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冷却肉生产现状与技术研发进展探究

2021-03-11 08:20
现代食品 2021年1期
关键词:胴体肉质牲畜

◎ 杨 建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南 漯河 462000)

冷却肉是在一日内将屠宰后的牲畜胴体中心温度降温至2 ~7 ℃,在分割加工、物流配送、终端售卖等环节,均需确保肉的中心温度始终处于此范畴中。与热鲜肉相比,冷却肉能够抑制菌群及致菌分子的滋生,保障食品卫生安全。通常情况下,冷却肉由屠宰至分割需要经过尸僵、解僵以及成熟3 个阶段,以使肉质更具弹性、更滑嫩,营养价值较高。

1 我国冷却肉生产现状

冷却肉需处于2 ℃左右的空间内,以抑制部分微生物的繁殖,但冷却肉售卖期间,无法长时间保持最佳存贮状态,且肉表易出现变色的情况,肉内的汁液也容易流出。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倾向于热鲜肉。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肉类供应中,冷却肉占比高于90%,而国内,即使是附加值偏小的白条肉,实际的分割量还不足20%。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及上海冷却肉消费量占生鲜猪肉交易总量的一成,而杭州市内的部分区域占比高达55%左右[1]。

冷却肉对加工环境有严苛的要求,胴体经过冷却处理后,细菌量应处于103~104个/cm2。细菌繁衍速度极快,分割猪肉需要在12 ℃以下的环境中开展。同时,屠宰过程中使用的刀具需每一头猪更换、消毒一次,避免出现细菌交叉感染,而烫毛需使用60 ℃左右的清水,并保证更换频率。通过严格检疫后的胴体,需快速冷却,保证在一日内将肉的中心温度降至0 ~4 ℃范围内。

我国冷却肉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成3 个阶段。①热鲜肉,采取小作坊的加工方式,当天宰杀和售卖,肉的中心温度在41 ℃左右。这样的肉易滋生微生物,且肉质口感不佳,人体难以完全吸收营养物质。②冷冻肉,将分割包装好的肉在-23 ℃的冷库中快速冻结,再放置于低于-18 ℃的空间内保存,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肉质及口感较差。③冷却肉,能够弥补上述两类肉的缺陷,加工及保存期间,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不仅能有效控制微生物,还保留了肉质的鲜美。此外,冷却肉有较为成熟的加工工序,经排酸、钙激活酶等工艺,形成了氨基酸及风味物质,肉质鲜嫩细腻,肉香浓厚,保留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易于人体消化[2]。

2 我国冷却肉生产技术研发进展

国内冷却肉市场呈逐步扩张的趋势,而生产技术是扩大冷却肉消费市场的关键。笔者主要从生产技术方面展开讨论,将加工工序、胴体的减菌及冷却肉保鲜等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1 加工工序

冷却肉生产处理程序是:通过宰前兽医检验的牲畜,可采用三点式麻电、二氧化碳致晕等手段进行宰杀,将其胴体放置在2 ℃左右的存储空间内1 ~2 d,达到排酸的效果,而后完成分割剔骨、包装保存,进入流通售卖环节。冷却肉始终处于恒定低温环境中,其肉质及口感相对更好,而此得益于生产加工期间采用的不间断的冷链系统,①该系统能确保肉始终处于低温状态,有效降低微生物及益生菌等的活性,提升冷却肉的食用安全性。②运输期间的低温处理,可有效避免其他污染物的干扰,并制约疫病的出现。③该种系统在加工及售卖期间,稳定肉的内部结构,以减少肉内营养物质的流失[3]。

2.2 有机酸与盐

有机酸能起到抑菌的效果,这是由于酸分子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影响细胞内的电荷布局,造成代谢紊乱,杀死细胞。特别是低分子量的有机酸,若处于6 ℃下空间内,可有效杀死革兰氏阳性菌。抗坏血酸能抑制氧化,使食用产品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并能高效抑制不良氧化物质生成量[1]。山梨酸能与微生物内部的羟基有效结合,继而实现对微生物繁殖活动的抑制。酸物质独立应用或配套应用,都能延长冷却肉的保质期,并能参与人体代谢,有利于食物消化,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冷却肉加工处理中,加入有机酸及盐,低温状态下,可发挥出对肉内菌群的抑制作用,有效降低冷却肉滋生细菌的概率,提高冷却肉质量[4]。

