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传统村落流域分布及区域特征研究

2021-03-12 08:54王晓勤金建华
关键词:赣江水系流域

王晓勤, 金建华

(1.东华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参见《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 号。截至2019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发文公布了五批次共计6 799个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各学科针对传统村落的类型、空间分布、景观结构、历史、演变、保护与更新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深化:全国范围层面,曹迎春等针对不同批次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总结了全国范围内村落分布的规律并探讨了影响村落分布的相关因素[1-5];省域层面,李伯华等针对湖南、江西、四川、广东、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域层面,分析了各省的传统村落分布情况,提出省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并从区域环境、地形、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6-12];区域层面,黄雪等分别针对西北地区、湘鄂赣地区、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跨省域边界的空间分布比较研究,揭示其间的差异性和共性特征[13-15]。可见现阶段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相关研究,多数从行政区域层面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区域分布地理空间生成和拓展的客观规律,在跨越行政边界的研究中以具有相似自然地理环境的多个行政区域的集合为主,以流域为研究范围的还相对较少。流域区是以河流为中心,由分水线包围的区域是一个水文单元,区域内相似的地貌环境、相通的流域经济、共融的风俗文化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和人文系统[16]6,是传统村落形成和组织的基础,为探寻传统村落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也保障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本文选取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五大水系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所形成的流域区域,研究传统村落在五大水系流域内的分布状况,选取自然环境、形态布局、建筑和社会文化的相关因子揭示流域间村落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性特征,并尝试探寻差异背后的原因,试图为五大水系流域内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石,有利于弘扬江西省地域文化,也能为更多区域同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近海内陆地带,居长江中下游南岸,其东、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与周围地区的自然边界和分水岭,北部江湖广布, 类似一巨型开口盆地[17]1。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全都注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五大水系的流域边界与江西省界吻合度极高, 除最南端及最西端少许属邻省流域外,吻合度高达97.2%[18]60。江西省境内的传统村落总数有343个,其中97.1%的村落分布于五河流域,赣江流域147个,抚河流域95个,信江流域18个,饶河流域58个,修水流域14个,环鄱阳湖区4个,流域外7个(如图1—3)。赣江流域、抚河流域的中游及饶河流域的上游形成了明显的村落聚集区。

图1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图

图2 江西省传统村落批次数量

图3 江西省传统村落流域分布数量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前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五河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2)五河流域是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水系的流域简称。。运用谷歌地理信息系统,配合百度地图的地名搜索,确定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及村址的海拔高程;选用谷歌地球的2020年度航拍图对村落的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中国传统村落网所公布的村落人口、建设年代等信息进行统计。

2.2 研究方法

以五河流域的流域界限为空间研究范围,通过村落的选址(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坡向、河流流径形式、河流的宽度),建筑空间布局(布局形态、街巷形式、建筑总体朝向、主要建筑形式),社会表征(形成年代、距县城的距离、人口规模),建立了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形态格局特征、建筑特征、社会文化特征4大类共12项传统村落特征识别指标 (如表1)。在数据统计及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村落在流域间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性特征。

表1 村落特征因子表

3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差异性及共性分析

3.1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3.1.1 赣江流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赣江发源于赣闽交界武夷山脉的赣源崠西侧[19]8,是江西省境内的最大河流,纵贯江西省南北,其中98.45%在江西省境内,约占全省总面积50%[20]1。赣江流域内的村落数量最多,共计147个约占全省村落数量的43%。流域东倚雩山、武夷山脉,西倚罗霄山,地势总体南高北低,上游崇山峻岭,中游低山丘陵相间,下游为平原地区[21]706。流域内对应村落有较强的上、中、下游区分,村落集中在中游,形成以吉泰盆地为中心的聚集区。村落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海拔高度集中在50—100 m的高层上;村落多建于盆地的腹地,只有29%的村落有明显的阳坡和阴坡的区分(如表2)。流域内近60%的村落临近河流,其中以一侧相邻为主,宽度大多在10 m以下(如表2)。村落以赣派村落为主,建筑朝向受周边山水环境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固定的朝向,建筑布局以面状的网络式布局为主,上游分布着客家村落以散点组团式为主(如表2)。赣派村落建基的年代以元代开基为主,离县城较远,大部分的村落距离县城超过15 km(如表2)。客家村落则大多是明以后开基,赣派村落大多为人口1 000人以下的小型村落,客家村落往往聚族而居,规模较大,人口在2 000人以上(如表2)。

