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

2021-03-09 13:32汪昌权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互联网+互联网

汪昌权

[摘 要] “互联网+”影响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求职拓宽了渠道,带来了自由度更高的网络就业模式、新的产业形态以及新的就业机会。但在新的背景下,也存在着大学生就业权益难以保障、結构性失业、心理困惑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各方力量共同行动,通过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能力的提升等多种途径积极应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006-02

在“互联网+”这场大变革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其影响,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日益紧密。大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频繁,依赖程度较高,他们的就业行为与互联网高度关涉。且大学生追求个性、新颖的就业形式,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型就业机会情有独钟。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就业。“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它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互联网+”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局部改变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就业选择等诸多方面的传统状况[1],并且还在继续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一、“互联网+”改变大学生就业传统格局

(一)“互联网+”开拓大学生求职新渠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大学生求职渠道不断拓宽。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招聘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求职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视频面试,足不出户即能完成求职全过程。这些网站丰富多样,包括用人单位的官方网站、人力资源市场网站、专业招聘网站、行业招聘网站、社交网站、个人网络空间等诸多形式。网络求职渠道并没有止步于此,还在不断发展前进。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搜索与精准匹配技术的各种求职新渠道应运而生,基于手机客户端的求职新形式被广泛开发应用,如基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微招聘”“微求职”等。新的求职渠道新颖、便捷,颇受大学生群体青睐。

(二)“互联网+”创新大学生就业新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实体型就业,新的就业模式表现为网络就业,并且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可行性[2]。在传统就业模式中,大学生受雇于企业实体,通过企业与市场进行价值交换。而在网络就业模式中,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直接与市场相连接,从而实现个人的市场价值。例如,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平台型就业、创业式就业[3],就是“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就业新模式的典型表现。

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在诸多方面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供职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例如,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类似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均吸收接纳大批量的大学生就业于其中。二是基于网络空间平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繁荣发展,通过网络渠道的商品买卖,进而实现盈利、解决就业的模式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和了解。三是依托互联网空间中的共享平台,通过私人资源共享,从而获得市场盈利、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共享经济的模式,突破了单纯的网络商品买卖和物质交换型盈利模式,而将知识、技能、观念等非物质要素囊括其中,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智优势。例如,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客户端等为代表的类似互联网平台,可供大学生共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吸引特定客户群体,进而以周边产品、广告收入等多种形式实现盈利。以猪八戒网为代表的威客平台,可供雇主发布需求,雇员网络投标,进而可实现P2P式的新型就业。通过威客平台,大学生可以直接为有需求的雇主提供各种服务,如网站开发、文案策划、工业设计、营销推广等,从而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智慧获取经济利益,实现自由就业。

(三)“互联网+”催生大学生就业新业态

“互联网+”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出新的产业形态。比如,互联网与零售、金融、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出互联网金融、网络创新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4]。新业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发展迅猛,网店、快递、微商这些新兴业态对于大众而言已不再新奇,网店客服、网店装修师、专车司机、网络写手、各类基于网络分享模式的体验师等新的职业形式也被大众理解和认可。各种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衍生变化,新的业态不断涌现,并由此带来新的产品、新的职业。例如,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革新了制造业的传统局面,创造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传统的文化、娱乐行业与“互联网+”日益融合,使得自媒体行业、网络直播等业态迅速发展,拍客、主播、网红、专业角色扮演者等新鲜职业进入人们视线,对年轻人十分具有吸引力[5]。新的业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产品和新职业,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加入新的业态中去,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互联网+”引发大学生就业新问题

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互联网+”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新秩序下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互联网+”是对经济秩序的重新构建,它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但新的就业空间也潜藏着新的风险和陷阱,由于法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面临困难。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导致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有待解决。根据赶集网发布的《2015互联网+时代,就业主力军现状调查报告》,到2015年8月份,毕业生中有27.3%的人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在同期所调查的企业中,有66.1%的企业未能招聘到满意的人才[6],这意味着供需结构失衡。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所要求的才能有差距。第三,大学生对“互联网+”认知不足所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互联网+”改变了企业对互联网的简单利用模式,网络不再只是联络、传播的工具。在互联网经济格局中,企业要利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技术和海量互联网信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制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大学生对这一深刻变革缺乏系统了解,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认知不足,以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盲目、犹疑、焦虑、困惑等诸多心理问题。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远不止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是改造升级、颠覆创新、重新构造,將给产业、社会,甚至人们的生存状态带来深刻变革[7]。这种革命性的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多方共同应对。

(一)政府:加强政策研判和服务监管,确保新政策、新制度有效落到实处

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中,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有时走在了政策的前面,形成了对政府的“倒逼机制”,使得政府部门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从“网约车”“互联网推广”及其相关行业、企业的规范政策制定和出台过程,可以看到原有法律法规在面对新兴业态时的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高政策预见性,加强政策研判。同时也要求新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服务、监管、保障功能。面对新的业态、新的就业模式,政府要及时对那些不适用于新环境的老政策做出调整,同时制定和落实切合实际的新政策。例如,对平台型就业、创业式就业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管,为自由职业者和新型创业者提供政策保障和必要支持,为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提供政策依据。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服务,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助推大学生就业

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新格局,高校能否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上打破陈规、积极创新,这对于能否有效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关键。首先,针对“互联网+”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高校有能力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解决人才输出和企业需求不对口的矛盾。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断转型升级、发展变化,学生的学习不能一成不变。高校通过对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课程、实习实践等系列环节的重新设计和调整,融入新的互联网经济要素,以期缩减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新型企业所要求的才能之间的差距。其次,高校有能力提供更加智慧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以解决大学生在新的就业环境中所产生的职业困惑和心理问题,以及认知不足、权益受损等问题。例如,通过手机客户端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开展即时的、深入的职业咨询和心理辅导;挖掘就业指导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高品质网络资源,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提升他们对互联网经济格局的认知度,提高风险防范和权益保障能力。

(三)大学生:修炼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大胆通过新思维、新尝试去实现人生价值

“互联网+”引发新的经济秩序和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有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业务技术能力、网络操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衡量大学生能否成为优秀青年人才的五大标准[8]。为此,大学生要从诸多方面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首先要修炼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在专业领域具备出众的一技之长。其次,要提升互联网就业素养,培养用户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经济环境。大学生要主动进行自我提升、自我监管,积极学习掌握各项互联网就业的操作技术,善于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提高就业能力。最后,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改变陈旧就业观念,树立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相符合的灵活的、动态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不应执着于一次性稳定就业的固定思维,而要通过多元化的尝试,在不同的体验和经历中,去寻找实现个人理想和奉献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孙金玲.“互联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6(04):90-91.

[2]王萌萌.大学生网络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07):25-29.

[3]“互联网+”为就业市场带来三大影响[DB/OL].http://news.163.com/15/0819/10/B1CGDE8C00014Q4P.html

[4]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25-38.

[5]95后就业最爱“互联网+”[DB/OL].http://it.people.com.cn/n1/2016/0801/c1009-28599579.html

[6]互联网+时代“90后”就业出现六大新趋势[DB/OL].http://www.ncss.org.cn/zx/jydt/jyxsfx/290639.shtml

[7][8]黄敬宝.“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就业与新思维[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5):43-49.

(责任编辑: 张宏玉)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018tlxyzts35)及“基于因子分析的铜陵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评价及预测”(2018tlxyzts3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