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播
——基于“5W”理论的分析

2021-03-08 01:33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汉语学习者

粟 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需要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世界迫切需要了解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理应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份责任与使命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如何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中华文化值得我们的注意与深思。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必然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附、制约和促进”[1](121-122),从语言与文化紧密的关系中很容易可以看出文化教学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二)汉语学习者的交际需要

语言是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进行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第一目的。但是,如果仅从语言表层出发,缺乏对文化的认识,那么在运用这种语言进行日常交际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阻碍、产生误会。比如,汉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会遇到“吃了吗?”这个表达,教师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打招呼的方式,那么留学生下次在厕所偶遇老师时很可能和老师说上一句:“老师,您吃了吗?”按理说,见到老师或者同学打招呼很正常,但是学生如果不了解“吃了吗?”这一表达背后的文化含义和相应的使用环境,必将闹出“没文化”的笑话。又如“哪里哪里”,这一表达背后的深层文化是中国人谦虚的民族特点,而非语言字面上的询问义。再如,笔者在一次课程实践中发现,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对于中国人作为迎客主人诸如“没做什么好菜,就请随便吃吃”这种谦虚说法的理解有较大偏差,无法懂得背后的文化含义。此类因文化知识不足而产生语言交际障碍的例子在汉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汉语学习者能运用汉语顺利进行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

(三)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文化互动与传播的过程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和体验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不等同于汉语母语者教学,母语者的汉语学习更多的是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二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则是文化互动与传播的过程。通过学习汉语,教师与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联结在一起,逐步跨越沟通的障碍,实现文化的互动与传播。

二、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特有的文化传播性,在此笔者借助拉斯韦尔所提出的“5W”传播学理论框架分析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有效地实现中华文化传播。“5W”理论中的五大基本要素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35)仅就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五个要素分别对应为汉语教师(传播者),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传播内容),汉语教学(传播渠道),汉语学习者(受众对象),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播效果)。可以看出,前四个要素是影响最后一个要素的综合决定性条件,而最后一个要素则是对前四个要素所发挥作用大小的检验标准。因此,从前四个要素入手是解决实现中华文化更有效传播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接下来,就分别对这四个要素进行讨论分析。

(一)汉语教师应有的意识与素质

将文化引入语言教学中的意识是汉语教师该有的首要意识。受到早期汉语教学中“就语言教语言”模式的影响,有学者对于在语言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的观念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其实这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把它们放到了敌对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确:二者并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增强这种意识,并不是说为了传播文化而硬讲文化,而是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将文化传播有机融入语言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祖晓梅(2014)曾指出在汉语初级阶段教授方位词与处所表达时,除了类似“厨房在客厅的右边”这样的机械操练外,还可以适当提问学生:“你们家的卧室门一般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客人来了可以进哪些房间不能进哪些房间呢?你发现中国人房间的布局和你们国家有什么不同?”[3](33)通过此类问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家庭关系模式、人际交往和隐私观念等文化习俗的认识。其次是跨文化的意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汉语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感知与主动捕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差异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可否认,跨文化的障碍是普遍存在的,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也是难免的,因此汉语教师要在平等的互动交流中让学习者客观立体地认识中华文化,而不是强迫性地让他们接受与认同,甚至要做好理性包容误解的准备。有容乃大与和而不同的理念是需要我们传播的,更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理应实践的优秀传统文化。综上,如果缺乏引入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势必会大大减少有效的文化传播机会。

应有的素质主要指对于自身文化正确深入理解的文化素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文化正确的提炼和阐释能力。钱穆先生所说的“有知识的国民”了解本国历史文化,并怀有温情与敬意,就是一名汉语教师观照自身应有文化素养的最低标准。这种文化素养与文化阐释的能力对于需要进行对外文化教学与传播的教师来说是意义深远的。例如,学生可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很感兴趣,问道:“中国人做食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味道和形式啊?不是很麻烦吗?”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清楚我们饮食中“五味调和,中庸互补”等文化观念,只是回答“这就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者补充“由于地理差异因此各地菜的口味和做法不同”,这样浮于表面的解答只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都完全无法作答或者解释含糊不清,学习者必然会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应有的意识和素质是相互影响的,缺乏意识,不利于提高素质,而素质的不足,则会强化规避意识。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十分消极的。

(二)文化的选择

文化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决定了概念界定的困难性,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存在数百种说法,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只是要明确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传播的一定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与精神。吴瑛(2009)认为应该传播的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具有世界价值和现代意义的内容”[4](141)。结合钱穆先生在著作《国史大纲》引论部分的阐释,“具有世界价值和现代意义的内容”就可以具化为“和谐与包容、革新与开放”。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民族最核心的文化与精神一定会延续与传承,即使它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的社会现实。“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当代中国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包容”创新继承的最好说明。这种对于休戚与共的人类世界大有裨益的文化就应该传播。“革新与开放”启示汉语教师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拘泥于“传统”,而是引导学习者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三)汉语教学

如何尽可能地优化中华文化的传播形式,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汉语教学中,文化的传播要借助语言教学得以呈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就是关键所在,笔者在此结合课程任务小组的教学设计提供三种方式以供参考。首先是文化关联教学,是指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应该考虑文化传播的适时性与承接性,分阶段地将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点结合。比如,本小组的教案设计主题是依托语言进行餐桌礼仪文化教学,应该建立在学习者对于中国的美食文化已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从食物再到饮食,注重文化之间的关联与层次。其次是文化对比教学,汉语教师要自觉地将学习者的文化合理引入,进行文化互动与交流,使学习者在对比体验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仍以我们小组为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伊斯兰宗教文化背景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主动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中国餐桌礼仪教学中大讲“中国人的饮酒和劝酒文化”,势必会产生文化冲突和教学障碍。反之,教师如果能主动进行文化对比教学,适当说明这种行为传递的“热情好客”等观念,在课堂活动中结合语言点进行模拟教学,告诉学生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应对此类场合,就能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交流。最后是文化创新教学,这里的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教学内容(教材)创新性使用,一个是课堂活动形式创新性设计。前者是因为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可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却是很快的。后者是因为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否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文化传播效果。祖晓梅(2018)对不同的文化内容适合的操练形式给出了比较具体的参考,如“知识型文化适合师生讨论、谚语学习和案例分析等;生活类文化适合角色扮演、实地采访和问卷调查”[5](15),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此外,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文化感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习者推荐适合的课外中文读物、电影、歌曲等,既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又能强化文化的影响力。这对学生并不做强制要求,遵循自愿原则,要与学习者的学习阶段相适应。这三种方式应该综合运用,而且,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与交际性原则要贯穿其中。

(四)汉语学习者

汉语学习者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对象,具有能动性,而且不同学习者之间具有差异性,要想让学习者更好地接收到教师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就要做好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课前的调查问卷,课中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的师生交流等方式明晰教学对象的文化需求:对什么文化内容感兴趣,乐于接受怎样的形式,等等,从而为开展文化传播提供参考。再者,可以通过共同设计部分教学内容或者活动的方式提升学习者的文化体验感,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加深认识和思考。

三、结语

《跨文化传播》一书中提到:“人类互相理解和沟通的障碍必然在(交流的)冲动、知识的增长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下被超越。”[6](2)映照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这么理解:汉语教师不断激发学习者的交流兴趣,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不断提高,在有机融合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语言教学中提升互动双方的文化包容度,中华文化有效传播与交流的障碍将被超越。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汉语学习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