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3-10 04:27孙文燕邵云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央区转移率包膜

孙文燕, 邱 晶, 邵云蕾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 赣州, 3414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2]。PTMC属于一种相对惰性的恶性肿瘤,且存在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故80%以上的PTMC远期复发患者临床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受解剖因素和检测技术的限制,术前超声检查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并不理想[3-4]。此外,部分患者虽然在术前检查时并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却显示转移[5]。本研究分析了PTMC患者的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78例PTM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146例,年龄16~71岁,平均(43.5±6.5)岁,其中单发病灶患者99例、多发病灶患者79例。纳入标准: ① 初次行甲状腺手术者; ② 术后病理诊断为PTMC者[6]; ③ 临床资料完整者; ④ 患者及家属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 复发癌者; ② 合并髓样癌及其他类型甲状腺癌者; ③ 远处转移至甲状腺恶性肿瘤者; ④ 中途退出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78例PTMC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 ① 甲状腺患侧腺叶、峡部切除联合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 ② 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除范围的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窝,外界为颈动脉鞘内侧。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病灶位置、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178例PTMC患者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55例,转移率为30.9%。年龄<45岁者转移率高于≥45岁者,肿瘤最大直径>5 mm者转移率高于≤5 mm者,合并肿瘤包膜侵犯者转移率高于无包膜侵犯者,多发癌灶者转移率高于单发癌灶者,双侧癌灶者转移率高于单侧癌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不同性别患者、有无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合并包膜侵犯、癌灶多发、双侧癌灶与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关联(P<0.05或P<0.01), 性别、是否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关联(P>0.05)。

表1 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n(%)]

2.2 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将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癌灶是否多发、是否存在双侧癌灶以及是否合并包膜侵犯等因素纳入Logistic回顾分析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癌灶多发、双侧癌灶、合并包膜侵犯均是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 见表2。

表2 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临床中PTMC患者整体预后较佳,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中央区甚至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9]。相关研究[10-12]表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PTMC分期及肿瘤进展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是肿瘤局部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检出率极低,往往需要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才能诊断转移病症,而当诊断出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时再行手术清扫治疗,手术难度会成倍增加[13-14]。

本研究178例PTM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9%, 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合并包膜侵犯、多发病灶、双侧病灶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显示,年龄<45岁的PTMC患者转移率高达36.3%, 而≥45岁患者的转移率为18.5%, 表明PTMC患者年龄越小,越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5-16]。同时,肿瘤最大直径越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即当PTMC患者肿瘤直径>5 mm时,侵袭性更强,易出现转移[17]。PTMC的病理特征因癌灶单发、多发而有着不同表现,当单发癌灶位于甲状腺下级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更易发生,当多个癌灶局限在单侧腺叶时,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双侧癌灶者。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多发癌灶会升高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

本研究还发现,女性的PTMC发病率较高,且PTMC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较快的肿瘤之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癌灶多发、双侧癌灶以及合并包膜侵犯存在显著关联(P<0.05或P<0.01),与性别、是否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无显著关联(P>0.05)。临床治疗PTMC患者时,评估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利于控制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目前, PTMC的临床治疗方案尚存争议,虽然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较佳,但随着肿瘤进展,患者仍存在着复发、转移等风险,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尽早评估相关风险。

猜你喜欢
中央区转移率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广义Markov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无源控制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影响油墨转移率的机械压力分析
单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