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1-03-08 11:51潘映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仁爱中华传统

潘映宏

(宁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石嘴山 753000)

时代的急速迈进使得我国多领域发生了变化,西方多元文化亦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时刻影响着高校学生,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检验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可靠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思想和价值,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

1.1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1]。”长久以来融汇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无数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时刻熠熠生辉地指引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行进方向,特别是与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融合,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智慧光芒,并且依然充盈在中国人的血脉和灵魂里,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1.2 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让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与往圣先哲们思想碰撞中,领略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弥补大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照的缺憾,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囿于具体科学中的当代大学生体悟传统道德的气魄,让他们的灵魂在民族精神的滋养下得到升华,进而内化为自身成长奋斗的动力,培养高尚品德,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引导他们形成健全人格[2]。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探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植根并扎根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长久地引领中华民族向前迈进的那些观念,它们融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里,转化成行动的最高准则。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特别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观照[3]。

2.1 讲仁爱

孔子主张从自身出发,培养自己崇德守礼的君子人格,以尊重和爱为前提,建构一种彼此之间相互关爱的和谐伦理关系。孔子认为“仁爱”的起点是对家人的爱,最后要达到一种广博的爱的境界。当然“仁爱”是要有区别的去对待不同情况,要能识好赖,辨善恶,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爱或恨。在孔子仁爱思想基础上,孟子有了新见解,他将这种思想引入政治领域,发展出“仁政”主张,君王在对国家进行治理时,对子民、对邻邦也要采用仁爱精神,并在社会中推行仁爱思想。儒学关于仁爱思想博大精深,后世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其他学派,墨家兼爱、佛教慈悲等思想也都是在对“仁爱”进行观照。

2.2 重民本

自上古时期始,“民为邦本” 的思想就已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孕育,在当时莽荒的环境下生存繁衍的中国先民已认识到人的重要性,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层从维护政权统治角度出发,广泛的接纳民本思想,并在政治领域中践行。及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先贤们围绕君王如何顺应天意、 统御万民、稳固政权等方面提出丰富的思想主张。其后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忠君事国使命强烈的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们不断丰富发展中国民本思想。重民本精神集中体现在治理国家时要施行仁政,管理社会事务时注重平等,择选贤能之人处理国家事务,在经济生活领域重视百姓生活,实施教化时应以教民育民为要等。

2.3 守诚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诚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忠诚。内诚于心,外诚于人;对人忠诚,对物忠诚。内诚于心,即尊重内心感受,将心中所想如实反映在外在行为中,是以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为前提,尽量不去做违逆内心的事。外诚于人,即对待他人忠诚,不做背信弃义的事。此外,还要对物忠诚,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按事物自在规律对待,实现事物存在的价值意义。第二层含义是信守承诺,即对人与物忠诚的情感态度在行为上的体现。当心中所想自觉的转化成对人与物的态度,如实地在人与物事的接触中表达。

2.4 崇正义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君子人格构建,而崇尚正义则是正人君子的一个重要品行,这种对正义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品格塑造的追求上,还体现在社会责任与国家治理之中,几千年中华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崇尚正义思想。第一,如何看待义与利。中国古人普遍重义轻利,主张义是利的根本,而且对义与利的分辨,渗透着中国人的荣辱价值观念。第二,追求个体的浩然正气。静心修己行正气,提升自身修养,重践诺、急人难铸侠义,方是君子所为。第三,“义立而王”才是王道。君王行公义废私义,以义治国,以公正治理天下,对待臣民才是正道。第四,承担社会责任。对君王要守忠义,对亲人要尊孝义,对他人讲礼义。

2.5 尚和合

“和合”即融洽谐和。“和合”思想与“天人合一”观念一脉相承,有着敬畏于天的理论基石,首先承认天与人有别,人要遵从自然天道,在此基础上对万物加以认知,承认事物有差异性且彼此相分,虽如此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却又能交融共存,实则是中国古人想要在万物有别、 矛盾交织的复杂自然中寻觅平稳、融洽的形势,因为于他们而言完全意义上的僵化教条不可取,当然更无法忍受一个杂乱无序互不相容争斗的世界。中国古人关于和合的论述,融汇着对人、自然及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既有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又有中国人尊贤敬圣的价值取向,还有中国人坚韧不拔的修养品格等。