表2 赣江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3.1.2 抚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抚河,发源于广昌、宁都、石城三县交界的灵华峰东侧,于南昌县幽兰镇南山村与塔城乡湾里村之间入青岚湖[19]8,全长346 km,流域面积17 10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20]95。抚河流域内的村落数量仅次于赣江流域,总计95个,约占全省数量的28%。流域内形成以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村落聚集区。流域内山地面积25%,丘陵面积占60%,平原面积占12%,水面面积占3%,村落多分布于丘陵盆地,并集中分布在海拔50—100 m的高程上,村落多在盆地中央无明显的坡向之分(如表3)。其中,近一半的村落(48%)紧临河道,以一侧相邻的方式为主,河流宽度多为50 m以下的三四级河流(如表3)。主要建筑形式为赣派建筑,以面状的网络式布局为主,建筑朝向中东南向、南向、西南向所叠合的比例占总数的一半(如表3)。多数村落建于元朝以前,人口规模较小,村落集中分布于距离县城15—25 km以内的范围(如表3)。

表3 抚河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3.1.3 修水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修水发源于铜鼓县境内的修源尖东南侧,于永修县吴城镇望湖亭下汇赣江入鄱阳湖[19]8,全长405 km,流面积14 785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8.9%[20]154。流域内的村落共计14个,约占全省总数的4%,是五河流域中密度最小的流域。修水流域的村落中山谷盆地、平原、丘陵盆地的数量较均衡(如表4)。约40%的村落紧临河道,以一侧相邻的小于10 m的河流为主(如表4)。修水流域内未形成明显的村落聚集区,村落建筑以赣派建筑为主呈面状的网络式布局,建筑朝向以南向为主(如表4)。78%的村落是明朝以后才形成的,规模以小型为主,村落集中分布于距离县城5—15 km以内(如表4)。

表4 修水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3.1.4 饶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饶河发源于赣皖交界的莲花顶西侧,于鄱阳县莲花湖乡龙口村处入鄱阳湖[19],全长302 km, 流域面积15 429 km2,呈鸭梨形,占全省总面积7.9%[20]136。流域内的传统村落共计58个,约占全省总数的20%。流域内于上游形成村落聚集区,中下游分布较少。流域内大部分村落以水相邻,是五河流域中以自然水系关联度最高的区域,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与宽度小于10 m的河流一侧相邻为主(如表5)。饶河流域78%的村落离县城的距离大于15 km,村落隐于山谷盆地之间、阳坡与无明显坡向的比例相同(45%);建筑以徽派建筑为主,村落呈面状,网络形式分布,建筑朝向受周边山水环境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固定的朝向;大部分村落元朝以前就形成了,人口规模多为1 000人以下(如表5)。

表5 饶河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表7 五河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3.1.5 信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及区域特征

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在余干县境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19]8,全长313 km,流域面积17 60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20]114。流域内的村落共计18个,约占全省总数的5%。大部分村落(77%)以水相邻,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一侧与水相邻(如表6)。信江流域传统村落没有形成明显的集中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丘陵盆地、阳坡与无明显坡向的比例相同(47%);建筑以赣派建筑为主,村落呈面状,网络形式分布,建筑朝向受周边山水环境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固定的朝向;大部分村落元朝以前就形成了,人口规模较小,村落集中分布于距离县城5 km以上的范围(如表6)。

