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2021-03-09 13:32丁匡一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丁匡一

[摘 要]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大学生心灵成长的精神旗帜,使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呈现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但也不可忽视某些不良社会思潮对个别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较大的不良社会思潮,主要有功利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等,其传播路径往往依托浅表化、碎片化的自媒体形式,其影响以“符号—解读”模式呈现。应针对认知模式、心理特征、传播渠道等因素,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思维与辨识能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于不良社会思潮的理性应对能力。

[关键词] 不良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072-03

一、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社会思潮内容、特征及其演化

青年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定型的关键阶段和时期,在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方面,青年大学生介于不成熟与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实情构成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多维度特征。当前社会观念较为复杂,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社会思潮也是源自方方面面,或直接源自某种观念、文化,或源自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观念、文化体系和社会现象的背后,往往负载着复杂的价值观。它们透过媒体,经过学生的选择取向,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经过调研,对当前某些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深的不良社会思潮,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功利主义思潮;二是个人主义思潮;三是民粹主义思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未必对这些思潮的内涵有着明确的辨析和认知能力,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持有或采取某种思潮的基本立场,或是以某种思潮的某些方面去观察、判断,甚至实践。并且调研数据显示,几种思潮在同一名学生思想内部形成复杂格局,也是常见的基本情形。

其特征在于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自发性。个别大学生对于自己所接受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缺乏足够的理论认知上的自觉,他们并不清楚这些思潮的根源与来源,对这些思潮的内涵、意义,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个别大学生往往是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思潮的某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引自己的生活与实践。同时,他们也会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与表达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某些思潮的某些方面,總体上看,具有一种较为突出的自发性特征。据此,教育者应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认知,从理论的维度加以引导,这一点实为必要。其二,混合性。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某些大学生的影响,具有混合性。即其并不是受到某种单一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往往受到混合着多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体现在特定个人的身上,往往夹杂着多重的观念,这些观念以一种非逻辑的、碎片化的方式复合而成,在同一个人身上展现出一种复杂性的局面。在思想与实践的现实进程中,对不良社会思潮的混合性接受,有可能呈现出偶然性情形,从而在外部现象上,倾向于表现为价值观的流动性、变化性特征,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这也比较契合青年人多变、流动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其三,过渡性。某些大学生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或明或暗的选择,存在典型的过渡性特点。其较为容易从一种不良社会思潮过渡到另一种不良社会思潮,其观念、信念的内在精神结构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这也体现出某些大学生介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过渡性,所以,有必要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塑造,其价值观的可塑性也比较强。其四,主体际性。从某些大学生接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来看,很大程度上不良社会思潮通过他们内部的主体际进行传播,同学、同龄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塑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从这一视角来看,构建价值观正确的、积极的小环境,强化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某些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模式

分析和研判价值观的形成,应着重考察价值观的生成模式。即从信息来源、传播路径、信息接收、价值观的发展阶段等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勾勒其共有的结构化模式。研究生成模式,有助于掌握当前的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某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与特征。从价值观的来源这一角度分析,当前某些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信息来源,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们个体的生活经历、人际环境,特别是其直接的、现实的生活感受、体验,是其生成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从传播的路径来看,当前某些大学生在价值观的生成方面,较为依赖手机客户端的自媒体APP信息源,并且无线网络成为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个符号、一段叙述、一则故事、一条新闻、BBS中的一段留言,表面上看或许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但实际上它都很有可能负载某种或某些价值观念与价值信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几乎任何符号都意味着蕴含着价值观,而接受、传播这些符号,也就意味着主体对价值的选择、接收与再加工,甚至是再生产。

从价值观的生成特征来看,具有主体性。某些大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与经历,自身的精神状况特点,以及他在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的主动选择,对于其产生相应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论,符号、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含义是复杂的,而任何符号、信息其实都需要通过主体的处理与解读,甚至重点并不在于符号与信息本身,而在于对符号、信息的解读与处置。在这一背景下,某些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现实,特别是主体性的精神结构,对于其生成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们构成解读符号、信息的前提化基础。

从某些大学生价值观的生成环节来看,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特征。因为,当前某些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化的自媒体,某些大学生在手机网络自媒体获得的符号与信息,多数源自图片、视频、音乐等感性的、直观的元素与符号。图片、视频、音频之本身就承载了价值观念,且具有一种浅表化、视觉化的特征。当前,某些大学生在手机中传播的各种信息,都很难甚至无法进行一种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所以,在他们思想观念形成中,易于形成情绪化的倾向。这是与它的传播途径、传播载体有着密切关系。调研显示,舆论对大学生是有深刻影响作用的。例如,一则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是这则新闻本身,对其影响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新闻背后的评论、BBS的留言,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价值观形成的效果上看,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影响,那些简明扼要、简短的评语,对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往往比长篇大论更具效果。