2.3 胴体的减菌

①热水喷淋。该种生产处理手段的使用频率较高,并能有效处理胴体上的部分微生物。通过82 ℃左右的热水喷淋,能控制细菌数量。水温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力,但采用高温这种处理方式时,需要控制水温,温度过高会影响胴体体表的色泽。②蒸汽清洗。可针对胴体的局部进行清理,避免污染扩展至整体,同时控制切割量。而后利用真空手段,去除体表污秽,并松动毛上的杂物。此项技术的实施偏于烦琐,所以通常仅用在关键部分。③蒸汽消毒。该项技术可实现对整个胴体的清理,有效杀死胴体寄生的微生物,并不会降低肉的品质。④化学试剂喷淋,主要使用有机酸及盐溶液喷淋胴体,起到抑菌的效果,化学物质进入胴体细胞内,调整细胞中电荷情况,达到杀菌的目的。

2.4 冷却肉品质

一方面,影响冷却肉品质的因素较多。若运输距离及时间偏长,易引起牲畜的不良应激反应。而若运输密度偏大,会导致牲畜产生疲惫感,从而降低肉质。对此,屠宰工序开始前,需采取静养的模式,同时合理把控单位空间内的静养密度;另一方面,致昏技术。通常应用电击处理,但此过程需控制电压及电频,根据研究数据显示,高压低频为最佳的致昏参数,相对低压高频及低压低频模式处理效果更好。此外,需注意不应实施二次电击,避免牲畜体内血管爆裂。若使用气体致昏,可采取二氧化碳及氩气混合气体,此种处理方式比仅应用二氧化碳气体抑制猪呼吸的效果更佳,能控制水猪肉的出现概率,并能降低二次处理的概率,基本可以实现“一击即中”。

2.5 冷却肉保鲜

冷却肉与热鲜肉、冷冻肉相比,肉质及风味确实得以提升,在生产加工处理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应用的保鲜技术有3 类。

2.5.1 真空及气调包装

前者属于比较常用的包装方式,将冷却肉放在包装袋内,而后抽出内部空气,避免肉和其他物质接触,有效控制细菌的滋生,保障肉的质量。后者的操作与之相反,将混合气体打入包装袋中,以此调整内部的气体结构,同样起到控制细菌繁衍的作用。经过前者处理的冷却肉有更长的保质期。分别应用空气及真空、气调等保存手段包装低温状态的冷却肉,经过仪器检测,比对不同处理方式下冷却肉的菌落分布、pH 值、外观、味道等各类数据,由此判断更优的保鲜包装方式。最终试验结果显示,使用混合气体的气调包装较好,包装袋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占比在7∶3以及1∶1时,保鲜效果更好,保质期能延长6 d 左右[5]。

2.5.2 控压及低温冷藏处理

低温低压空间内,不适于冷却肉中大部分微生物的生存,此外,冷却肉不冻结,能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量。通过试验对比,把经过真空包装的冷却肉放于10 ℃、0 ℃以及冰点温度下储存,每隔4 日测量其pH值、颜色变化指数、鲜嫩度等,由此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在保存时间推移过程中,冷却肉的质量变化,使冷却肉不冻结,且不会形成冰晶,延长其保存时间。

2.5.3 超声及辐射保鲜

冷却肉受超声波干扰,会形成过氧化氢,此类物质可以制约微生物的生长。而应用X 射线等辐射处理方式,可以直接杀死冷却肉内的部分细菌,以延长食品保质期限。辐射处理能破坏细菌、霉菌等,经过此处理能去除引发肉腐烂变质的分子[2]。