表6 信江流域村落特征因子表

3.2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共同性特征分析

通过对每个特征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进行统计分析(如表7),五河流域的村落多处于远离县市5 km以上的偏远地区;村落的人口规模以1 000人以下的小型规模为主;以水相邻的传统村落中,多是以河道宽度小于10 m的河流或溪涧一侧相邻;村落无明显的阴坡和阳坡之分,同时建筑也没有形成以南向为固定朝向的情况,而是各种朝向均有,其中东南、南向、西南向相叠合的数量较大;村落平面形态都有较好的规划,以面状为主,内部街巷多以网络街巷形式存在。

3.3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差异性特征分析

五河流域内的村落存在诸多的共性,但通过流域间的比较也发现多个差异性特征。(1)流域内分布数量不均匀,五大水系所形成的流域面积与流域内的村落数量并不完全相关;(2)不同流域的村落集聚区域也不同,赣江流域中游的吉泰盆地,抚河中下游的平原区,以及饶河上游的山地丘陵区分别形成了三个较为明显的聚集区,修水流域及信江流域则无明显的聚集区;(3)各个流域村落的建村时间不同,抚河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内的村落大多数始建时间在元朝及之前,但修水流域及赣江流域的上游区域的客家村落则以明清时期为主;(4)建筑形式不同,抚河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内传统村落以赣派建筑为主,但饶河流域的上游和赣江流域的上游在建筑类型和村落形态上明显有异于流域内的其他区域,赣江流域上游以客家建筑为主,饶河流域则以徽派建筑为主;(5)地形地貌不同,赣江流域、抚河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内的村落大多数处于海拔50—100 m之间的丘陵地区,但饶河流域村落则多位于海拔100 m以上的山地区域;(6)亲水性不同,赣江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内超过一半以上的村落毗邻河流,其中以饶河流域的亲水性最高(84%)。近一半的抚河流域及信江流域的村落与水相邻。

4 五河流域传统村落区域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数据所反映出的共性及差异性特征,进一步从本底的自然地理因素、交融的移民与文化因素、发展的经济因素出发,探寻差异性和共性生成的内在机制,从而揭示村落与环境、文化的深层规律。

4.1 本底: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是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流域的大小、位置关系、地形对村落的布局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不同的制约作用,进而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分布。

4.1.1 高度吻合的流域界线与省界线

江西省内的河流所属有四个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韩江水系、钱塘江水系,按流域面积,属长江水系的省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8%[17]90。其中,鄱阳湖水系的省内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4%。鄱阳湖水系中赣、抚、饶、修、信五大河流省内流域面积约占鄱阳湖流域90%。将五河流域的流域界限与省界进行重合对比,除省域界线内的其他水系及五河流域少量的省外分布外,重合率高达97%。江西省343个传统村落有332个(约97%)分布于五河流域内,这样完整的地区界线和自成系统的水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探寻传统村落的分布和区域特征提供了方便条件,保障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及可信性。

4.1.2 “百川并流”的向心式水系

江西省东南西三面环山,五大水系亦发源于此,顺地势分别由南部、东南、东部、东北和西北向北部盆地最低处鄱阳湖汇流,形成向心式水系[22],因此在村落的上游,地理环境迥异且易受周边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下游为五大水系交汇则表现出趋同性,因此在饶河上游、赣江上游都表现出异于其他区域的特性,如建筑形式、村落布局等。

五大水系的支流极其发达,如果计数流域面积超过 10 km2的支流,赣江上游多达2 073条,抚河有382条,信江有320条,修河有305条,饶河有 293条,共计3 373 条,足以称为“百川并流”。高密度的水系所形成河谷、平原地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适宜人类居住[23],赣江流域、信江流域、饶河流域内超过一半以上的村落毗邻河流,而抚河流域及信江流域的村落也有近一半的村落临水。大型河流沿岸容易发生水灾,洪水冲刷力较强,对村落带来的灾害较大,而小型河流不但洪水冲刷力较弱,对村落的破坏力较小,而且已经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所以五河流域那些临水的村落大多位于河道宽度小于10 m的小型河流沿岸。

