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渭脊兽的制作工艺和传承保护

2021-03-08 08:53张仁高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化馆
文化产业 2021年16期
关键词:泥板通渭红土

张仁高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化馆

“脊兽”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来固定正脊、岔脊和瓦垄的建筑部件。我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由于科技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非常不力,而火灾又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因此,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都会以鼓乐、彩亭、仪仗等方式,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文章对通渭脊兽的制作工艺和传承保护进行了浅析。

一、通渭脊兽的制作流程

(一)和泥

1.选料。捏活(脊兽未烧制前通称捏活)制作最基本的原料是红土。它对红土要求非常严格,用料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捏活的质量。通常情况下,选取红土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看颜色:一般将适宜捏制脊兽的土习惯上称红土,但其实它的颜色呈橘黄色。因此,在定西境内,虽然红土的分布范围较广,但有一些看起来颜色鲜红的土并不适宜捏制脊兽。

测酸性:制作捏活的红土ph值<7,呈酸性,但这种科学的方法一般不采用,脊兽制作者往往会用自己的“手”来测试红土的酸碱性。酸性红土就算捏制时间再长,手也不会变粗糙;而碱性红土捏制时间一长,手上皮肤就粗糙龟裂,且所捏制的脊兽质量不好。

选地点:制作捏活一般采用河床上的红土比较适宜。在河床上将淤泥、沙子、石子等刨开铲除,挖至大约一米就会出现红土层,土块较大者黏性较好。

根据以上选料方法,在确定后进行挖取。但由于红土的黏性较强,挖取十分困难。过去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一般采用小型挖掘机挖取,然后用农用四或三轮车将红土拉回。

2.泡土。“泡土”,顾名思义,就是把选好运来的红土用清水浸泡。

暴晒风干:首先把没有杂质(备好的红土)置于空旷之地,同时要不断翻搅。暴晒时间大约需要一星期左右,方可保证红土干地均匀。

碾磨:在暴晒风干期间,除了定时不间断的翻搅,还需用铁锤或木锤(木榔头)将大块的红土击碎,再用牲口拉着碌碡碾细。

泡土:先往泥坑里注入清水,水容量占到泥坑百分之六十左右时,在水中依次填入红土,填入红土一定要均匀,边填土边倒水,直到填满为止。一般浸泡时间不能少于二十四小时。

3.和泥。踩泥是最原始的和泥方法,适用于夏季午后,在太阳曝晒时进行;砸泥,不受季节限制,但采用这种方法一次性和泥量较少;粉泥,即用机器和泥;护泥,也叫做“包泥”,即用薄塑料或地膜将和好的泥堆成堆包裹起来,要严实到不透风,如和的泥多,包裹的好,可以使用半年以上,一般冬季用的泥都是秋季和的。

(二)制坯

1.踏泥板。根据所需泥量的多少将泥堆放在铺有白土的平整地面上,一般在室内,然后用脚将泥依次踩开,踩成大约三厘米厚的泥板子。踩踏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均匀,这样泥板厚度才能均匀,泥板大小则根据制作捏活的样形而定。

2.剪样。根据所制作捏活的形状,将事先做好的样子,拓在踩好的泥板上,再用小刀将泥板割出所做捏活的大概轮廓。同时,根据制作捏活样子的大小,割下定量尺寸的泥板,用来做连接的支架,称“档”。

3.翻样。将剪好的泥板样子和用来做支架的泥板条置于室内通风处,温度保持20℃,约一天后就可以翻样了。

4.制坯。“制坯”就是把剪好的样子用泥板条作为支架连接成形,做为捏活的“雏形”。

5.连接。踏泥板时为防止粘黏,地面铺有白土,脚底同样粘有白土,在连接泥板前,须把样子正反面的白土层刮掉,以便更好连接。

(三)捏制

1.贴泥。贴泥分为粗贴泥、细贴泥。粗贴泥是在捏制正负脊、花园墙这些整幅图案时所采用的贴泥方式,根据所需捏制的图案在制成的坯体上贴泥。细贴泥则是捏制一些头子所采用的贴泥方式。

