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心契合之难题 注台湾研究之活水
——读陈孔立《两岸的文化认同》

2021-03-08 04:52李仕燕李智聪
统一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祖国大陆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 李仕燕 李智聪

曾有祖国大陆网友评论,不同面向看待两岸关系,很可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从两岸人员交流频率与双向经贸金额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亲”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如果从2016年以来的岛内选举结果看,会对岛内认同“九二共识”的民意板块日益被边缘化情况充满担忧。若再以中美关系战略高度看台海局势,则明显感觉两岸关系日益复杂严峻,“台独”挑衅风险上升。虽然网友的看法五花八门,但这些评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台湾研究的多面性与复杂性,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与理论“相悖”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然而,当前的两岸关系却出现了让人困惑的现象:一边是逐年增长的两岸交流数量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另一边则是岛内日益升高的“台湾人”认同。为何在两岸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现阶段,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出现交流越多,认同越“台”的情况?祖国大陆台湾研究泰斗陈孔立教授在其最新著作《两岸的文化认同》中指出,在经济社会融合的当下,阻碍两岸人民实现心灵契合的症结在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台湾研究的老问题,也是新问题。中华文化是两岸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维系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文化基础。但七十多年来,两岸社会走过截然不同的发展历程,必然给双方的文化带来更多新元素。《两岸的文化认同》围绕“两岸间的文化认同有无本质差异”“为什么两岸文化认同存在差异”“如何达成两岸文化认同”三个根本议题,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解析民心不易契合的内在原因,解答实现民心契合的可行之法。

一、灵魂发问:民心何以不易契合?

陈孔立曾说台湾研究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秉持这一原则,《两岸的文化认同》从序言就开始“灵魂发问”。序言率先抛出10个有关两岸文化研究的“争议问题”:第一,两岸文化是否存在本质差异?第二,两岸文化的研究关注“同”,还是关注“异”?第三,两岸之间是否存在文化冲突?第四,两岸文化能否“求同去异”?第五,两岸文化认同指的是什么?只靠传统文化的认同或只靠现代文化的认同可以达成两岸文化认同吗?第六,文化认同是不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认同是不是比较容易?第七,什么是两岸共同价值的基本要素?第八,两岸文化是否存在“文化断裂”?第九,台湾方面建构的“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第十,台湾生活方式是否值得引以为傲?

十个“灵魂发问”问题环环相扣,既是学术问题,也是现实问题。然而,面对自己提出的“灵魂发问”,陈孔立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罗列出两岸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对每一个观点加以评述,引导读者更完整地理解每个观点提出背后不同的时空背景,当然,还包括两岸学者各持不同的政治立场。十个问题当中,最核心的问题自然是第一个问题“两岸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差异”?陈孔立发现大部分两岸专家学者认为,两岸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仅仅是局部的、有显著的、但是不存在本质性的,将两岸文化呈现差异的原因归咎于地理因素与长期的隔绝,忽略了两岸不同的社会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陈孔立大胆提出两岸文化“同根不同质”的判断。祖国大陆的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而当代台湾文化基本上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但受到西方文化的较大影响,不可能含有任何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性质与社会制度导致了两岸文化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差异并不能单纯依靠交流来消除。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越来越热络的两岸交流让彼此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差异的存在,也不可避免地会偶发因差异而引发“文化冲突”。承认彼此文化存在本质差异,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也是陈孔立破解民心契合难题的思考起点。

