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脉络与主题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CNKI文献检索

2021-03-08 08:48冯丽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期
关键词:准确

冯丽娜

(成都体育学院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突发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该病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自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心理健康文献研究数量日益激增,但对该领域研究的脉络梳理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学者对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的整体把握。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法,对2003年~2019年,17年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态势进行全面梳理,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挖掘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矩阵,绘制社会网络关系图谱,提炼各个重要主题节点的研究特征及文献研究的复杂网络联系,以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样本采集,在尝试多种检索途径后,确定检索式为主题=(“疫情”OR“冠状病毒”OR“非典”OR“SARS”OR“H1N1”OR“禽流感”OR“公共卫生事件”)AND“心理”,时间限定在“2003年~2019年”进行期刊检索,找到1 041条检索结果,剔除无效样本94篇,得到文献947篇,确保了样本文献的可靠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共词分析法。 共词分析法(Co-word Analysis)是由法国学者提出的基于引文耦合与共被引概念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旨在统计文本中词汇或短语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次数以揭示词语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其所代表学科的主题和结构变化[1]。共词分析法的原理是通过计算关键词在同一组文献中两两出现的频率构建共词矩阵和词频共现网络图谱,根据词语间亲疏关系分析和预测学科热点及主题变化[2]。按照文献计量规则,当词汇或短语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次数越多,其所代表主题之间关系越紧密,而词语所代表的节点之间的连线就可以反映主题内容的亲疏关系[3],该方法用来研究某一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社会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广泛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使用Ucinet、NetDraw、Pajek等软件对关键词共词网络矩阵进行分析,根据可视化结果展示研究主题的结构变化[4]。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每一个关键词都作为社会网络关系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所处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关系(连线)均不相同。一般来说,在一定时间范围,某一节点处于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中心)且体积最大,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紧密,则此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便是整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反之,则认为这些关键词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尚处于不完善、不成熟的研究状态,具有深度剖析、挖掘的价值。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发文时数分析

笔者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kit for Informetrics,SATI 3.2)对样本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生成统计数据。为了直观揭示发文情况变化规律,以年份为横坐标,发文数量为纵坐标,绘制发文情况曲线(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在2003年最多,这一年由于非典(SARS)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围绕“非典”“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等主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应运而生,尤以2003年的研究数量最多,此后明显呈下降趋势;在2009年~2010年相关研究稍有上升趋势,由于2009年国内新发现甲型H1N1流感,研究文献数量增加;在2013年~2014年文献数量稍有上升,由于H7N9新型禽流感病毒突发;随后5年除2017年登革热疫情引起急性传染病造成局部地区和人群的心理恐慌外,该领域研究再无连续性文献增长现象。2003年~2019年相关主题的发文情况基本上反映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心理学领域近17年间的发展状况。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相关论文变化曲线

2.2 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分析

2.3 词频统计分析

文献中的关键词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对某一研究主题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对于关键词之间的共词分析则能更好地归纳某一学科专业的研究重点。在本研究采集到的文献样本中,共获取关键词1 555个。为了确保共词分析效果,笔者采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根据同义词映射规则运用Excel将这些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合并、替换,统一成一个词,比如将“非典”“非典(SARS)”“SARS疫情”“SARS危机”等合并为“SARS”,再反向对CNKI数据库提取出来的文本关键词进行替换,从而对新生成的规范关键词进行再次词频统计,使得样本数据相对科学、准确,部分映射规则(见表2)。

表1 高产作者发文量统计(部分)

表2 映射规则(部分)

2.3.1 共词分析。 根据学者孙清兰在齐普夫定律、布茨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的新的高频词、低频词界分公式[8]:

(1)

进一步简化为:

(2)

对新生成的规范关键词进行再次词频统计,得到关键词1 352个,以此对高低频关键词进行界分,即D=1 352,根据上述公式(2)可以算出n≈36.77,故将阈值n取为40,高频关键词详见表3,同时将规范的End Note格式的关键词文本生成40×40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矩阵(见表4)。