4.1.3 环状结构的地貌格局及以丘陵为主的地貌形态

江西省位于中国江南丘陵地带,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省区,地势南高北低,由周边向内倾斜,依次是鄱阳湖平原—赣中南丘陵—边缘山地,形成环状结构的地貌格局。五河流域内的地形依次为高山、丘陵、平原,与五大水系的上、中、下游结合起来,上游多为高山、中游多为丘陵、下游为平原区。五河流域的传统村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100 m的丘陵盆地之中,并在赣江的中游及抚河的中游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村落集区。水系上游山地和丘陵形态有较大的差距,如赣江上游是中国地形上比较特殊的丘陵地带,形态各异的山峦,尺度、位置、组合方式与人们所居住盆地的风向、日照、水流方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赣江上游地区的村落往往是呈现散落在田野中的景象;饶河流域发源于黄山的余脉,上游多为丘陵地带,且丘陵多为破碎形状或者与盆地、河谷交错,这一区域沟壑纵横,山高水急,涧流溪水遍布其间,村落的朝向上多选择山的阳坡,布局上则顺应山脉的走向呈条带状,建筑多为坐北朝南的格局。

4.2 交融:移民与文化

4.2.1 持续的移民活动

历史上多次中原地区的动乱促使一部分南迁的汉人,通过河流之便,迁徙进入沿江的盆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造成了历史上三次大的北民南迁。陆元鼎在《中国民居建筑》系列丛书总序中分析了三次移民的路线,江西省是其中东部线路的重要目的地和中转站,先民们过长江后自润州(今南京市),沿长江西上,在九江入鄱阳湖,进入江西省。到达江西省境内的移民,有的迁往江州(今南昌市)、筠安(今高安)、抚州、袁州(今宜春市),也有移民沿赣江向上到虔州(今赣州市)以南,翻大庾岭进入浈昌(今广东省南雄市)、韶州(今韶关市)南行入广州。另一支从赣江支流章水河谷进入福建省汀州(今长汀县)。五河流域许多村落的祖普中都有祖籍相关记载,如赣江流域上的“千古一村”流坑村,村中每户神龛的排位上,几乎都能看见“广川郡”三字,查“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西南的广川镇,是汉儒董仲舒的家乡。据《流坑村图述》载,“是地隋唐以前,悉荒壤,山农野叟,结草为庐”,表明了建村前未开发的蛮荒景象。北民南移带动了江西省的发展,由北向南,至宋代江西省全境已得到全面开发。

在北民南移过程中,移民和土著融合形成了汉民族中的一支特殊分支——客家民系。到唐中期为止,其主要流布在江西省内, 很少溢出赣江流域;唐朝以后,再度南迁的移民通过赣江流域进入闽西、粤东背山地,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客家人又返回赣江上游地区[24]。赣江流域是大部分客家先民进入闽西的主要途经地区, 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直接源头。因此,赣江流域上游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客家村落,且村落的初建时间以明清为主。客家人受战乱影响从富裕的中原地带南迁至此,由于受到本地居民排斥、山贼侵扰等,客家人自发地形成了聚族而居的居住方式,从而形成了体形庞大、壁垒森严的围屋聚落[25]。由于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和出于防御的需求,村落的人口数量较多,村落往往在形态上呈散点式,村落的朝向也并不固定于坐南朝北。

4.2.2 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的赣文化

赣文化是江西省的主流文化,是中原文化在北民南移的过程中逐渐与地域土著文化结合所形成的。赣文化根据不同的区域还可以细分为庐陵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浔阳文化、袁州文化等。其中,庐陵文化、临川文化两大赣文化支柱,位于赣江中游吉泰盆地和抚河中下游平原。这两个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历史上长期是江西省主要的粮食产区,是中原文化较早进入江西省的区域,直至明清,一直是江西省经济最为繁荣、文化最为昌盛的区域。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之誉的庐陵和名冠全国具有“才子之乡”之称的临川,与赣江和抚河的两个村落聚集区的范围高度吻合,受庐陵文化及临川文化的影响,赣江和抚河两个村落聚集区,均以基于儒学传统的耕读文化为其核心价值,多延续了中原文化中的礼仪[22]。在儒学传统影响下,这两个地区的村落和建筑对空间秩序的追求特别强烈,聚落和建筑的外部形象简朴,具有高度一致性[26]5,在建筑朝向上以东南向、南向、西南向为主。