2.6 求大同

“大同”最早出自《礼记·礼运》,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所谓大同,包含3 层含义:一是“天下为公”,意即全民共有的政治体制。天下归大家共有,非君主一人或部分人所有,掌权之人在使权力行时公平正直无偏颇私心,目的是为百姓谋权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各归其位,整个社会秩序安定人心凝聚。二是“选贤与能”,亦即任人唯贤的施政策略。君主的品行该是“德配天下”,因此应任人唯贤,让那些能力出众的贤德之人来指掌天下,唯贤能是举,清退庸者无能之辈。三是“讲信修睦”,亦即人际和谐的社会秩序。君子重信守诺,臣民就可享厚恩德泽,继而上行下效出现人人讲诚信与人为善的社会风气,人与人间的关系和睦美好,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都很高尚,呈现出一派景然的大同气象。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彼此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者在事实与价值的哲学意义上都是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文气息里彰显着独特的思维方式、质朴的价值追求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要素[4]。

3.1 提升讲仁爱的崇礼之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地讲仁爱的伦理标准,这种发自肺腑的仁爱之情,让中国人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对他人的尊重,然后自觉地反映到行为举止上,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至此礼仪即成,崇礼的社会风气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对看重家庭的中华民族而言血脉亲情里的孝悌是仁义的出发点,由对父母兄弟等亲人的礼仪,逐渐扩展到对他人、对众人的礼仪,这是礼仪的发展理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高校学生感受古人的重礼之风,吸引他们自愿修习传统礼仪,加强礼仪修养,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同时,抛弃愚忠愚孝,在平等的基础上,感恩孝敬父母、友爱姐妹兄弟、敬重师长,成长为一个守礼的人。

3.2 提升重民本的撙节之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的重民本的价值取向,是撙节这一传统美德的思想源泉。古代统治阶级重视民本、爱惜百姓的表现之一就是提倡节俭,如荀子讲撙节是富国裕民的重要措施,统治者多半会以身作则的崇俭抑奢,上行下效继而在社会中形成节俭的风气。不论撙节之德起源是为了什么,但就其本身而言,毫无疑问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富足的时代,没有体验过艰苦的生活,不曾有过节衣缩食的经历,很多大学生不能体会种种来之不易,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浪费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新时代大学生懂得撙节的美德,有助于他们珍惜资源,养成节约的美德。

3.3 提升守诚信的重诺之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的守诚信的道德规范,有丰富含义,在政治交流、经济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体现,孟子说诚事天道,而分有诚则是人道,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特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契约因素的加入使得诚信倍加展示出重要的价值意义,诚信是现代社会人处世的重要法则。守诚信集中表现在信守承诺的规约上,以诚待人,重视与亲人、朋友、教师、学生之间的承诺;以诚处世,重视对学习、科研、工作的应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形成重诺的规矩,构建协调的关系网络,成长为品行端正的新时代好青年。

3.4 提升崇正义的勇武之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的崇正义的价值追求,这样崇尚正义的传统让中国人始终通晓一个道理,那就是勇毅果敢是屹立于世间的利器,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有选择的权力和余地,才能在面对不公不义时坦然自若的选择正义和道义,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或是民族而言亦是如此。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让大学生理解强者的真正含义,勇武并不是逞匹夫之勇,亦不单单是对个人而言,它蕴含更丰富的含义,实则是正义的表征。当代大学生除却对理论知识的不懈学习与追求外,更应培养勇武之气,站在家国需要的高度上树立勇武之志,为中华民族的久安长治而努力。

3.5 提升尚和合的拼搏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的尚和合的中庸思想,时刻勉励着中国人的拼搏进取之心,对外在天地人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往往体现在内外中的行动中,只有自强不息、发愤图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游刃有余的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身处各种矛盾运动之中做到泰然处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以让高校学生领悟人生真谛,让他们明白人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执着向上:遇到困难时能在审时度势后依然锲而不舍,而后一往无前;意气消沉时能揆情度理,而后自立自强;裹足不前时能见贤思齐,而后革故鼎新……这些宝贵的思想精华,可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激发大学生的进取之心,懂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

3.6 提升求大同的爱国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的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显露着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这是一种朴素但高尚的价值追求和情感体现,是激发起中国人爱国之情的根源。自上古时期开始,人们便已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故土邦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萌芽,其后几千年的时光里,爱国主义的情感愈发蓬勃,仿佛是融入中国人的基因中,使得我们这一多民族国家在经历过无数磨难之后依然紧紧团结在一起,哪怕为国家献出生命也是死得其所的高尚之举。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隐含在青年人血脉中旺盛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释放,让青年人认清自己的爱国之心,以先辈们为榜样将浓烈的情感转化为爱国之志,最终落实到爱国之行中[6]。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淳朴的华夏儿女历经五千年悠久历史在神州大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结果,其精神广博而精妙,作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和沃土,其独特的育人属性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配合着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诠释,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的“新”挖掘,抢占中国青年群体的思想领地,让他们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体悟传统文化的意旨和内蕴,培养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高校理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旨,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让其在高校开出绚烂的花朵。

猜你喜欢
仁爱中华传统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