表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部分)

从表3可知,国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领域,围绕“SARS”“甲型H1N1流感”“流感”“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了包括“心理护理”“心理干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对“医护人员”“护士”“患者”等各类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表4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2.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笔者使用Ucinet 6.0导入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运用net draw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围绕“SARS”“甲型H1N1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心理干预”“突发事件”“疫情”“心理健康”“应激”“应付方式”等展开研究,这些关键词不但在该领域研究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处于整个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且“SARS”——“医护人员”、“SARS”——“患者”、“SARS”——“心理健康”、“SARS”——“大学生”、“SARS”——“心理干预”之间连线较粗,与周围关键词之间关系紧密,形成了以这些词为核心的网络集群。同时,“社会支持”“公共卫生”“学生”“心理状态”“风险认知”“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心理疏导”等边缘关键词也逐渐向核心关键词靠拢。可见,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主要以“SARS”“甲型H1N1流感”等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以“医护人员”“护士”“患者”“大学生”这几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干预”“恐惧心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其中以“SARS”疫情展开的心理学研究居多。

图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3 研究主题分析

3.1 群体性研究

结合网络图谱来看,在已有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针对群体性研究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以大学生、中小学生、医学生为主要研究热点的学生群体;以医生、护士、医护人员、医疗工作者等为主的医护群体;以患者、疑似患者、隔离人员、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患者群体以及以官兵、武警、军队人员和普通大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其他群体。

3.1.1 学生群体。 由于学生群体处于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是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人群。统计发现,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和医学生群体的研究分别有89篇、8篇和21篇文献。其中安芹等[9]通过对招募的大学生小组进行心理干预,认为小组咨询可以促进成员增强自我了解和接纳,得出回顾、理解、反思和引导可作为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模式。张凯等[10]通过对济宁市城乡1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城乡之间和高、初中小学生之间对禽流感某些问题的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檀立等[11]运用SCL—90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唐山市156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分与SCL—90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等现象,他认为在SARS时期,医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而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3.1.2 医护群体。 医护群体是战斗在各个一线战场的将军和勇士,疫情突发,无论是否做好身心准备,都要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远离家庭、对外隔离,投入到紧张繁重的救援任务中,内心的无助、安全感的缺失、对家人的牵挂,加之救援任务的紧迫,自身生命受到威胁,使医务人员的心理处于急性应激状态[12],他们是最需要接受心理辅导或心理支持的人群。在已有针对医护群体的研究文献中包括对医生、护士、医疗工作者及其家属的研究,共计142篇文献,其中对于医护家属研究的文献仅《医务工作者子女SARS心态对照研究》(何宏灵等,2005)1篇。而在142篇文献中,被引率最高的3篇文献分别是陈晋利等的《军队医护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干预对策探讨》被引13次;于欣等的《SARS一线医护人员SCL-90调查分析》被引13次;王卫等的《军队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被引用10次,这3篇文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领域之医护群体的研究中极具代表性。

3.1.3 患者群体。 对于病毒感染者来说,感染病毒不经意、病情进展迅速、家属不得探视,担心不能治愈又害怕治愈后复发,内心焦躁又郁郁寡欢,徘徊在心理崩溃的边缘,亟须进行重点心理安抚和心理疏导。在针对患者群体的研究中包含对患者、疑似患者、隔离人员、患者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研究,此类研究文献数量居多,居于群体研究之最,共计247篇。如李积柳等[13]采用问卷调查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方式对53例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该类患者焦虑发生率较高,对疾病认知程度、文化程度及人格特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周新霞等[14]通过对19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86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新型暴发性传染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较大,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与康复。郭忠英等在《非典医学观察人群的心理护理》一文中认为“非典医学观察”者不一定是确诊或疑似病例,这类人群心理压力很大,认为恢复心理平衡是“非典医学观察”人群治疗、护理、顺利渡过隔离期的重要环节。

