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黎族竹木器乐看海南黎族音乐文化

2021-03-08 05:50王蕊君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竹木黎族器乐

王蕊君 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生活在海南地区的黎族同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独特的黎族文化,其中包括黎族的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元素,黎族的音乐文化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对这里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更加透彻的认识,笔者以黎族竹木器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类器乐的表现和特征进行研究,一探黎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海南生活着很多的黎族同胞,到今天为止,黎族这个民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那里的人们在长久以来的劳动和生活中,也逐渐地形成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黎族音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构成部分。独特的黎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整个文化库以及中华音乐文化库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们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辨识度也非常高。要探讨黎族的音乐文化,黎族竹木器乐是不可回避的一环,因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黎族竹木器乐所展现出来的本地人的内心情感、生活风貌等,人们就可以对海南黎族音乐文化有更加客观而深入的理解,为做好相关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好基础。

竹木器乐概念及黎族竹木器乐基础上的黎族音乐文化概述

竹木器乐,是使用竹木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那么什么是竹木乐器呢?不难理解,这种乐器的制造过程离不开“竹”与“木”,它指的就是利用竹木材料制造出来的乐器。在海南黎族人生活的区域中,竹木资源异常丰富,为这类乐器的制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的人们自己“发明”出来的乐器多达几十种,虽然这些乐器没有经过精心细致地雕琢,但是这也恰恰给了它们一种古朴的气质。在什么都讲究“复杂”的今天,这种古朴之风反倒给人一种自然而愉悦的感觉。与此同时,人们凭借这些乐器所获得的声音,其音色及音调皆比较出众,形成了一种极富魅力的音乐氛围。当然,这些乐器的演奏也非常有特色,它们的演奏与一般乐器的演奏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带给了黎族竹木器乐更多的特别之处。结合黎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来看,竹木器乐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而在这种乐器基础之上形成的黎族音乐文化让世人有机会领略这里与众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叮咚”这种乐器早年间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黎族人的饮食习惯食用山兰稻,本地的特殊环境也非常适合这种农作物的种植,但是人们在种植山兰稻过程中也会受到鸟兽的侵扰,为了防止稻子遭到破坏,人们便发明了一种敲木根或者敲竹子的工具,用以震慑鸟兽,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叮咚”;至于独木皮鼓,它一开始是人们为了在祭祀或是其他重要场合中用声音知会众人、助兴而“开发”出来的;鼻箫与口弓一类的乐器,则是为了满足青年男女求偶寻爱的需求而出现的;而离家的男性劳动者为了不至于感到孤单寂寞,就会通过“唎咧”发出声音给自己解闷。由此可见,黎族竹木器乐所形成的黎族音乐文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黎族竹木器乐的分类

黎族的民歌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还有一句黎族俗语叫作“歌声不停,笛音不止”,它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黎族人所使用的民间乐器具有与该民族的民歌同样悠久的历史。相关资料显示,黎族乐器的种类有四十多种,黎族器乐的大家族中,有些属于当地人的原始乐器,有些为原始乐器基础上改良而制,还有些是到了后期才发明出来的。这些乐器在黎族地区都非常流行,其中竹木器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乐器主要可以分为竹制吹管类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以及打击乐器等。

管乐器

黎族管乐器中的代表有哩咧、毕达、筒芍以及鼻箫等。哩咧长度大概有七市寸,一共有九节,每一节的上面都有按音孔,通常拿山竹制作,外观为竹管唢呐的形态,头部呈尖形,尾部较大,是小管同大管相套而成。哩咧的上部节是吹嘴部分,设计有簧片。最早的哩咧按音孔的数量仅有三个,而后经过几番改良与完善,哩咧发展成为带有九个按音孔的乐器。毕达也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的,是一种吹管乐器。至于筒芍,它的制作方法一共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以山藤竹为原料制作,乐器身部没有统一长度,有些长度为四市尺左右,其头尾两侧皆被挖通,头部带有吹音孔,上面还有三个按音孔,下面则有一个按音孔。乐器发音的时候,通过操作这四个按音孔控制发出声音,在演奏的时候,还要用露蔸叶将勺状处的头部套住,对吹气孔进行控制,达到调节音量的效果。鼻箫属于气鸣类乐器,之所以叫作鼻箫,是因为演奏的时候需要用鼻孔吹奏。

