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策略

2021-03-13 23:47童永东
人物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童永东

摘   要: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会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会更加轻松、活跃、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构建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一般分为有趣情境、激疑情境、探究情境、成功情境、欣赏情境、活动情境、生活情境等。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设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形象性、愉悦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动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可以利用讲故事、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可以首先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接着讲故事,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规律,并且饶有兴趣地接着讲故事。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中,学生的思维很快将拉回新课,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学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索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个小朋友已经12 岁了,才刚刚过了3 个生日,你相信吗?那么今天学了‘年、月、日’这一节,你们就会明白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都会奇怪,为什么自己一岁过一个生日,而这个小朋友长了12 岁才过3 个生日呢?这样学生好奇的火花开始喷发,积发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会争着想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觉学的积极动机,学生的主动性当然也就表露无遗。

创设探究情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如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公式求面积的各种图形的组合体。同样,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等都可以创设探究性情境。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手、脑、口等并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真正成为再创造的过程。在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能力会不断增强。

三、创设成功情境,激发学生成就意识

伴隨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学生由于长时间集中注意,在下课前的十几分钟左右,注意力便开始逐渐减退,学习情趣明显变弱。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创造让全体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一道开放性的习题: 6 个苹果、 5 个梨、 4 个桔子、3 个桃、 1 个草莓,让学生说出谁的个数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一番动脑后,争先恐后抢答,中下生也能说出三四种答案,优等生得出的答案则更多,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这样,我给全体学生都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欣赏情境,吸引学生探究知识

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欣赏性的情境就更有必要了,课件展示翩翩起舞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香山的红叶、充满喜气的花朵等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就有学生喊着还有对称的,学生说了很多,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到对称的特征探讨中去。

五、创设活动情境,加深学生认识过程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十分有利的。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六、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材创设了三个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活动情境,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实际购物或模拟购物。如买1元笔记本时,学生体会到“10角就是1元”,并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学生会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学会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为使用人民币做准备。

实践证明,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活动会更加符合认知规律,课堂教学会更加轻松、活跃、高效。

1561501186389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