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歌曲《家》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

2021-03-11 04:10刘宏岗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乐句艺术歌曲力度

□ 刘宏岗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笔者第一次接触陆在易先生的作品是在学院合唱团组织演唱《游子情思》的时候。从那时起,笔者便十分喜爱陆在易先生的音乐作品,特别是艺术歌曲。因此,文章通过对陆在易先生的艺术歌曲《家》的深入研究,在加深自身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积极实践,总结出较为适合表演这首作品的方法,希望对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家》的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

《家》创作于1998 年,时值陆在易先生创作的第二高潮期——“忧患诗人”时期,同时也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年。歌曲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久别故乡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相比于“阳光歌者”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显得沉稳且富有深意。《家》的篇幅较为短小,且歌词通俗易懂。但在短短的两分多钟里,歌曲展现了陆在易先生对“家”这一熟悉但又蕴意丰富的字眼的深刻思考和动人情感。

在音乐表达上比器乐更为直观的声乐艺术,势必离不开语言,体现在作品中即为歌词。而歌词作为艺术歌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体裁的特殊性,多选自名家名诗,使得艺术歌曲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因此读懂歌词,理解歌词,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

二、《家》的艺术特征

(一)《家》的音乐分析

《家》的曲式结构如下:

《家》整首曲子是带重复且加尾声的单二部结构。调性为d 羽七声调式,而中国五声民族调性中的羽调式的调性与西方大小调中的小调类似,调性色彩柔和、暗淡,比较适用于表现深沉、内在、忧郁的情感。

前奏部分有五个小节,以较弱的力度开始,运用我国五声调式中常见的四、五度叠置的和声取代功能性和声,使得和声效果丰富且极具民族特色。同时,在右手声部采取staccato 的演奏方式,迅速地将演唱者及观众带入无线的遐想中,仿佛眼前隐约浮现出那熟悉却又遥不可及的画面,有很好的情境带入作用。之后,A 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采用我国民歌中常见的上下句呼应的结构,一问一答,引起人们的思考。间奏仅用钢琴伴奏,运用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和环绕式上行的写作手法,将音乐情绪自然顺畅地推至B 段高潮部分。

B 段在力度和音区的表现上都比A 段更强,情感与A段相比也提升了一个层次。B 段的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弦节奏变得紧凑,音符密集,和声音域拓宽使和声效果更丰富。B段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二个乐句为第一个乐句的重复,是对情感的强调和补充,随后力度减弱,速度减慢,慢慢归于平静。在这短短10 个小节中,陆在易先生通过对力度、速度、音区的调控,将音乐起伏表现得恰到好处。B 段与A’段间的间奏是完全重复歌曲的前奏。与A 段相比,A’段的力度有所增强,歌词也有所不同,并在第一个乐句中的钢琴伴奏上添加了一些较高音区的和弦音。因此,此时的音乐情绪会更明朗一些,为迎接全曲的高潮奠定新的基础。

全曲的最高潮出现在B’段的第二个乐句,运用男中音的极限音域a2,与A’段的低吟形成强烈的对比,把游子难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思绪倾泻而出的心理活动准确地表现了出来。

尾声部分将钢琴伴奏和旋律声部的音区放在较高音区进行相互对位补充,在中弱、Adagietto(小柔板)中结束,仿佛痛哭之后的哽咽和抽泣,之前皆是幻想,而后是回归现实后的无奈。

(二)《家》中的大爱情怀

陆在易先生的创作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他的故友居其宏先生根据他的创作特征,形象地将他的创作时期分为“阳光歌者”和“忧患诗人”两个时期,而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创作主题——大爱情怀,或称“家国情怀”。当然,即便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有不少作曲家寄情于“大爱”主题并卓有建树,而陆在易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他始终深切关注祖国、民族的命运,在他的内心世界里,祖国、民族的命运高于一切;炙热的情感和清冽的历史使命感是构筑其“大爱”的坚实基础。第二,为了艺术地表达大爱情怀,陆在易总要预先对每一部作品进行精心构思,尽最大努力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语言和写作手法,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这一主题作出多样的变奏和扩展,由此构建出一个属于陆在易独有的“大爱”形象画卷。《家》从题目及题材的选择上都鲜明地反映了陆在易先生对祖国的热爱。

(三)“词曲贴合”的创作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陆在易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先人对“词”与“曲”高度贴合的创作理念,利用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将中国汉语的语调和语音与歌曲旋律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旋律美又突出了语言美,使得中国诗歌在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的表达上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例如,作品《家》中的“屋檐”“竹篱”两词的第二个字声调虽皆为阳平,但随着整句话在低落情绪的作用下,语调向下,使得词随着旋律的下行显得自然且不突兀。

除此以外,陆在易先生对歌词的选择和运用也十分巧妙,例如在作品《家》中,利用整体重复的方式,既不受限于原本诗歌的结构,又能在重复中将音乐情绪进一步升华。

三、《家》的“起、承、转、合、升”

关于歌唱情感的问题,俞子正教授强调,歌声里表现出来的感情需要通过声音技术来达到一个制约。演唱时,歌唱者必须清楚地知道,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气息和音乐线条才能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不能盲目地“充满感情地演唱”,那样的话没有太大实效性。俞子正教授认为,歌唱应该是理智地运用声音技巧去表现所想表现的内容,理智地知道自己发出的歌声能够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而不是盲目的感性冲动。笔者十分赞同俞子正先生的观点。歌唱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再到感性表达的过程。在学谱阶段,对作品的初步认识和感知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皆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在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开始进入理性思考阶段,作曲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运用什么样的音色、咬字方式、艺术处理才能在准确表达作曲家想要表达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反复实践之后,当我们在舞台上呈现作品时,演唱技术已然只是我们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