拉弦乐器

黎族拉弦乐器的代表是朗多依,这种乐器在外观上同汉族人所使用的二胡比较接近。不过其琴筒以及琴杆的材料都和二胡不同,是采用黎族地区所生长的竹类材料加工而成的,没有统一的尺寸与规格。一般来说,朗多依总长大概有六十至八十厘米,琴筒的长度大概为十至十二厘米,直径则大概在八厘米。

弹拨乐器

黎族人的弹拨乐器中,竹木器乐的代表是令东,令东的外形看上去与月琴差不多,其琴杆以及音箱采用桐木材料制成,音箱的形状是圆形。

打击乐器

黎族人使用的竹木类打击乐器包括叮咚以及榔棹柃、木鼓等。叮咚是采取两根大概两米长的如碗口一样粗细的木头以上下方式悬挂而形成的,在演奏者进行演奏的时候,手中会拿着两根棒子分别在两根木头的各个位置进行敲打,通过撞击形成各种音调的声音,该乐器的名字“叮咚”就生动地形容了敲打过程中发出的声音。榔棹柃这种乐器的长度为大概二十公分到三十公分,宽度有十五公分到二十公分左右,乐器中间是空心状的,其中绑着两木柚。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摇动木柚,让它撞击两侧的空口,从而发出声音。独木皮鼓是利用圆木制作而成的,圆木的长度在零点五至一米左右,直径有零点三至零点五米左右,鼓的中部尺寸比较大,而两头则更小一些,圆木被挖空,在其两侧用牛皮材质蒙住,再采用竹根打造的钉子(铁钉亦可)把其钉紧。

黎族竹木器乐同黎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

竹木器乐与黎族民歌文化

黎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当地的民歌文化。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海南黎族主要包括五大支系,分布于乐东、白沙、保亭三个县以及三亚和东方两个市,每一个方言区都有各自的声调。例如“侾”方言区以“千家调”与“嗳格罗调”等为主,“美孚”方言区以“欧欧调”及“斗牛调”等为主,“加茂”方言区以“长调”同“短调”为主,“润”方言区以“歪歪调”以及“沙中哇调”为主,至于地处竹木器主要流行地保亭的“杞”方言区,这里则是以“水满调”和“罗尼调”等为主。黎族民歌所具有的特殊韵味风情都是由这些民歌的特性决定的,例如它们的调式、调性,还有所采用的旋律与唱法等,不论是哪个方言区的民歌,都透露出强烈的山区与自然气息,传递出一种诗意,具有很深远的意境,将黎家人那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内涵彰显出来。从上述内容也可以看出,竹木器乐同黎族民歌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在这类乐器的主要使用地区保亭,民歌同竹木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完美配合,再加上当地人的民族舞蹈动作,营造出一种完美的艺术意境。

为了创作能够同上述民歌相称的曲子,黎族人专门创造了一些传统的竹木乐器。首先是被视为“女性乐器”的口弦与鼻箫。口弦并没有特定的演奏曲目,通常都是演奏的人以即兴发挥的方式进行演奏。它在节奏上比较自由,一般是以单音的形式呈现的,口弦所演奏的曲子中涉及的变化音与十二平均律中所涉及的发音变化是不一样的。在某些时候,这种变化音可以看作是中音,也就是指处在全音与半音两者之间的状态,有时候则是围绕某个音进行滑动式的变化。口弦所发出的声音很独特,带给听者非常新鲜的感觉。口弦所发出的声音不是很大,往往仅可演奏者自己听见。鼻箫创造的曲子也同样带有自由的节奏,同时具有一种柔美之感,颇具田园之境,适合用来抒情。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往往也是采用即兴发挥的方式,没有特定的调式,亦没有固定的曲目。鼻箫演奏的时候,是利用鼻孔送气来完成的,这也解释了为何该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比较细微、轻柔。其次是被视为“男性乐器”的哩咧及叮咚。叮咚起初是黎族人为保护山兰稻种植土地而制作的用于赶跑动物和鸟类的敲击型工具,常年累月,它便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娱乐功能的打击乐器。哩咧的音色纯净甜美而又独特。相关资料显示,从其曲调上来看,当今比较流行的一些黎族传统民歌以及以汉语的方式进行演唱的所谓“新民歌”主要有几种来源,都是与过去的黎族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以及日常生活相互关联,其中的一个来源就是上述作为“女性乐器”的鼻箫与口弦以及作为“男性乐器”的哩咧同叮咚所演奏出来的曲子的曲调。当然,由于受到本地民歌的影响,竹木器乐的创作也出现了一种“仿民歌”的趋势。

