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

2021-03-13 23:22韩莹莹刘希刚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

韩莹莹 刘希刚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反映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诉求、人类绿色追求的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生命共同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蕴,包括以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协调自然界内部物质变换关系、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四个方面,启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来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1)05-0020-05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围绕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坚持绿色发展、怎样坚持绿色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形成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两大和解”为最终目标的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蕴涵,也是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实践的价值原则。

一、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的生态危机引起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类开始追求绿色发展。世界绿色运动兴起,在西方形成了“深绿”、“浅绿”和“红绿”等绿色思潮,伴随着绿色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不断形成,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制定战略应对生态危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在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反思、追求新时代人们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满足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1. 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危机显现。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并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全球生态危机,而这源自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在工业文明时代尤其是早期的工业化阶段,追求物质的人们只是把自然界当做实现独立于人价值之外的工具性存在,恣意无忌地掠夺自然资源。这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它在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把人类看作是唯一的价值主体,而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人类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否认自然的价值存在,为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提供了借口。对自然界的肆意掠夺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断,引发全球生态危机。因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主导的经济是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黑色经济”,绿色发展成为符合人类未来命运的必然选择。

2. 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兴起。绿色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首先,在世界性运动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87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得到阐述。其次,一些西方学者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深綠”、“浅绿”以及“红绿”的绿色思潮。“深绿”思潮与“浅绿”思潮主张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红绿”思潮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危机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为融入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各国积极制定绿色战略应对生态危机。2009年,欧盟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计划,并投入资金来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开启所谓的“绿色新政”;韩国把绿色增长制定为国家战略;日本实施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中体现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争取跻身“绿色大国”的行列。总的看来,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谋求新发展,不断革新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3.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绿色经济与绿色新政世界潮流中,中国不断加深对绿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逐步让绿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底色。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体现着我国融入世界绿色发展潮流、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做出的不懈努力。一方面,摒弃传统粗放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淡水资源贫乏,能源人均占有量低、对外依赖严重,我国独特的国情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中的生态教训启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为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自然生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经济发展的背后则是我们对环境的破坏。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端产业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废弃物,环境污染严重,人与自然关系失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要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只限于物质文化需要,还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绿色环保产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以及发展需求。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综上所述,从工业文明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危机引发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到世界各国制定绿色战略,体现出人类开始意识到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符合世界绿色潮流与人类绿色追求,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导向。

二、 绿色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蕴内涵

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架构中,绿色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其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绿色发展的立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共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

1.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目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劳动实践为中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蕴。习近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樣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2]。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物质变换”理论和“两个和解”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变换”理论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也要向自然界返还维持自然界自然力的物质能量,物质变换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双向运动。“两个和解”强调人与自然互相依赖,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这正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目标的终极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摆在影响人类历史活动所有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所有历史关系或者社会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3]61。一方面,人与自然互为存在的前提,是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自然通过物质、信息、能量等的循环交换实现共生共荣”[4]。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资料以及生存空间,由此来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5]16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并得到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自然界离不开人类,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行改造的对象,没有人类存在的自然界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人类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劳动为中介对自然界进行合理改造,要在满足自身需要和保护自然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劳动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理论切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本质。

2. “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基础。形成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平衡稳定的“自然生命共同体”是绿色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关系在整个物质变换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6]55。为了保证自然界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源源不断提供物质资料,首先需要保证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统一,形成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对人类生存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习近平用系统思维方法分析了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每一部分都在自然界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要敬畏每一个生命。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习近平“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物质变换”理论首先提出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包括有机界的新陈代谢和无机界的物质能量循环,“自然界中的物质变换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变换,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其他物质变换的前提”。[7]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处在同一个生存空间内进行着物质能量循环,是相融共生、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这种物质能量的循环关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即通过摄食和排泄来实现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我完成的过程”[8]87。尊重自然规律、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

3.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绿色发展立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绿色发展的立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3]62,通过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来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这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会因为时空的改变使人类受益等级而发生改变,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更好的生存、生活、生产的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永续发展的需求,实现生态环境的代内、代际共享。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以及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的角度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9]。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新时代的人民幸福生活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身处恶劣生存环境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感情。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阻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对工人阶级及其后代的健康造成的严重伤害,肺病等疾病蔓延开来,人们的生存失去保障,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环境与人民关系的关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与人民关系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绿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资源造成了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癌症、肿瘤、白血病、肺病,哮喘病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得以生存、生活、生产最基础的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绿色无污染的生态产品来满足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需要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世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享受需要,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必须重点治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最普惠”“最公平”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满足当代人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又要兼顾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态权益,要协调绿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的路径。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要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6]23。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和“生态生产力论”完整科学地论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这是对生态环境至上和人类经济发展至上理念的超越,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价值导向。马克思指出,自然生产力是指风力、土壤力以及水力在内的自然力,习近平提出的“生态生产力”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使用价值,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创造物质财富”。[10]599体现出马克思对自然生产力创造财富的初步认识。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现实实践中,良好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化,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一方面,自然资源本身就是社会财富,比如自然界中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等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本身就属于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而且为人类劳动创造财富提供了物质资料来源,包括为人类的体力、智力的发挥提供能量,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经济有力增长点。第三产业如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随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构造自然美的方向对自然进行改造,实现自然本身的经济价值,促进绿色经济化。我们必须要认清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效益,努力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

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绿色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蕴日渐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指导原则。完成美丽中国建设基本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原则、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原则以及以人为本的人际和谐原则,不断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实践。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中,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不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下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而是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以劳动为中介改造自然来促进自然界和经济社会和谐的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优美生态环境。首先,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原则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绿色科技创新转变。传统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未来产业是以绿色科技的普遍使用、以较少资源投入为特征的绿色环保产业,需要运用绿色科技重点改造传统制造业,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依靠绿色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配置。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原则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无污染化。要保证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以及消费过程的安全、绿色、高效,保证发展过程中的低碳、可循环,碳排放量过多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控制碳排放量,积极寻找可替代的新能源。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始终,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

2. 坚持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原则,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建设优美生态环境。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中,自然界是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必须坚持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原则,从全局出发,不能顾头不顾尾。在系统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尊重自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顺应自然内部物质能量循环的规律,以实践为中介构建有机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既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在开发自然界的实践中实现自然界的价值,因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一方面,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原则要求尊重自然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改造自然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自然的承载限度与人类的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这种利用应该是有限度的,是可持续的,一味的掠夺资源只会造成生态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的排放也必须符合自然的承载程度,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内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物质能量循环,因此我们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但是顺应自然并不意味着放弃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做到保护自然,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优美生态环境。

3.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际和谐原则,实施最严制度最严法治,巩固绿色发展成果。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强调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须首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人际间和谐原则,依靠法治和制度协调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利益关系问题,“为了解决好利益关系,必须建立利益根本一致的社会制度”[11]。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依靠最严制度最严法治解决好利益关系,巩固好绿色发展成果,为绿色发展提供保障。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协调绿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利益关系,实现制度设计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绿色生产、消费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方面进行绿色制度建设,对包括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清洁利用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积极贯彻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限制企业中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实现同一时空内人与人生态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从顶层设计出发整体谋划国土布局,协调经济效益、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协调代际利益,实现不同时空的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01).

[2]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GA996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02).

[3]刘希刚,徐民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历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龙丽波,李梁.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刘希刚,郭凯.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视域下的新时代绿色发展探析[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0(2):9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習近平.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J].求是,2019(10):4-1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李维意,胡永红.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J].理论探索,2010(2): 22-25+55.

(责任编辑:木 杉)

3535500338268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新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