3.1.4 其他群体。 其他社会成员在疫情期间的贡献和付出亦不容忽视,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共克时艰,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对其他群体研究的文献中,有对民众(公众)的研究,文献数量居多,共计94篇,如刘捷分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众心理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15]。也有对官兵、武警、军队人员的研究,该类研究文献数量18篇,如许爱萍[16]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参与处置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认为“一线”部队官兵心理卫生保障问题应当引起关注。李吉欣在《SARS流行与军人心理危机干预》一文中,分析了SARS对军人心理的影响,以及SARS流行期间军人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从重视建立军人心理危机的援助与干预机制等3个方面正确处理SARS流行期间军人的心理危机。还有对铁路工人等其他社会工作人员的研究,如《非典时期铁路职工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分析》(赵晓东等,2004)、《“非典”时期铁道工程一线管理人员心理状况调查》(李文飞等,2003)等共计16篇文献。

3.2 机构性研究

3.2.1 军区和部队。 军区和部队是国家的钢铁长城,战“疫”如战争,面对突发疫情,军区和部队除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还要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保证人民的平安康泰,尤其是当疫情严重暴发时,疫区对于部队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的需求量极大,对于疫情期间官兵心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自然是心理学家和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人群。张志群等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全国民众非典调查问卷”量表,对武警某部官兵535人进行测试,认为应当特别重视年龄较小的战士的心理状态、武警部队仍需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等结论。肖珊等[17]从心理卫生指导的原则和方法两大方面展开论述,以确保官兵能在抗击非典期间保持既高度重视又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

3.2.2 高等院校。 在针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疫情突发对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和其所在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文献较多,原因可能有三:①大学生群体刚刚独立成人,该年龄段处于心理问题易发、频发阶段;②大学生群体来自全国各地,疫情突发时,或身在家中或居于学校,无论身处何地,内心都牵挂另一地,与任一群体生活的分离或对于某一环境的恐惧都可能使其焦躁不安,从而引发心理疾病;③大学期间面临的各种考试或处于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比如考研、毕业、答辩、出国等,这些种种都将因疫情突发,由固定日期变成未知日期的焦虑等待也可能成为相关学者研究量较大的因素之一。对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文献较多,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专业、年级、国籍),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教师的心理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有《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分析》(梅松丽等,2011)、《SARS流行时期天津高校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乐国安,2003)等。

3.3 阶段性研究

现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的文献也可按疫情的阶段性研究进行划分,大致分为疫情前期、疫情流行期和后疫情时期。

3.3.1 疫情流行时期。 关于疫情流行期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疫情流行期造成的心理恐慌波及人群范围广,持续时间未知,周围环境安全性未知,一系列心理安抚工作在疫情流行时期至关重要,所以对疫情流行期的相关心理学研究是疫情防控心理学阶段性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王晓虹等[18]针对“非典”心理,从提高认知水平、多途径进行沟通等5个方面提出了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胡凯[19]从我国抗“非典”斗争的实践中,探讨了提高政府社会心理约束能力的四方面对策。乐国安等[20]在天津市5所高校中选取336名大学生和44名教师为研究样本,将其在SARS流行时期对SARS的危险性认知、恐惧心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发现少数高校师生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和忧虑,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3.3.2 后疫情时期。 从文献统计结果来看,有关后疫情时期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点应当引起关注。笔者认为,疫情后期对各类人群心理影响的跟踪,对相关机构应对突发疫情时各类心理问题的防治等都值得进一步跟进与研究。现有对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学研究有徐萌的《后非典时期对心理教育的思考》,主要对离校学生与留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与心路历程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总结非典过后的经验教训。谢少琴[21]从加强正面教育、有效宣传学习、注重严格培训等方面,谈非典过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几点体会。