竹木器乐与黎族场景音乐文化

黎族人的竹木器乐同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场景相关联。根据其使用场景来看,这里的民间乐曲一共有五种类别,一是宗教仪式曲,二是生活劳动曲,三是贺喜曲,四是娱乐曲,五是口技曲。宗教仪式曲,或称祭祀仪式曲,一般是在各类宗教仪式中使用,包括在祭祖求神活动中使用的曲子《锣鼓曲》,在丧葬仪式上使用的曲子《丧礼曲》等;生活劳动常见的曲有母亲哄孩子入睡使用的曲子《摇篮曲》,驱赶土地上鸟兽使用的曲子《叮咚曲》,以及舂米活动中使用的曲子《舂米曲》等;贺喜曲顾名思义通常是在各类喜事场合使用,譬如婚礼上使用的曲子《婚礼曲》,饮酒、敬酒场合中使用的曲子《闹酒曲》等;娱乐曲通常是利用吹奏型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比较典型的有用于男女恋爱场景的《鼻箫曲》以及《口弦曲》,还有《哩咧曲》等;口技曲为模仿各种声音的曲子,例如《口哨曲》等。

以黎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场景为例,通常在夜晚安静时分,年轻的女性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吹奏鼻箫,深情而温柔的音乐声经过山谷的传递抵达更远的地方,甚至可以到达数百米之外,当心仪的异性听到,就会通过自己演奏的音乐进行回应。口弦也是如此,在安宁的晚上,黎族年轻男女彼此用口弦传递心声和情意,让口弦所发出的柔和而动人的声音将彼此之间的心声尽情传达。鼻箫与口弦二者通过它们舒缓、自由而柔和的曲调,完美契合黎家男女之间悱恻缠绵的爱情,那里的年轻人经常用来传达自己心意的曲子有《寮情调》和《四亲调》等。

竹木器乐与黎族现代音乐文化

黎族原始音乐富有魅力,这也吸引了很多现代艺术家对这些古老的音乐进行改编,让这些音乐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或是在传统音乐作品的启发之下进行创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艺术家采用这些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的音乐精品。例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艺术家陈翘编导了斩获国际奖项的舞蹈作品,一个是《三月三》,另一个是《草笠舞》,这两部作品的音乐部分是通过对黎族传统民歌《摇篮曲》进行改编而获得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芭蕾舞团推出了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海南行政区歌舞团和海南自治州歌舞团则推出了包括《喜送粮》《胶林晨曲》以及《椰林欢歌》在内的舞蹈作品,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省歌舞团推出《长寿舞》与《摸螺》等一系列舞蹈作品,还有名为《达达瑟》的大型歌舞诗作品,这类舞蹈作品使用的音乐也都是采集自传统的黎族民歌。另外,谢文经作曲的《舂米谣》以及何东谱曲的《鹿回头传奇》等一众歌曲以及乐曲作品,也都是以黎族传统民歌素材为基础创作而成的。上述这些传统黎族音乐作品以及以其为素材所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很多都离不开黎族竹木乐器的支持。由此可见,黎族竹木器乐同海南黎家现代音乐文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正逐渐散发出现代音乐的魅力。

黎族传统音乐是一类博大而富有内涵的音乐,它们体现着黎族人的精神世界、内在气质和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库中弥足珍贵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让这一份精神财富在新世纪中继续散发光芒。然而到今天为止,相关人员还处于对当地的音乐文化进行探索、摸索的过程当中。要探讨黎族人的音乐文化,必然离不开同其关系密切的竹木器乐的探讨,为了更好地完成对黎族音乐文化的调查、了解工作,同时也为了传承和发扬本地独特的音乐文化,让它得以保留下来,就需要从海南黎族竹木器乐进行深入挖掘与了解。希望今后相关的研究人员能够从竹木器乐的角度入手,开展对黎族音乐文化的探寻活动。

猜你喜欢
竹木黎族器乐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浅析健康化设计理念之下的竹木家居设计之美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浙江九川竹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全竹办公系列定制家具
故园
筷子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