4.2.3 以环境相融合的形势派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影响着村落的布局和朝向,在中原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变化不明显,光照、季风等气候要素的影响不会占据重要位置,风水理论强调方位的“理法”,村落多南北向布局;在丘陵山地,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则以强调地形要素的“形法”为主,重视客观环境和形势而不拘泥于具体方位[27]。五河流域村落受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影响,建筑总体朝向也各不相同,但都和周边的山水走势密切相关,村落追求“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模式。如新园村的先祖通过初建时周边的山水环境,确定建筑朝西的格局,并在纪缙祖祠厅门上刻有“辛峰鼎峙毓祥光将见云仍风起,乾水远临钟秀气竚看甲第蝉联”的楹联[28]。

4.2.4 行政归属

饶河流域上游与安徽省接壤,婺源县在1934年从安徽省划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又再次划归江西省,就历史背景应属于徽州文化圈的范畴。饶河上游受徽州文化影响深远,村落呈现聚集分布的状态,并以徽派建筑为主。

4.3 发展:经济因素

4.3.1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村落是传统农业最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形态。江西省河湖众多,气候宜人,适合农业发展,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五河流域的村落绝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村落的规模与人口、耕地的关系紧密,呈现“山—水—田—居”和谐关系,村民就近耕种,利用现有水系引水灌溉,因此人口规模以1 000人以下为主。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吉泰盆地和抚河中下游平原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少。在饶河流域的上游所形成狭长盆地中,常以带状布局于山脚下,人口规模也较小,以减少对耕地的侵扰。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耕地紧张,就会出现另谋它地另建村落的情况。如景德镇市乐平市塔前镇的上、下徐村两个村落,上徐村和下徐村相邻,上徐村就是宋淳祐年间从下徐村迁出的。

4.3.2 内河水运的兴衰

在现代交通发展前,以河流为媒介的水运是古代交通的主力。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修水、饶河、信江五大水系是串联江西省各地以及周边地区并连接与中原核心的交通系统。在水路交通极为重要的年代, 五大水系成为贯穿南北、东西的枢纽, 沟通了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其中,赣江水系因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通道,被称为“黄金水道”,众多的货运商贾往来,使流域经济发达,文化相通[29]99。沿着赣江水系河道分布着江西省最多的聚落,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几个流域[30]。但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内河水运的重要性降低,特别是第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的选线绕开江西经湖北、湖南进入广东,大大削弱了赣江在南北交通线上的地位,使江西的经济商贸都落后于邻省。但是,相对落后的现代交通使村落受破坏和干扰更少,反而使传统村落更容易保存下来。

4.3.3 城市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扩张,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上演,五河流域也不例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完成的全国村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行政村58.8万个(1978—2012年,全国行政村总量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年均减少3 152个);自然村267万个(1984年420万个,共减少153万个,平均每天减少149.7个)。那些离县城和市区较近的村落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较大,不利于村落的保存。因此,五河流域内现有的传统村落多是分布于离县城较远的偏远地区。

5 结语

文章主要针对宏观的层面分析了现有五大流域内的传统村落的特征和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还未涉及村落的保护策略,下一步的研究将集中于赣江、抚河、饶河流域内的村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结构、公共空间、人居环境等更微观的层面进行研究,建立于特征分类基础上的保护结构,更深刻地探索赣江传统村落保护带、 抚河传统村落保护带、饶河传统村落保护带的保护继承和更新发展间的协调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赣江水系流域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花博园水系整治工程中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我爱赣江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无意走远,才走的更远
雨落赣江 〔外一首〕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