二、实事求是,解答民心契合之法

陈孔立认为,承认彼此的差异是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提,只是笼统地认为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台湾也是中华文化,而不愿意探讨两岸文化的差异,有意回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这也不意味两岸文化交流没有意义,事实上,两岸文化交流的目的应当是增进相互了解,要产生“生成性对话”,而并非一味地想要说服对方。单纯地“求同去异”,不仅不符合当下两岸现状,还有可能导致双方对立的情绪,伤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大陆要更好地推动双方文化交流,就需要“知己知彼”,客观地认识自1949年以来两岸各自不同的文化发展历程。陈孔立通过历史梳理的研究方式,提出两岸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断裂”。在祖国大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确定马列主义指导地位开始起算,至今总共经历了4次文化断裂。而自1945年光复以来,台湾也发生了3次文化断裂。两岸各自发生的文化断裂,冲击了传统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形成了当下两岸的文化在主流文化、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70多年,两岸各自经历的文化断裂并不同频,由不同文化断裂所衍生出来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价值观也难以产生“共情”,更不容易产生跨越海峡的共同文化认同。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两岸文化领域中“我群”与“他群”间的认同差异被一次次地放大,直接导致了两岸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陈孔立认为,文化冲突集中表现在祖国大陆对“文化台独”的批判与台湾对“文化统战”的抵触。文化的冲突也逐渐扩展至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更麻烦的是,网络民粹主义加重了双方的“火药味”,干扰了两岸正常交流交往,甚至成为岛内政客转移焦点,操作民意的新手法。最近台湾艺人张钧甯“被台独”事件正是典型的代表。陈孔立借鉴认同理论,提出“两岸文化认同”不仅指由共同语言、文字、历史、集体记忆等方面形成的原生性文化认同,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应当包括两岸后天建构的制度认同、心态认同,特别是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等方面内容。这一概念重在关注“后天建构”,即在两岸文化“同根不同质”的现有条件下,应当重视接近彼此心理距离的“双文化认同”建构。以两岸各自主流文化出发,祖国大陆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台湾的“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既强调“保留了完整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又强调了“吸收西方当代文明的精华”。两岸双方共存的“双文化”,应成为认识两岸文化认同的要求,既要重视两岸文化的“同”,又要尊重两岸文化的“异”。通过交流协商构建具有特色的“两岸共同价值”,也是两岸文化交流最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三、引入活水,新时代需要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研究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陈孔立新作《两岸的文化认同》,正是以学术研究的视角,关照当下两岸关系发展的难点与问题,既有与时俱进的洞察力,又有刨根问底的勇气,也带来了两点启发:

首先,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开展台湾研究的前提。过往台湾研究更多着眼于对台湾社情民意各方面的跟踪研究。然而,伴随综合实力的增长,祖国大陆最新发展动态已成为台湾媒体与岛内民众的跟踪焦点。在两岸实力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新时代,祖国大陆对台研究需要有更高站位。学者应当通过强化自身对祖国大陆主流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播与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消除不必要的误解。陈孔立提倡,两岸的交流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交流与文化领域各个项目交流”与“‘同’的文化交流与‘异’的文化交流”这两对关系。前者要求要敢于面对两岸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开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之间的直接交流。只有开展两岸主流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是把握文化交流的主体,才能认识双方在观念、价值方面的差异,才可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后者则强调两岸交流应拒绝迷恋于历史之“同”,开展“异”的文化交流,认识双方文化的全貌,全面认识双方文化,才能认识双方文化的真实性,避免虚假和片面。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两岸文化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正确对待两岸文化的差异的四对原则,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

其次,台湾研究既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交融,也需要勇于创新。一方面,台湾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法律等多个面向,需要多学科理论协同支持。在这一点上,陈孔立亲自做出表率。在《两岸的文化认同》中,陈孔立引注来源就涵盖了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而借鉴的文化认同研究经验或教训,则是来自美国、欧洲与东南亚国家的具体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陈孔立还与时俱进研究当代的两岸流行文化,如“周杰伦”与“中国好声音”,还延伸到了岛内人人皆是“球迷”的“棒球文化”,表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历史记忆会导致不同的政治心理,产生不同的情结,强调从兴趣、爱好到审美至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实现心灵沟通,建构“两岸共同价值”。

另一方面,两岸关系的独特性决定了台湾研究必须在既有理论框架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两岸的文化认同》正是在现有理论难以单独解释两岸交往中产生的与理论“相悖”的现象之际,引入了文化认同理论,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筑起一条新的“梯子”,拓展了台湾研究的深度与维度,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陈孔立最欣赏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十余载学术生涯,陈孔立始终胸怀国家与民族发展大局,坚守台湾研究的“半亩方塘”,至今笔耕不辍,从不同学科与研究视角为台湾研究引入思想活水。对于陈孔立教授一生治学的研究准则,孙亚夫曾归纳为两点:一是致力了解一个真实的台湾;二是实事求是的方针。这既是对老先生严谨治学的高度肯定,也是给予后辈学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祖国大陆文化交流中华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北海之南,海水正蓝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