笔者在对作品的歌词及音乐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之上,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借鉴了我国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将作品《家》的情感表达大致分为起、承、转、合、延伸五个层次,并与演唱技巧相结合,尽可能地阐述如何更好地来表现作品。

“起”,作品的1~13 小节,包含了前奏和A 段。这一部分的力度起伏较小,速度变化的幅度也比较小,情感较为平稳但是深沉。前奏部分,演唱者可作迷茫的目光向远处眺望,表达思念家乡和望不到家的惆怅。“家啊家,家在哪?”演唱者宜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式,运用自然的音色进行演唱,声音无须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更多的是略带失落的询问,仿佛带有一丝无奈和惆怅,可以利用韵母“a”将歌唱状态统一起来,使得乐句更加连贯。“家不在人家的屋檐下”一句,通过自我否定,为后面的答案的显现做铺垫,此时的演唱力度较之前一句加强至mf 且伴有减弱,带着肯定而略带落魄的情绪。因此在演唱前,吸气要连贯和充足,为在句中的力度变化提供足够的气息支撑。“家在长长的乡愁里”一句,演唱力度为中弱,速度由渐流动回至原速,初抒胸臆,却欲言又止。短短两个小节,包含着演唱力度及速度的变化,同时出现了跨度较大的五度音程,因此气息的推送要有所区别。吸气要充分,但不能僵,即预算好吸气的时间,吸气到发声之间不要有停顿。随着音程距离的扩大,小腹推送的紧张感加强,确保音色的统一。“愁了九十九个夏……”仿佛回忆思念家乡时的每一分每一秒,漫长而难熬,此时演唱速度回归原速,并带有rit.(渐慢),同时音符上出现保持音记号,因此要将音符的时值唱满,保持略强的力度,附点节奏做得稍明显一些,凸显沉淀多年的浓厚乡愁。经过两个小节钢琴伴奏的过渡,音乐情绪由较为平稳深沉转变为较为激动。在演唱这一部分时要突出“哪”“人家”“乡愁”“九十九个”“夏”等情感重音。

“承”,作品的14~25 小节,包含间奏和B 段。这一部分的情感层次较之第一部分更高了一层。力度由弱渐强,情感也在第一部分的压抑之后得以释放,“家是那太阳远远地暖”保持强力度的倾诉。“家像那月儿高高地挂”旋律下行,较之前一句弱一些,先抑后扬,为乐句的重复做好铺垫。而后乐句重复作为强调,情感无须再加强,保持即可。B 段高潮部分包含两个重复的乐句,为了使音乐的表达有所不同,此时的演唱力度f 应该是有所节制的,这样才能在演唱重复乐句时有所区别。因为音乐中的重复最忌讳的是没有变化、没有对比,这样的音乐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家”作为歌曲表达中重要的字眼,在高音处演唱更应该注意咬字的清晰,忌讳撑大腔体做音色。最后一句“家像那月儿高高地挂”,演唱者要试着控制过分的宣泄,情绪渐渐回落,回归平稳。

“转”,作品的26~40 小节,包含5 小节的间奏和A’段。虽旋律与第一部分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14~31 小节,伴奏部分添加了位于高音域的和弦,使得这一部分的情绪与第一部分的情绪相比会稍明朗一些,仿佛家乡就在眼前渐渐浮现。这一遍的重复更像情绪喷发后的一次喘息,是后续全曲情感高潮迸发的预示。

“合”,作品的41~53 小节,为作品的B’段。此前所有积攒或有所保留的情感在这一部分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全曲最强的力度进行演唱,当然也要有所变化,不能在第一个f2 就毫无保留,应该为真正的情绪爆发点留有余力。在这一部分出现了一般男中音难以胜任的a2,亦是歌曲情绪的最高点。此时为男中音的极限音域,更多的是要求声音的干净明亮。演唱者应该利用演唱f2 时达到的歌唱状态,通过加强腹部推送气息的惯性将高音送出来,这个过程应该是顺畅的,而不是突然从哪儿“冒出来”的高音。更何况,此时高音的咬字为“燕”字,为开口音,在已经做好空间的基础上,加大气息的输送量即可。笔者将这个过程比喻为烟花绽放的过程,烟花升空即为之后在高空的绽放提供助力,因此无论是气息状态的加强或是歌唱状态的保持都是在一个基本状态之上进行的,而不是变化的。此前,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赵登营老师来学校讲学时,就对高音的演唱方式进行了讲解,他认为“高音应该是憋住气、哼着唱的”。笔者认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演唱曲中的a2 会更容易一些。

“升”,即延伸,作品的54 小节。尾声部分,陆在易先生在原词的基础上添加了衬词“啊”,笔者认为在演唱时,可以采用略带哼鸣的方式,这样既能保持较高音区声音的紧张度而又不会导致声音过于明亮,有助于演唱者控制声音的音色和音量。最后两个小节的“啊”,可以增加声音中的假声成分,使得结尾更加柔和,从而表达出游子对家乡的无限惆怅。此时的情感状态更多的是歇斯底里后的平静,回归现实的虚无缥缈,回归最初那淡淡的思念。

当今,以廖昌永为代表的诸多歌唱家越来越注重我国艺术歌曲的推广和发展,这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而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已然成为当代艺术歌曲中一面别具一格的旗帜,为艺术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认为,音乐艺术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音乐文化自信,让国人更多地体会到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一同为祖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乐句艺术歌曲力度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发展高度与品质决定传承力度
我国将加大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力度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加大立法决策服务力度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