2.出样。运用相应工具在贴泥部位上勾出图案,并削去多余部分的泥,以凸出捏活的躯体。

3.刻画。刻画就是运用相应的工具,粘上细白土在出样、抹平、压实图案的基础上刻画出纹理细节。

4.下架。下架就是把勾画好的捏活等到柔干时从制作架上取下来。取下的捏活要放置在室内,通风晾干,防止因暴晒出现裂痕或直接断裂。

(四)烧制

九十年代后到现在,烧窑以煤炭为主,用少许麦草、干树枝引燃煤炭,烧窑时大约间隔两小时投煤一次,省力。烧窑每隔两小时投煤约为一百千克,直到从投煤口往窑里面看,放置的砖缝隙间白天呈枯黄色,黑夜呈金黄色时,窑内温度达到大约800℃,所需时间约为二十四小时。在看到窑里砖的缝隙间是枯黄色或金黄色后开始投入大量的煤,同时将窑顶的圆形小孔堆砌成不到一厘米,烟囱缝隙间距调成不到一厘米。这时窑顶会升起滚滚浓烟,随着时间的推移,烟由黑变青,由青变白;由浓变淡,由淡变清,整个过程需要四小时。四小时后,再次投入等量的煤。用酸泥(和有草节的泥)把窑顶、窑口烟囱裹得严严实实,将这个窑彻底封闭、搁置起来约六小时后,就可以往窑泉注水。注水时需注意,看有没有漏水的地方,以免水漏进窑里,使捏活遇水发生炸裂。待水注满后,就会慢慢顺着窑壁往下渗,渗水持续二十四小时。等窑内的温度降到100℃以下方可打开窑门。

二、通渭脊兽的保护与传承

(一)存续现状

据调查,1949年以前,通渭全境共有脊兽制作作坊百余家,其中以马营镇最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民经济也在迅速增长,在农耕时代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动,通渭人民的生活、居住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脊兽制作技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持续恶化,销售市场不断萎缩,正在遭遇“边缘化”危机,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民间技艺也因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目前,通渭县境内从事脊兽制作者仅有几家,而且存在从业者年龄偏大,通渭脊兽制作已明显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2003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年秋,通渭县文化馆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摸底普查。2008年6月通渭脊兽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保护与传承

人类社会现实的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建立在古代文明的基础之上。因此,优秀的民间技艺也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但是,当下我们对通渭脊兽制作技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大多是物态的,如:文字记录、录音、录像等。真正要得到保护,只有以人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播,其精神内涵才能延续,才能不断地给予我们灵感,激发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一项非常宏大、复杂的工程。通渭脊兽制作技艺也是如此,它没有固定的保护模式和经验供我们参考,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业务学习,培养正确的保护理念,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完善并细化通渭脊兽制作技艺的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在保护中略有不当,就可能会对这项遗产产生误会、歪曲甚至滥用。因此,面对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看这种文化形态存在的历史原因,即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还是物质生活需求而产生的?若是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则需要我们通过探索、发掘其中蕴含着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精神追求等历史信息,用来服务于当下,以启迪我们的智慧,防止我们犯错误走弯路;如果是为满足物质生活需求,我们应看重的则是其制作过程,并由此所形成的传统工艺和经验,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真正意义,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其次,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局限性和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同一事物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头脑中会有不同的反映。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只能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部分历史文化信息,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当下根本无法解读,需要借助科技的发展和新的考古发现才能逐步破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有一腔热血,更需要的是宽广的胸怀和一颗赤诚的心,放弃对名利的追求,抛弃个人的 好恶,怀着对传统文化的一番敬意,客观地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每一份遗产,老老实实地做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猜你喜欢
泥板通渭红土
阿马尔那泥板的涅槃重生之旅
拍块泥板做浮雕
泥板的叠加、拼合、包裹与刻线
发展中的通渭
朽木颂
浅谈泥板成型工艺在陶艺创作实践中的思考
诗三首(2)
失眠记
通渭影子腔
“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