三、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对大学生价值观生成模式的分析,应对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冲击与影响应注重如下内容。其一,应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感化,让学生能够切身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的经历中,形成对学校的认同,对教师的认同。价值观念的生成,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特点,从大学生周围的经验生活世界、人际关系环节入手,能有效地生成价值观的导向效应。因此,教师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在情感上赢得学生的认同,这是做好理性教育、引导的第一步。通常的情形是,潜移默化的情感认同甚至比单纯地理性说教与思想分析或许更具效果。学校应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并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品质与内涵,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提供较好的保障。同时,根据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受周围人际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同年龄段的学生氛围,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维度。因此,确立优良的校风、学风,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来强化价值观念教育。基于价值观的认知模式,学生普遍排斥那种灌输式的、输入式的或带有形式化、训诫化的道德教育,而比较喜欢在一种探讨交流互动的氛围中,渐进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应该侧重在对话中、在研讨中、在辩论中引领学生,塑造相应的价值观。深入剖析负面的社会思潮及其危害,尊重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感性认识和理性的结合,突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四、从传播路径的角度应对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往往通过自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应该从传播源头管控好自媒体,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检查。那些极端价值观、非主流的价值观,甚至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应被屏蔽或管制。从传播的方式看,具有点对点、个性化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借助大数据分析、管理等技术手段,强化对大学生媒体访问情况的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当前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应充分认识媒体对于大学生认知结构、思维模式、体验方式的影响,尤其是对其的负面影响。应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传媒本身,让大学生在访问、使用媒体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增强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辨识、认知能力。从传播的接受者主体性这一视角来看,应完善大学生应对当前不良社会思潮的策略,应考虑到网络的互动性与传播的互动性特征。诸多价值观念是在互动中形成并固化的,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即时聊天工具、信息传达工具,应进行监督和管控。对传播不良价值观的平台媒体应该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关注价值观的人际传播路径,其重点在于区域文化的建设。校园应构建相应的传播平台,通过隐性课程、学生活动,以及实体或虚拟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的有效防御能力。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调配相应的资源,专注于研究不良社会思潮、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一些快速传播的资讯,很有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较大冲击与影响。应严密分析并跟踪大学生中的热点资讯,密切探寻其背后所可能蕴含的价值观意涵,依据传播学的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认清舆论、分析舆论、把握舆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资讯,获取真正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被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所裹挟。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从资讯的产生到快速的爆炸性传播,往往速度很快,短期内将进入到一个关注的高峰期阶段,然后在7天至10天左右进入到一个平缓与消退期,对此,高校的教育应遵循传播学的这种规律,突出及时性,在热点资讯爆发的短期时间内,做出积极反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与态度,应对潜藏的不良社会思潮冲击。

五、从思政课内涵建设的角度应对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目前,强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这个主渠道,一方面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另一方面应不断提高师资質量,完善相关体系。在投入方面,各级单位、各学校都对思政课做了大量投入、建设工作。现存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来看,即思政课仍处于由粗放式向内涵式转轨发展的阶段。思政课的内涵建设,创新发展仍有待加强。从这一背景来看,现存的突出问题是在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深度仍有待提高,其理论性与学术性达不到大学所应达到的层次和深度。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层次与深度,就很难获得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可能对于民族发展事业有负面的影响效应。尼尔·波兹曼曾写道:“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其实,马克思早已指明了理论性对于教育、引导、塑造观念的重要意义,他曾写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地给出价值观的结论,而应该从理论上说服学生接纳和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信念体系,尤其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价值信念建立在理性认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收到比较真实的、扎实的效果,才能形成一种对学生的长远的教育机制,形成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政治认同和观念认同。所以,在不断地扩张数量、强调规模的同时,课程教育的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教育的质量水平,应该相应地同步提高,应加强教育的理论性、针对性。可根据具体实情,在高校中开设一些直接针对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课程,以及针对不良社会思潮方面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强调课程的问题导向与现实针对性。同此,强化课程思政的建设,突出各个课程都应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原则,结合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政治的引领,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强化道德教育,彰显课程育人的功能,积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高校领域,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校园文化,最根本的文化在于人的内心信念与外在行为的结合。“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当前,积极应对不良社会思潮的关键在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培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信仰。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教育教学的始终,明确并提升大学教育教学的内涵,基于此,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的不良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当前社会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编号:QJY201710122)。

猜你喜欢
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