目前,国内知名大型屠宰品牌肉企冷却肉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三点式的低压麻电,能结合牲畜体电阻值,改变麻电电流,由此避免牲畜本身差异化影响麻电的统一性;立式蒸汽烫毛,借助蒸汽隧道实施牲畜烫毛,有效规避常规池烫处理,避免肉交叉感染;自动化打毛,屠宰后的牲畜会自动在打毛设备内以滚动状态前进,并进行清水浇淋,全面处理体表及杂物,以免影响肉质;脉冲感应燎毛,利用高温火焰,不仅达到燎毛处理的目的,还能借助高温处理杀死内部细菌;同步开展肉的质量检验,有效规避常规生产模式下,部分经营规模偏小的个体户,省略质量检验步骤,保障肉的卫生安全。

2.6 冷却处理法

2.6.1 普通冷却

冷却处理要求肉温度需趋近于冰点(0 ℃),且不可让肉冻结,并尽量缩短处理时间。通常情况下,肉内汁液的冰点范围为-1.2 ~-0.8 ℃,若实际处理温度不能达到冰点温度,便不能达到冷却目的。在冷却处理前,需把肉放在-3 ~-1 ℃的环境中,借助冷风机进行控温,但因为胴体在冷却处理期间的温度会有所提高,所以需要将温度尽量下调至0 ℃,一般在10 h 后,温度会趋于稳定。冷却启动时,应强化对相对湿度的把控,应在95%~98%。正式开始冷却后,该指标可下调至90%~95%。此外,室内空气流通速度应在0.5 ~1.5 m·s-1范围内,在温度为定值时,该指标增加,会使肉的干耗提高。由此再次印证,需使温度趋近于冰点。采用该种方式进行冷却,猪白条需经过12 h 的冷却。

2.6.2 两段式冷却

第一阶段需要将肉放在可快速冷却的空间内,保障空间温度不超过冰点,通常在-15 ~-10 ℃范围内;空气流通速率是1.5 ~3 m·s-1,快速冷却的处理时长在3 h 左右。此过程中,肉不易出现冻结的问题,这是由于冷却时间不长,并处于过冷状态。肉表会在此环境中温度急剧将至-2 ~0 ℃,同时产生干膜,但肉内部的温度依旧高达20 ℃左右。而后借助普通冷却方式,实施二次冷却,通常需要经过10 ~15 h,使肉内外温度逐渐趋于一致。通过检测,肉的中心温度处于0 ~4 ℃时,便可判断冷却成功。之后将处理后的肉放于普通冷却间内。直至肉温度完全降至特定标准后,方可流入市场。

2.6.3 真空冷却

该种冷却处理方式主要针对分割肉,机理为:如果空间内的压强降低,会使水的沸点降低。如果气压处于0.78 kPa 下,水温达到3.8 ℃便会沸腾。液体转化成气体时,会形成汽化热,而此能帮助肉冷却。真空冷却处理方式,可以实现快速冷却,数十分钟内,可以让肉的中心温度下降至-3 8 ℃。水分蒸发带走部分热量,使肉干耗提高。对此,需要在真空处理设备内加设喷雾系统,以缓解干耗甚至解决干耗问题。完成真空冷却后,将肉包装起来,并在常规冷却空间内保存即可。该种处理方式比较适合生产丁、丝、片等预制化的冷却肉。

3 结语

通过上文探究分析,冷却肉更适宜食用。在生产制作时,应注意对微生物的处理控制,采取冷链系统,保障肉的质量。合理运用抗菌剂及包装处理技术,以延长货架周期,并凭借其肉质鲜美及营养价值高等优势,逐渐占领市场。

猜你喜欢
胴体肉质牲畜
“绿嘉黑”肉质风味与生长性能双丰收
春日水中鲜
影响猪胴体瘦肉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交换牲畜
“香煎”出好味
湘沙猪配套系杂交组合肥育、胴体及肉质性状配合力测定
农药毒死牲畜 为何诸多说法
蓝塘猪与长白猪正反交F1代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比较
味精与高脂日粮对生长猪胴体性状与组成的影响
“人造炎症”治疗牲畜阉割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