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农”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是决定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在方向上不能出现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既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也要做到蹄疾步稳、审慎稳妥,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政治坚定。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必须看准了再改,一时看不清的就不要急着去动。这需要各级党委履职尽责,坚定落实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历史终究是靠人民去书写的,有幸躬逢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无比自信自豪。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努力拼搏、稳中求进,就能在历史的长卷中书写下“三农”发展的新篇章,创造出无愧历史、不负时代的新业绩。

猜你喜欢
三农攻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