3.3.3 疫情前期。 单纯研究疫情前期的心理学文献未曾找到,对疫情前后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仅找到《SARS流行前后医务人员锻炼、休息及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袁跃彬等,2004)和《非典前与非典时期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状况比较研究》(李春晖等,2004)2篇文献。其中袁跃彬等[22]调查了SARS流行前后医务人员锻炼时间、休息时间和心理状况,发现SARS流行时期,医务人员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均显著少于流行前或流行后;心理紧张人数显著多于流行前或流行后,认为SARS流行时期,医务人员锻炼和休息需要督促和指导,心理状态亦需要被了解和调整。李春晖等对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间与非典前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相比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生活压力显著降低。

3.4 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法是管理学界的一种具有探索性研究的科学分析方法,广泛适用于大部分学科领域,其主要特征是方法与学科融合,认识与实践结合,具有鲜明性和说服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学对比研究中,采用该方法研究的文献较多,除了前文提到的疫情前后阶段心理学相关的对比研究外,还包括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研究,如《张家口—北京两地SARS一线医护人员SCL-90对比分析》(张富等,2005)、《京、赣两地民众“非典”时期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胡杰等,2004)等共找到4篇文献;从性别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仅《“非典”心理意义的性别比较》(“非典”心理意义调查课题组)1篇。此外,还有学者从医护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如《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医生与护士心理状态的比较与分析》(万云高等,2003);从医患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如《SARS患者与抗SARS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对比分析》(王发强等,2003)、《抗SARS一线医务人员与SARS患者心理健康对比研究》(许建阳等,2003);从医务工作者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研究,如《SARS流行期高危医务人群与普通人群心理特点对比研究》(张倩等,2003)。

4 结论与反思

从2003年的SARS到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均肆虐全球,不但威胁了民众的身心安危,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带来了外交危机。但经济损失可以重新创造,外交危机可以再次建立,唯有人的心理创伤难以修复和弥补。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领域已有文献的整体爬梳,不但可以找到在战“疫”前中后期需要心理安抚的“漏网人群”,还可以为相关学者在已有研究中找到突破口,带来灵感与创新。通过综合研判得出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群体性研究、机构性研究、阶段性研究和对比研究四大领域。①在群体研究中主要以学生为主,尤以对大学生的研究为热,笔者认为该热点下对于区分大学生专业、年级、国籍的研究亦不容忽视,比如突发疫情对体育生、毕业生、留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其对比研究;在群体研究中,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文献量较少,而弱势群体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心理安抚,在疫情突发阶段更应当给予该群体更多心灵关注,比如老年人、残疾人、非疫住院病人、孕妇、留守儿童、孤儿等;此外,从事特殊工作的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比如清洁工人、媒体工作者、消防员、交警、空乘、社区工作者等。②在机构研究中主要以医疗防疫机构、军区部队和高校为三大研究热点机构,而对于社会其他机构的研究几乎为零,笔者认为养老院、孤儿院、月子中心、监狱等,这些因各种原因不是那么方便流动或者没有流动自由的弱势群体机构该如何应对突发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③在阶段性研究中,针对疫情流行期进行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是热点内容,因疫情突发,没有人能提前预知疫情的到来,所以针对疫情前期研究的文献几乎为零也是情理之中。但对后疫情时期开展研究的文献数量极少,而疫情过后,居家、隔离、医、患以及一线工作人员,甚至普通民众均或多或少地需要心里跟踪与心理安抚,尤其是疫情重灾区的群众和机构,后疫情阶段的心理康复、心理治疗非常重要,该阶段应当成为学界值得研究的领域。④在对比研究中,疫情前后阶段性对比、地区差异对比、性别差异对比、医患对比和医护对比均有提及,但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均较少。

猜你喜欢
准确
对课堂语言的粗浅认识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
信息化视角的出版编辑创新研究
报纸新闻采编技巧分析
准确切入,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在新闻的深度报道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探究
贴合语境准确翻译文言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聚焦语用,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